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0年夏天,蒙古国北部杭爱山下突降暴雨。
几个牧民赶着牲口走山路,本是想找个地方避雨,结果在一处岩壁下发现了些奇怪的痕迹。
起初谁也没当回事,以为不过是哪位老祖宗留下的图腾或者草原符号。
可有个老人看得仔细,突然低声嘀咕了一句:“这,像是汉字。
这事儿很快传到乌兰巴托。
![]()
当地研究人员赶来一看,果然是汉字,还是那种年代久远、结构复杂的隶书。
可惜的是,字迹风化严重,有的几乎看不清楚。
他们照了相,试着描图,花了二十多年,还是没能读通。
2014年,蒙古方面终于决定找中国帮忙。
这事儿落到了内蒙古大学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头上。
![]()
他是做蒙古学和汉学交叉研究的,老资格,眼力也毒。
刚到现场,站在岩壁前看了几分钟,他就低声说了一句:“这像是《封燕然山铭》。
《封燕然山铭》?说起来,这可是历史上一个挺有名的典故。
汉代的时候,权臣窦宪带兵北征匈奴,打了个大胜仗。
为表功绩,他请了当时的大文豪班固写铭文,亲手刻在燕然山上。
![]()
从那以后,“燕然勒石”成了一种象征,讲的是远征胜利、军威远播的意思。
可问题是,文献里虽然有记载,这块石刻到底在哪儿,没人见过实物。
时间一久,很多学者都怀疑它是不是只存在于史书里。
连“燕然山”到底是哪个山,也成了悬案。
有的说在内蒙古,有的说在蒙古国,也有人觉得可能就是个传说。
![]()
所以,当齐木德道尔吉说出那句话的时候,现场一下子安静了。
接下来的调查不轻松。
杭爱山区气候恶劣,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夏天则风沙走石。
考察队来来回回走了几十趟,背着设备爬山,给每个字拍特写,用数字图像处理一帧一帧地还原。
原文有260多个字,他们用了三年,终于解读出220多个。
![]()
2017年8月15日,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这块石刻就是东汉《封燕然山铭》的原碑。
这事儿一出,中文学界都炸了锅。
你想想,这可是从公元89年留存下来的实物,整整一千九百多年没被发现。
更重要的是,这证明了史书所记不是虚构。
燕然山——就是现在的杭爱山,那个刻碑的地方,从没挪动过。
![]()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窦宪说起。
这人出身皇亲,姐姐是窦太后。
章帝去世后,年幼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宪一跃成了朝中最有权势的人。
但这人脾气爆,仗势做了不少事。
![]()
杀过人,干过脏事,一度被押入狱,差点掉脑袋。
眼看命悬一线,他向太后请命,说愿意领兵出征,用战功赎罪。
那时候,北匈奴的威胁还在,朝廷确实需要一场胜利来压住边疆。
窦太后答应了,汉和帝也批准了他的请求。
公元89年,窦宪率五万骑兵,从朔方出发,穿越大漠,直奔北匈奴腹地。
![]()
这一路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最后在燕然山一带与敌军正面对决。
汉军大胜,斩敌万余,缴获牲畜数百万头。
为了纪念这场胜利,也为了立下不朽功绩,窦宪命人刻下铭文。
班固亲自执笔,写下那篇气势磅礴的《封燕然山铭》。
随后,工匠们在崖壁上一笔一划地刻了上去。
![]()
刻完以后,班固可能还站在那块石头前,认真读了一遍。
那会儿他不知道,这块石头,会在两千年后被人发现。
这事儿在当年的《后汉书》里有记载,但没有具体地理坐标。
几百年来,关于“燕然山”到底在哪儿,学界争论不断。
有人甚至怀疑,这压根就是窦宪自己编出来的“面子工程”。
![]()
直到1990年那场雨。
这块石刻的内容,和《后汉书》里的一段记载几乎一模一样:时间、地点、将领名字、作战路线、战果数字,全都对得上。
更难得的是,这块石碑上很多细节,是书里没有写的,比如战斗的具体位置、突袭的战术流程、随军将领的排序方式。
这些内容,为研究东汉的军事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另外还有一个发现也挺让人吃惊。
![]()
石刻里提到了东汉军队当时已经深入到今天蒙古国中部,这说明东汉实际控制的边疆,比以往认知更广。
也就是说,汉朝的边防线,并不像之前地图上画的那么局限。
后来这事儿传回国内,不少老专家都赶去了杭爱山。
有人站在碑前看了半天,眼眶都红了。
不是为窦宪,而是为那份跨越时间的记录感到震撼。
从那以后,杭爱山那一带被列为重点保护区域。
那块碑也被专门覆盖了保护层,防风化、防水侵蚀。
考察队每年都派人过去巡查。
再没有人把那地方当作普通山谷了。
- 参考资料:
- 王仲荦,《汉魏南北朝史》,中华书局,2004年。
-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
- 赵振铎,《汉代边疆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
- 成吉思汗大学,《杭爱山汉代石刻研究报告》,2017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