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类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某些脑区是否真的比其他脑区更为关键?大约35年前,科学界开始更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现在,每年都有大量关于意识的神经科学的研究论文发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意识之谜依然未被破解。
在一篇新发表的综述论文中,神经科学家Peter Coppola回顾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神经科学研究。他发现,研究意识的科学家可能低估了人脑中最古老的区域。
意识研究的挑战
科学家通常把意识定义为“拥有主观体验的能力”。主观体验的例子包括:感受到苹果的味道,或者看到它红色的表皮。换言之,这个概念探讨的是:作为一种特定生物、在特定状态下“是什么感觉”。
研究意识一直是科学界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原因在于,主观体验只能由体验者自己知道,别人无法进行直接的可观测量。这让意识研究变得极为困难。
尽管如此,在临床中判断意识是否存在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麻醉时,医生需要确认病人是否真的“失去意识”;另外,对于脑损伤或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如植物人、最低意识状态),也需要明确诊断。临床上,医生主要通过一些可观测的行为来推断是否有意识,例如运动、语言、视觉功能等,这些行为通常被归类为“意识的行为指标”。
然而,这些指标并不完全可靠。有时,人们表现出行为却并没有真正的意识——例如盲视患者虽然说自己看不见,却能正确避开障碍。而有时,人们明明有意识却表现不出行为——例如闭锁综合征患者具有意识,但全身无法动弹。
正因为行为和意识并非完全一致,临床上就容易出现误判。
寻找意识的神经相关集合
1990年,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和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提出:在任何一个时刻,脑中有些神经活动与意识相关,而另一些没有。关键问题在于: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这推动了对意识的神经相关集合(NCC)的探索,NCC指的是足以产生某种特定体验的最小神经机制集合。过去几十年里,随着脑成像和神经刺激等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大量复杂的实验,并通过国际大规模合作来检验各种意识理论——尤其是那些强调脑的外层,即皮质在意识中的作用的假说。
皮质主要由新皮质构成,它在我们的进化史上是较新的产物。相比之下,位于新皮质下方的皮质下结构在过去5亿年里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它常被比作是电视的电源,是意识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本身不足以产生意识。
![]()
人脑。(图/Peter Coppola)
还有一个长期被认为与意识无关的区域——小脑。它比新皮质更古老,隐藏在颅骨后方。在无意识状态下(如昏迷),脑的活动和网络会被破坏,这种变化可以在皮质、皮质下以及小脑中被观察到。
重新审视皮质、皮质下和小脑
在新的分析中,研究人员综合了大量实验和神经学证据,还纳入了一些此前在意识研究中尚未受到足够重视的发现。他的目标是探讨产生任何意识体验所需的最低条件,也就是足以生成意识的神经机制。
他想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是:脑的哪些部分足以让我们产生“有感觉”的体验? 更直接地说,就是:皮质、皮质下,或者小脑,是否能单独或共同支撑意识?
他从在人类和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中发现,改变脑中的这三个部分中任何一个的活动,都可以影响意识:
改变新皮质的活动,会改变自我意识,诱发幻觉,或影响判断。
改变皮质下的活动,可能会产生极端的影响,它能诱导抑郁、让猴子从麻醉中苏醒,或让小鼠失去意识。
即使是长期被认为“无关紧要”的小脑,刺激它也能改变感官知觉。
不过,这些实验并不能直接揭示意识的源头,因为刺激一个脑区可能会间接影响其他脑区。就像拔掉电视电源插头,改变的可能只是支持意识存在的条件,而不是意识本身的机制。
于是,研究人员又转向病人的临床证据,看是否能发现能解决这一困境的新线索。他发现,创伤或缺氧导致的脑损伤会干扰人的主观体验:
新皮质受损的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手不是自己的,无法注意到视野某一侧的物体,或变得更冲动。
出生时缺失小脑或额叶皮质的人,依然能够表现出有意识的行为,并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但小脑若在后天受到损伤,则可能引发幻觉或彻底改变情绪。
对于脑的最古老部分,损伤往往会直接导致无意识(尽管部分人能恢复)甚至死亡。然而,皮质下可能就像电视的电源一样,仅仅是让较新的、可能真正产生意识的皮质保持运转。因此,研究人员想知道,是否可能这些古老区域本身就足以支撑意识?
颠覆常识的证据
很少有儿童天生就缺失大部分甚至全部新皮质。按照医学教科书,这样的人应当处于永久性植物人状态。但报道显示,这些人仍会表现出不安、会玩耍、认人,甚至享受音乐。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拥有某种形式的意识体验。
这类案例表明,最古老的脑区可能足以产生基本的意识。或者说,当天生缺失皮质时,脑中的更古老部分会“接管”部分新脑区的功能。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切除了一些哺乳动物(比如鼠、猫、猴)的大部分新皮质后,发现它们依旧能做出许多复杂行为:它们可以玩耍、表达情绪、梳理毛发、照顾幼崽,甚至学习。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成年动物接受了此类手术后,也能表现出类似行为。
总结与启示
所有证据综合起来,对“皮质是意识必要条件”的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看来,脑的最古老部分足以维持一些基本形式的意识。
而较新的脑区,以及小脑,似乎更多是扩展和精细化了我们的意识。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意识理论。这一认识不仅会影响对患者的护理方式,还可能改变我们对动物权利的理解。事实上,意识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为普遍。
#参考来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major-theories-of-consciousness-may-have-been-focusing-on-the-wrong-part-of-the-brain-264609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5.106333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TheDigitalArtist / Pixab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