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这个世界,大国的影响力不仅在远洋彼岸,更在周边区域深深扎根着,这些“后院”往往距离本土的距离不是很远,不过它们乃是国家安全、经济与战略的首要防线。回顾以往欧洲的一些强国,曾把苏伊士运河比作“大英帝国的咽喉”,美国的门罗主义,将整个西半球划成“美洲人的自家院子”。
![]()
如今这种模式在三个主要地理区域重复呈现,这三个区域分别为加勒比、西非与中亚。不过除加勒比地区较为稳固外,西非法郎区与中亚“去俄罗斯化”的状况正打破原有秩序。
1492年,自从哥伦布抵达加勒比群岛之后,该地域立刻成为欧洲殖民者争相觊觎之地,一百多年间,印第安文明近乎灭绝,非洲奴隶潮与欧洲移民,共同造就了如今有超3000万不同人种融合的社会格局。
![]()
联合国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地区的人均GDP差距达到1比5,该地区经济依赖美国市场,于是华盛顿便牢牢把控着海上航线,1904年开凿的巴拿马运河,将加勒比与美国东西海岸紧密相连,后院的地位十分稳固。
再来看看西非,其曾经是法国殖民地,当下法国在货币与军事方面的影响力大幅降低,20世纪以来,巴黎于西非法郎区央行,对当地货币发行进行干预,并且在多个国家驻有军队,用来维持秩序。不过近些年来,塞内加尔接连关闭了5个法军基地,通胀率攀升至7%以上,区域安全机制也愈发脆弱。
![]()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当地极端气候与年轻人口红利的双重挑战,正使传统合作模式难以为继。2022年,法国前总统马克龙曾在外交论坛表示:“他们针对非洲的政策,将转变为伙伴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殖民影响,但政策落地尚需更多信任与资金支持”。
中亚曾经是沙俄以及苏联五国加盟共和国之一,现今却在探寻文化与经济的全新定位,1991年之后,俄语仍是通用语言,可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等国家快速推进“去俄罗斯化”改革,虽然双边贸易占比仍超六成,但在能源管道和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了不少各样的参与者。
![]()
哈利洛夫教授在《中亚变局与大国博弈》一文中指出:“政治意志与经济现实正在博弈,去俄化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写旧有依赖“。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持续推进,这片地域从以往的“后院”,渐渐变为各方互联互通的枢纽。
将三峡工程与苏伊士运河作对比,就能发现高铁、航运、生态保护以及社会安置,存在相通之处,都得克服地形方面的限制,与此同时要兼顾发展需求与民生保障。三峡工程有超150万人口搬迁,苏伊士运河让欧亚间贸易航程缩短近三分之二,这两项宏大工程都展现出了,大国凭借重大地理工程夯实发展根基的战略谋划。同理,印尼东帝汶公投(1999–2002)与联合国维和机制,也给西非法郎区的法军撤离与国际救援留下参照。
![]()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地理和权力相互依存,加勒比海对于美国来说,是经济的要害以及安全的依托;西非内陆曾经是法国的资源来源和势力据点;而中亚腹地,对俄罗斯而言,是文化的延伸和能源的屏障,要是后院稳固的机制松动,就会出现多边博弈的新状况。
![]()
当下世界范围内,要是有两个地区出现动荡状况,大国便得重新思量,边缘地带的战略布局,美国或许会依托区域盟友且加大投入,打算重新搭建与加勒比地区的关联;法国得在西非,推动本国安全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俄罗斯肯定也要引入更多外部力量,费心思去构建地缘上的互利格局,这时候一些新兴大国正暗暗填补这些战略空缺,像中国在塞内加尔港口的建设,还有土耳其在中亚地区不断推进的经贸合作,都显示出大国后院正在展开新一轮的重组与划分。
当地理和历史相互交织的时候,后院不单单是地图上的一个地点,而是一条条航运的通道、一座座城镇以及一条条输油的管线,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也反映出当下的博弈和未来的较量,将在如何平衡本土利益与区域协作、硬实力与软连接等方面开展,要是两处不稳一直持续下去,或许会重新构造全球的力量架构,也在提醒所有的大国:后院之稳,如履薄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