弄蝶亚科—锷弄蝶族(上):巴弄蝶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凤蝶总科
弄蝶科
弄蝶亚科
锷弄蝶族
锷弄蝶族(学名:Aeromachini)是弄蝶科弄蝶亚科里的一个族,是该亚科中其中一个物种多样性最高分类。包含了大约130个物种,主要分布于东洋界,少数分布于古北界,有些黄斑弄蝶属之物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
小至中型蝴蝶,触角比前翅前缘长度的一半更短。翅膀大多黄至深褐色,雄性前翅有性标斑纹。幼虫的寄主主要是禾本科植物,少数摄食锦葵科植物。
![]()
1.分类史
广义的锷弄蝶族曾经因着不确定的下级属级分类,一直是地位不定的生物分类。起初此分类为亚科级分类(锷弄蝶亚科 Aeromachinae),包含锷弄蝶族(Aeromachidi),当中包含锷弄蝶属、黄斑弄蝶属和黄弄蝶属(今归入黄弄蝶族)三个分类。其后又分别被命名为腌翅弄蝶属组(Astictopterus group)、酣弄蝶属组(Halpe group)、黄斑弄蝶族、腌翅弄蝶族和酣弄蝶族。根据国际动物命名规约23.3.1及34.1,锷弄蝶族才是有效的命名。
2.种系发生
截至2008年的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当时确立了锷弄蝶族这个单系演化支,包含了12个属。然而2019的研究有新观点,包括原来的下级分类中只有巴弄蝶属、酣弄蝶属和琵弄蝶属为有效的单系演化支,其余的属都是并系群或多系群。另外,一直地位未定突须弄蝶属亦被视作多系群,其中一个演化支确认为其他锷弄蝶族分类的姊妹群,即归入此族作基群。换言之,锷弄蝶族的划界亦因此被明确界定。
这个新研究发现,索弄蝶属包含了两个独立的演化支,因此建立出新属Halpemorpha。黄斑弄蝶属的分类也意味了两个演化支,包含模式种的演化支更与奥弄蝶属混杂成单一演化支,所以后者物种归入前者名下;另一演化支则属锷弄蝶属的演化支,所以归入该属。最后陀弄蝶属更包含了四个演化支,其两个与俳弄蝶属混杂成单一演化支,所以归入该属;另外一毎非模式种演化支独立出新的属级分类Praethoressa。
3.锷弄蝶属
锷弄蝶属(学名:Aeromachus)是弄蝶科下的一个属。全世界已记载18种,分布于东洋区;中国已知4种。
![]()
(1)形态特征
小型种类,翅展在15mm以上。翅面茶褐色或黑褐色。前翅较阔,前缘略弯曲,Cu2脉分出处与R1脉相对应,外线从前缘到后缘为1列白色小点。后翅反面脉纹上鳞片色淡,呈放射状白色线。后翅中室等于翅长的1/2。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短,钩突小而阔,颚突踵状,囊突较短小;瓣片舌状,末端斜圆形,有1列小刺;阳茎短小,末端斜截形。
(2)疑锷弄蝶
疑锷弄蝶(学名:Aeromachus dubius),极小型种类,前翅外缘隐约可见小白斑列,中室有小白点。翅反面浅灰色,后翅有赭色模糊斑;雄蝶无性标斑,雌蝶翅反面斑纹较明显。触角棒状,有一直尖。
4.黄斑弄蝶属
黄斑弄蝶属(学名:Ampittia)是弄蝶科下的一个属。
黄斑弄蝶(学名:Ampittia confucius)是近年来发现在我地区为害水稻的新害虫。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由于幼虫在水稻和黄茅草上绝大多数以单叶卷筒为害, 且叶苞较小, 一般情况下易被忽视。
(1)形态特征
本种为小型种。体长12一14毫米,头色黑褐, 复眼深黑色,具反光。触角长约 7 毫米左右。丝状部分黄黑相间 , 棒状部的背面全黑,腹面全黄, 顶端有弯钩 , 几为全黑色。雄蝶前翅长为12毫米,翅面深黑,黄斑宽阔, 翅前缘下方和翅后缘上方各有一长条形黄色条斑一枚, 别卜在前翅中室内具有大型近似扁月形的黄斑一枚。翅背面的黄斑略同翅面 , 后翅长 9.5毫米, 翅面黑色, 中域区饰有宽阔的一字黄斑一枚 , 其上方具有黄色圆点二枚, 分别位于中室外
端及第七翅室中部。雌蝶前翅长为11一 15毫米, 后翅长为 .8 , 毫米左右 ,翅面斑纹与雄蝶基本相同 ,只是前翅前缘下方的黄色条斑不太明显。雌雄蝶后翅底面均为黄色,上有黑点数个 ,翅外缘均附有黄色缘毛。
(2)生活习性
