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的途径是语言运用。
语言只有与对象个体情况相匹配,不超越其思想觉悟状况,以对象认可的语气、神态、节奏来进行,温而化之、渐而导之,才能产生说服力。
这就要求语言要与谈话对象合拍共振。
今天,就一起聊聊合拍共振的一些方法。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难免摆脱不了个体认识局限。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前景光明,都需要集体用力。
所有审讯人员一起思考,照亮的就是审讯这个集体职业。这也是笔者愿意分享的动力。
更希望的是,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审讯故事,说说我们的实践感悟,聊聊我们的心路历程,共同演奏我们审讯人的共同歌谣。
如何匹配对象呢,笔者认为就是要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个体心理实际。
伟大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指出“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个体自带信息“过滤”机制,只有那些符合其心理状态的信息才会进入其脑海,并被咀嚼、理解与消化。
那些与其心理实际不相符的信息,则被阻断到脑海之外。
如在对抗时,对象思考的是如何逃避处罚,这时就不能讲怎么样来从轻处罚,只能围绕对抗是徒劳一场来进行,而且这也有无数的事实证明。
这就要求摸清对象心理实际,以看靶射剑。
二是个体认知能力。
一般来讲,审讯人员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逻辑进行语言组织。
这些信息,需要对象来理解。
而对象,则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理解,并按照自己的认识反馈。
这就要求要注重差异性,适应对象的认知能力,以对象能够消化吸收的方式来进行。
离开这个结合,即使讲得激情四射,对对象而言也不过是如风过耳。
三是个体切身利益。
对象抗拒是为了逃避处罚,供述是为了从轻、减轻、免除处罚,都是为了通过一定的行为实现相关利益追求。
也可以说,对象从始而终的心理活动就是“如何对自己更有利”。
这也是人的生存本能。
这就要求谈话内容不能脱离对象的利益追求与本能动机。
审讯,只有尊重本能,才能应对一切复杂情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