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的长桌宴,每逢节日,少数民族都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
图源:视觉中国
![]()
节日是历史的记忆,是历史延伸至时间深处的根。一般老百姓很少去关注历史,但他们关注每一个节日。他们通过一个个传统节日,表达自己对历史对祖先的尊崇与敬畏。
![]()
![]()
永州是个比较特殊的文化地带,所居住的群落历史上来自全国不同区域,很多全国性节日,在永州境内,既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亦有自己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有些节日,永州人甚至有新的创意和发挥,六月六就是例证。
六月六“尝新节”的重头戏
不在尝新本身,
在于尝新之前的两个重要步骤,
一个是敬祖先,
另一个是敬狗。
![]()
赤日炎炎,热风扑面,晒衣物,晒嫁妆自是理所当然,但江华、江永瑶族却冠之以“尝新节”,实在算得精彩一笔。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去稻田里捋些早熟的稻谷回来,舂出米粒,然后煮成香喷喷的新米饭,配上时鲜菜肴,一家人开始高高兴兴尝新。所谓尝新,也就是提前享受劳动成果,作为农民,心中自有一番惬意,丰收在望,辛辛苦苦终于换来一个好年成,这日子算是有了奔头。然而“尝新节”的重头戏并不在尝新本身,而在于尝新之前的两个重要步骤,一个步骤是敬祖先,这是理所当然;另一个步骤就是敬狗,给家里的狗赏一大瓢新米饭,让狗尝新在前,最后才轮到一家老小。敬祖先,其中道理人人尽知,敬狗有什么讲究?这涉及到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候,一场大水,把人间所种稻谷卷了个干干净净,后来是一只狗,尾巴上粘了些谷粒,趟过大水,为人们保存了谷种。这或许只是个历史细节,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记住了这个细节,并且从这个细节中,思索出了一个道理,历史在前进过程中,狗、牛、猪、马、鸡、羊等等被人类最早饲养的牲畜,帮了人类大忙,人类繁华世界的创建与发展,并非人类独家之功,动物如牛、狗等,也是出了大力的。这或许就是千百年过后的今天,这个历史细节仍能在一些节日中闪射光彩的深层内涵。
![]()
▲六月六广西龙胜金坑大寨村晒衣节
图源:图虫创意
我们所拥有的节日当中,有不少是关乎宗教神祀的,但我对永州境内一些节日稍作梳理,却发现绝大部分都与农事、农时相关,明显带有南方农耕文明的特色,从中甚至可以看出永州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勤劳,纯朴,脚踏实地,以耕读为本的优秀品质。
立春之时,
主祭者以鞭子在牛身上
象征性抽打三下,
谓之“打春”,
也叫“打春牛”。
![]()
且来看有关立春的一些风俗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四季之首,而立春又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我在年少时节,印象中父亲每逢立春之日,必定去买一本皇历,借以指导一年的农事。父亲不识字,但他会看图,皇历上印有一幅木版年画,画上一只春牛,一个牧童,牧童身背斗笠,手里拿着牧鞭。父亲对这些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牧童的一双脚。牧童若两只脚都穿着鞋,则主旱;若两只脚都光着,则主涝;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着鞋则最合父亲心意,主风调雨顺。画上这位牧童是谁?那时我不甚明白,后来读了点书,方知牧童是上古时候西方天帝少昊的儿子句芒,一位专门管理人间农事活动的高仙,人称春之神。古时每临立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即所谓祭春,也就是祭祀句芒。传说春秋时代就有这一仪式。令人倍感惊异的是,大凡祭春,历朝历代,牛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春秋时代为泥塑“土牛”,至宋改土牛为活牛。立春之时,主祭者以鞭子在牛身上象征性抽打三下,谓之“打春”,也叫“打春牛”。后来这一仪式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而春牛也改为纸扎,人们成群结队,一边用彩杖鞭打春牛,一边吹吹打打,还配以歌舞助兴,热闹非凡。其目的,在于劝耕,祈盼丰收。
