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又双叒叕关闭了与贝宁的边境。消息一出,世界可能没啥反应,但贝宁的经济却几乎立刻“休克”。 很多人纳闷,一个主权国家,怎么会把经济命脉完全系在邻国的一纸“开关令”上?
![]()
贝宁,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西非“小国”,它和“非洲巨人”尼日利亚之间,到底藏着怎样一部剪不断、理还乱的经济账?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题。
摊开西非地图,贝宁就像一根“细长条”,夹在尼日利亚和多哥中间。
它有出海口,科托努港(Cotonou)。 但诡异的是,这个港口的吞吐量,远超贝宁这个1300万人口小国的“饭量”。 那货都去哪了?
![]()
答案是:往东,去了那个拥有2亿人口、经济体量非洲第一的“大哥”——尼日利亚。
贝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宿命”:它不是“终点”,而是“通道”。 它的繁荣,不取决于本国市场,而取决于它作为“二道贩子”的效率。 尼日利亚市场需要什么,科托努港就进口什么。 贝宁天生就是为隔壁那个庞大、拥堵、且关税高昂的市场而生的“后门”。
![]()
这对邻居,其实“血缘”很近。 强大的约鲁巴(Yoruba)王国,其子民就生活在这条人为的边界两边。
但19世纪末,欧洲人来了。 法国人拿走了贝宁(时称达荷美),英国人抢走了尼日利亚。
一个说法语,一个说英语;一个用西非法郎,一个用奈拉。 殖民者画下的直线边界,切断了血脉,却没能切断生意。 法国人的“自由港”政策和英国人的“关税壁垒”政策,从一百多年前就埋下了“走私”的种子。
从那天起,这条“官道”不通“商道”通的“旧账”,就成了两国之间最大的“恩怨”。
![]()
那么尼日利亚想要什么?它想当“非洲强国”。它要保护本国的农业(比如大米)和工业(比如汽车组装),它要收关税充实国库。所以它三令五申,禁止进口二手车、冻鸡肉、大米等商品。
贝宁想要什么?它要“生存”。 它的正规经济太弱,科托努港就是它的“提款机”。
于是,最魔幻的一幕出现了:尼日利亚明令禁止的商品,被贝宁“合法”地大量进口。成千上万吨的泰国大米、欧洲冻鸡、日本二手车,涌入科托努港,交了关税,然后……在运往内陆的路上“蒸发”了。
![]()
它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尼日利亚的市场上,价格比亚政府保护下的本国货便宜得多。
贝宁政府赚了港口费和关税,贝宁的“搬运工”们赚了差价。尼日利亚政府呢?它的税基被掏空了,它的国内产业被“走私货”冲垮了。
贝宁的“繁荣”,几乎完全建立在尼日利亚的“漏洞”之上。
![]()
所以我们看懂了,贝宁的“通道”地理,加上殖民时代留下的“人造边界”,最终导致了它在“走私利益”上与尼日利亚的生死较量。
尼日利亚一关门,贝宁就断粮。这看似是“大哥”欺负“小弟”,实则是一个区域大国在经济失血下,最无奈的自保。
![]()
这出“猫鼠游戏”的剧本,只要两国的经济结构不改变,只要科托努港比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港更“高效”,就会一直演下去。大国想崛起,小国要活路,这或许就是地缘政治最赤裸裸的现实。
你认为贝宁这种“寄生经济”还能持续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