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资讯的发达程度、法律的完备程度,都堪称历史之最。但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却是极度缺乏互信的——人人都知道信任很重要,但似乎都被信任危机包围。信任危机,是一个普遍的痛点,家庭、职场、陌生人的社会,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信任危机。
一
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
有人说,常识就像空气,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须臾不可缺少。在人类社会中,比常识更像空气的,其实是信任。当信任遭遇忽视,信任危机便会一触即发。
比如,最近的西贝事件,消费者花高价购餐,以为买的是健康、营养和美味,没想到买的却是预制菜。其中就透露着“企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不信任;
前不久,广西男子开车在窄路与一名奔驰女车主狭路相逢,女车主亮证威胁逼迫让路,并凭车牌报出其家庭住址昭示着人们对政府公权力的不信任;
![]()
湘雅二医院患者在出院当天死亡的事件、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跳楼身亡体现了患者和医生对医疗体系的不信任;
高房价、高教育成本、高医疗成本导致结婚率和生育率持续走低导致公众对经济保障系统、公共支持系统和传统社会结构的不信任;
除此之外还有甘肃天水幼儿园被爆幼儿血铅中毒事件,杭州自来水异味事件等……
但其实更让人愤怒、失望的,还是经济民生问题。前几年一旦经济下滑,还有人相信是因为“打工人不够勤劳”“资本家又剥削了”等说法。
然而,当大家置身于经济下行周期而无所适从时,才能感受到问题的症结到底来自何处。以前笃定、甚至坚信的经济理念、致富法则随时都可能被摧毁,所以,多年积累的信心、信任瞬间坍塌。
![]()
对于这些信任危机,很多“专家”都能说上几句,但是真正能指出病根的人,则是凤毛麟角。
思想者、经济学家张维迎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社会的信任危机,源自人心与社会正在经历剧变:
▲飞速的城市化、市场化转型,导致传统的道德伦理走向崩解,而新的文明底线尚未确立。
▲技术革命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分工合作的频次越来越高,欺骗的成本却越来越低。
▲市场让人们获得了更多机会,也助长了投机心理。法律常常失灵,甚至适得其反。这些剧变仍在加速,且裹挟着每一个人,让社会滑向了失信的深渊。
二
如何走出“信任危机”?
每当社会热点爆发,我们要深思的,不仅仅是现象背后单方面的道德、法治顽疾,而是法治、信任、道德共同交织的现实困境。
面对信任危机,维迎教授不仅指出了失信的根源,还找到了重建信任体系的良方。他认为:
☑️信任,首先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在西贝预制菜事件中,企业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对“预制菜”的定义不同,让消费者有了欺骗感。所以信息,是信任与否的前提。
☑️信任,还是道德声誉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无数宗教和思想家,都褒奖守信、斥责失信。失信之人,往往会成为别人心目中道德有瑕疵的人。所以,道德评判是信任的防控机制。
☑️在现代社会,信任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在现代市场中,法律通过强制力,保护产权和契约,使失信之人承担足够大的违约成本,陌生人的合作成为了可能。所以,法律是信任强有力的后盾。
法律,归根到底是人的法律。它存在的目的,不是建立尽善尽美的人间天堂,而是让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有力的保障。如果法律违背了正义的初衷,那么这条法律本身就不应该存在。
真正的法律,让一切权力在明确的规则下运行;法律的存在,必须让社会更公平、更有序,而不是相反。
法律与体制紧密关联。比如,专制的根本特征就是法律的缺失,“口袋罪”的泛滥,权力失去制约,既无法律又无规则,这正是立法失败的结果。
可见,解决信任危机、重建信任体系,就是要从“信息、信任与法律”的视角切入,解决信息不对称、信任道德压力、法律保护契约三个现实难题,最为关键。
当下,我们急需可靠的思想资源,重建信任体系。否则,我们今天能够拥有、享受的一切,必然会以更快的速度失去。张维迎老师这本《信息、信任与法律》一书的出版,无疑正逢其时。
三
张维迎被严重低估的一本书,
当下却显得尤为重要
▋堂吉诃德式的传说
经济学与思想的江湖上,一直流传着张维迎老师“唐吉坷德式”的传说:
他是孤独又不被理解的市场派:1983年,以一篇《为“钱”正名》进入公众视野;2008年,他出版《市场的逻辑》一书,为市场经济正名;2017年发表《自由是一种责任》并提出市场需要捍卫的警告;2021年,再度撰文《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在异见者的质疑中,从不“包装自己”的他,破例将自己的文章连推3次......
![]()
他超越了经济学领域,是30年来为数不多的思想启蒙者:“语言腐败”“理念的力量”、“制度型企业家”、“企业家不是什么”等洞见,加上他具有穿透力与共情能力的语言天赋,让张维迎老师不仅为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成为了思想界为数不多的“燃灯者”。
因此,几乎每部作品出版后,很快就会成为畅销书里的常销书——不断加印、再版。但有一本却成了唯一的“例外”——《信任、信息与法律》这本书2006年售罄后,10多年后才终于再版。
▋为何这本书连续16年断货?
其实,今天看,原因也不复杂。
1.过去十多年,是经济高歌猛进的年代,信任问题,远远没有“市场”“企业理论与企业家精神”受人关注。今天,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越来越悲观,而过去积累下来的信任危机,导致的交易成本越来越高,这时候,信任危机才变得重要起来。这有点像“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的关系。前者无人不知,后者少有人知。但事实上,先有伦理学家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后有经济学家斯密的《国富论》。
2.评价一位学者的影响力,有专业维度和公众影响力两个维度。张维迎老师的公众影响力主要通过“市场经济、企业理论”积累,而他的“傍身之技”,也就是专业起点,则是信息经济学,这也是这本《信息、信任与法律》一书,比一般哲学、法学角度探讨信任更有价值之处。然而,这一专业“信息”是很多普通读者并不知道的。
3.这本书放到十多年前看,感觉有点“杂”,但在今天,就是备受青睐的“跨界”思维。张维迎老师从信息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哲学、文化多个维度,剖析信任问题,破解信任危机。比如,在信任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他对传统礼法体系作出了精妙的论述,而“天理大于王法”的洞见,契合了自然法的精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