![]()
▲立春打春牛
图源:视觉中国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对古时祭春加以介绍,是想对永州江永立春前后的“耍春牛”活动追根溯源,并藉以证明永州这个地域绝对是留存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江永立春期间耍春牛传至今天已有一千多年,可谓历史久远。江永耍春牛的“牛”,制作非常精美,浑身用篾扎,再以布绷紧,身内衬以草席,草席外再蒙上被单,外形看去酷似雄性水牛,威武雄壮。耍春牛在形式上有点类同于耍狮子,同样是头尾各一人操持,但耍春牛更贴近生活,更有泥土味,因为紧跟其后的是一支农耕队,有扶犁的,扛锄的,背背篓撒种的,不一而足。到各村寨表演时,农耕队成员不断吆喝,“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场面煞是热烈。耍到高潮处,农耕队成员便各执农具,把表演场地当作一丘田,再冷的天也要脱下鞋袜,把犁田、播种等农活表演得既形象又逼真。而“牛”的各种动作,如背牛轭、犁田、揩痒、喝水,也是活灵活现,围观者无不捧腹。农耕队在劳作时,还不忘唱些有关农时的调子:正月里来正月花,你莫东家走西家。塘坝有漏早点补,犁耙有锈早点擦……
![]()
▲湖南江华“耍春牛”
摄影:黄海
江永的耍春牛,我认为是对祭春祈丰收这一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展,较之古代的形式,更具现场感,更具艺术性,活脱就是湘南一幅活生生的春耕图。
牛在节日中出现还不仅仅是立春,春耕大忙过后的农历四月初八,牛再一次走进历史的视频。作田人一致认定,四月八是牛的生日。这一天,凡养牛的人家,早早地就要把牛牵到野外去,一边让它悠闲自在地吃草,一边从水沟里戽水到牛身上,为它洗澡,并且拿了牛梳,浑身上下为牛梳一个遍,牛怎么舒服,人就怎么服侍,让牛尽情享受一个极度“牛性化”的生日。
![]()
▲湖南江永洗泥节之拜门楼
摄影:郭磊
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
要涨磨刀水,
可我们永州境内的瑶族同胞,
却非常有创意地
把这一天定为“洗泥节”。
![]()
立春和四月八之外,在其他所有节日中,牛还有没有出场的机会?有!让我们将日历翻到五月十三。
父亲曾和我说,五月十三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要涨磨刀水,可我们永州境内的瑶族同胞,却非常有创意地把这一天定为“洗泥节”。春耕大忙过去了,该轻松轻松了,人们啊,快将身上的泥巴洗去吧,也将牛身上和犁耙上的泥巴洗去吧,让我们在这一天,打起长鼓,吹起芦笙,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放松心情,迎接又一个丰收年成!
我没有亲历过“洗泥节”,但我间接感受过那种气氛。我在做农民的那段岁月里,生产队每忙完一段农事,如插完了田,或收完了早稻,一定有“洗秧田”、“洗禾桶”之庆,杀鸡宰鸭,甚至宰一只猪,大家伙把泥巴腿洗干净,围拢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惬意,此时此刻,农事的一切艰辛,早已无影无踪了。
![]()
▲湖南江永洗泥节之摸活鱼
摄影:冯超
永州境内,
尤其是瑶族居住区,
还有一个与动物有关的节日,
即瑶家的赶鸟节,
日期是二月初一。
![]()
永州境内,尤其是瑶族居住区,还有一个与动物有关的节日。即瑶家的赶鸟节。
赶鸟节其实是敬鸟节,日期是二月初一。按理说,二月初一应是中和节,是祭祀太阳神的日子,后来逐渐被人淡忘,与二月二龙抬头合二为一,成为一个节日。本来,祭祀太阳神和二月二龙抬头,目的全是祈求农事的丰收,所以合二为一也就逐渐被认可。所以有资料就说:“二月二,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为什么叫龙抬头?因农历二月初二快交惊蛰,所有冬眠的蛙蛇虫蚁之类开始苏醒,龙自然也苏醒了。古人认为引龙可以制服百虫,所以这一天,人们有在门前屋檐下或水缸周围撒石灰的习惯,将石灰撒成一条线状,叫引龙入室,百虫不侵。
但永州境内,二月初一却别开生面,创造性地加入了与鸟有关的内涵。
