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眼镜”成为校园常见风景,普洱孟连县腊福小学、戈的小学与红河屏边县湾塘小学的“零近视”奇迹,引发舆论关注。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零近视”小学,这三所学校几百名孩子的视力普遍保持在5.0甚至以上,戴眼镜的老师反倒成了“显眼包”。在全民近视率节节攀升、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这三所学校用“零近视”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有效防控近视的可能性,也为其他学校、家庭及社会提供了宝贵范例,同时也证明:防控近视无需昂贵设备,只需回归教育常识与儿童天性。
“零近视”的核心密码藏在充足的户外运动里。在这些小学里,户外运动不只是“大课间的30分钟”,而是深入到每天的学习与生活:打篮球、丢手绢、跳绳、玩双杠等,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尽情呼吸着大自然的美好。腊福小学每日3个半小时的户外时光中,孩子们欢快地打篮球、打陀螺,享受着童年的自由自在;戈的小学11位老师各带一个运动项目,让操场始终沸腾;湾塘小学用18个文体项目填满课后时光,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既释放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减少了近距离用眼时间。医学早已证实,自然光下的户外活动能有效抑制眼轴增长,而这三所学校将科学原理转化为日常:眼保健操后必到室外眺望,课间十分钟绝不让孩子困在教室,让青山绿水成为天然护眼屏障。
电子产品的严格管控筑牢了第二道防线。三所学校均严禁手机入校,腊福小学更以“劳动作业”替代屏幕时间:大家把宿舍收拾得井井有条,每个班还有一小块菜地,孩子们会把劳动果实带回家,既培养孩子们爱劳动的好习惯又减少用眼负担。周末和寒暑假,孩子们都有家务作业,低年级洗碗、高年级采茶,这种“减法”的背后正是教育智慧。当城市孩子沉迷手机短视频和游戏时,大山里的孩子正在田野间奔跑,用现实体验替代虚拟娱乐。
更珍贵的是“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戈的小学校长李恒智说:“想要孩子不近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待在户外吧!”。教室窗外的满眼翠绿、操场上的汗水淋漓、菜地里的辛勤耕耘,共同守护着孩子们的清澈视界。反观许多学校,体育课被挤占、课间十分钟“静音”,恰与“零近视”经验背道而驰。
云南三所学校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教育选择。当更多学校能保障户外时间、严控屏幕依赖、践行健康理念,“零近视”就会从奇迹变为常态,让每个孩子都能用明亮双眼眺望未来。(文/丽霞)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