常见於阳光下活动,习性敏捷,很少安静的停下来休息。
(3)分布
广东、台湾、香港等地。
(4)发生为害情况
黄斑弄蝶在绩溪和休宁等地一年发生三代, 以幼虫在朝阳背风的小山坡和田埂黄茅草上越冬, 于第二年3月上旬有离苞取食和转苞现象, 4月份取食量明显增加, 4月中旬开始化蛹 , 蛹期约一个月左右 , 月中下旬羽化。第一代幼虫绝大多数在黄茅草上为害, 第二代成虫开始迁人稻田产卵与当地第三代直纹稻苞虫混在一起为害, 同时仍有部分虫口在原来的越冬寄主植物上繁殖为害。此虫虽然局部发生为害 ,但以向阳小山坡边的田块发生较为普遍。
5.突须弄蝶属
突须弄蝶属(学名:Arnetta)是弄蝶科下的一个属。
突须弄蝶(学名:Arnetta atkinsoni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昆虫。它们是中型蝴蝶,翅膀上有美丽的斑纹和图案。它们喜欢在花朵周围飞舞,吸取花蜜。
突须弄蝶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长长的触须,这些触须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并找到合适的食物。它们也经常使用这些触须来交流和配对。
(1)生态角色
突须弄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它们是花粉传播者之一。当这些蝴蝶吸取花蜜时,花粉会沾到它们身上并被传播到其他花朵上,从而促进了植物繁殖。
此外,突须弄蝶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许多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都以它们为食。虽然突须弄蝶的数量很大,但它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威胁,如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
(2)保护
为了保护突须弄蝶及其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自然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便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减少使用杀虫剂。杀虫剂不仅对昆虫群体有害,也会影响到它们所依赖的植物和其他动物。
教育公众。通过向公众传递信息和知识,可以提高人们对突须弄蝶和其他昆虫的认识,并促进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更加平衡的关系。
总之,突须弄蝶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昆虫。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它们及其栖息环境,以便能够继续欣赏到它们的美丽。
6.巴弄蝶属
巴弄蝶属(学名:Baracus)是弄蝶科下的一个属。
巴弄蝶(学名:Baracus vittatus)又名黧弄蝶,是属于弄蝶科的一种蝴蝶,是巴弄蝶属(学名:Baracus)的唯一一种。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广西一带,模式产地为斯里兰卡,是该族少数分布至印度次大陆的演化支。
![]()
(1)种系发生
巴弄蝶的演化支在约2420万年前开始形成,与之有最紧密亲缘关系的分类是黄斑弄蝶属,她们是互相的旁系演化支。
(2)形态
雄蝶前翅长15-17毫米,雌蝶较大。前后翅背面大部分绿色至灰绿色,前缘与外缘颜色较暗,前翅背面亚顶斑不透明,明显。雌蝶有亚顶斑3个、中域斑2个;后翅腹面有明显放射状白条纹,与细条纹相间,1个通过中室,1个通过cu2室。
(3)分布
巴弄蝶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印度、不丹、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