这个节日的原意,是因山中鸟儿太多,飞起来铺天盖地,时而还要落到田地里啄食阳春,于是大家就聚集拢来赶鸟。但赶来赶去,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有人偶然发现,瑶妹子甜美的歌声对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只要歌声一起来,鸟儿就像掉了魂似的,忘记了飞翔,忘记了啄食阳春。于是每临播种,大家就组织一群瑶妹子去山头尽情歌唱,让山中所有的鸟儿都听得如醉如痴。这个节日,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瑶家青年男女以歌传情、以歌为媒的山歌节,或曰情人节。有的地方干脆叫赶歌墟。
![]()
▲湖南江华赶鸟节男女对歌
摄影:冯超
这使我想起了三月三。三月三可以说是一个内涵丰富,而且属于多民族的节日,各有各的过法。壮族三月三有刘三姐唱歌成仙的传说,侗族三月三有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在莫嘎树下喜订婚约的习俗,畲族视为乌饭节,布依族则在这一天祭地蚕,祭山神,有的瑶族同胞认为三月三是干巴节,大家在这一天集体渔猎,捕获野物按户分配,然后载歌载舞庆贺,汉人则在这一天以地菜煮鸡蛋,说吃了可以少灾少病。
无论是二月初一还是三月三,都是一个属于歌,属于舞,属于爱情的节日。只不过二月初一多了一项敬鸟的内容。这不仅仅与农事有关,恐怕与远古文化遗存也有关。瑶族先民的迁徙非常复杂,或许他们曾经以鸟为图腾,敬鸟爱鸟已深入骨髓,千百年后,以一种节日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未可知。
![]()
▲壮族端午节渡河公习俗
图源:视觉中国
永州的节日中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很多来自历史深处甚至是茫茫远古的信息。这些信息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使我们感到愉悦,同时也使我们对每一个日子都充满了敬意。我忆起年少时节,每逢端阳,母亲给我缝的那个香包,父亲用沾着雄黄酒的手指,在我额上画的那个“王”字;我还忆起七月七,母亲为表示自己的心灵手巧,为我们辛辛苦苦做的那碗七样菜;三月三母亲说是蚂蚁子生日,要我去掐蚂蚁子菜(地菜)搁在灶头,这样蚂蚁子就不会在灶台上爬来爬去了;正月十七晚上是老鼠嫁女,母亲要我们早早熄灯睡觉,不要吵闹,然后去把刀剪笸箩收拾好,在门角落撒点碎米,也悄悄陪我们睡下。我不解,自然就要问,老鼠是坏家伙,为什么还要撒米给它吃?母亲说今天是它们的好日子,奖赏一点是该的,不要扫了它们的兴。后来我读到一句前人的话: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句话活脱就是母亲的写照,母亲的这种包容之心,令我非常感动。老鼠嫁女这个节日其实各地都兴,只是时日不尽相同,心态也是各异。一个“嫁”字,情感内涵其实很复杂,以我的理解,无非是咒其快走的意思,我的家乡有四月八嫁毛虫的习俗,我当年还写过一张纸条贴在门口屋檐下:古历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青山里,永世不归家。这里的“嫁”,其实是巴不得它赶快离开,走得越远越好。人有好生之德,但又憎恨老鼠的胡作非为,其纠结心态,于此可见一斑。
![]()
▲畲乡乌米饭
图源:视觉中国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河流必有起伏跌宕,时而会转个弯,形成一片涟漪;时而会下个坡,卷起一堆浪花。若没有这些,这河流就没有生气。这和我们过日子是一个道理。老辈人会打理生活,就把无数个日子分成一些段落,隔不久设计一个兴奋点,这兴奋点就是各类不同的节日。一年时间好长,如若不用一些节日串起来,让人感觉那日子过得水波不兴,好没意思。
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章节,也是我们悠久历史的一个章节,舍弃了一个章节不读,对我们人生,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一个人无论活多久,不能缺了与历史的衔接,也不能缺了对历史的记忆。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周伊萌
美编: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王旭辉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18年第3期 有删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