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叶雪松
辽西多山,以我的家乡医巫闾山最为著名。乾隆皇帝游医巫闾山,曾题诗《圣水盆》一首,诗曰:“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洗头时。”我有一幅爷爷奶奶流传下来、珍藏多年的《圣水盆》的拓片,这让我很早便对这首诗有了印象。可见,医巫闾山不但是帝王笔下的仙家修行之地,也是家乡人眼中的仙山。
既为仙山,便有仙草。据《医巫闾山地区野生植物原色图鉴》一书记载,医巫闾山现有野生维管植物1162种,有益母草、何首乌、党参、忍冬花、灵芝、天麻、黄精等常用的名贵中草药130多种。不过,我在这里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一种近几年出现在医巫闾山上的闾山茶。
我嗜茶如命,喝过的茶不下几十种,闾山茶还是头一次听说。在我的印象里,最北方的茶叶是山东的崂山绿茶和日照绿茶。过了山东界往北,因为气候寒冷,不适合茶叶栽培。
后来,我在好友朝阳作家付久江家喝过朝阳的努鲁儿虎山的特产君梅茶,以为它就是最北的茶饮了。付久江告诉我,严格意义上来说,君梅茶不是茶,它的原名叫岩青兰、毛建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努鲁儿虎山的特产,因其全草具香气味,有解热消炎、医治喉痛咳嗽、外感夹食、胸脘胀满等功效,被人们用作茶饮。
都说茶叶生长止于北纬38度线,再往北越不过冬寒的难关。在老家的时候,面对几十里外黛青色的巍巍大山,我有时竟突发奇想,除了山东,北方真的就没有茶了吗?
2024年端午,我在医巫闾山脚下的罗罗堡乡千家寨写生基地,探望客居此地的画家于永会先生,永会先生竟然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我与永会先生是忘年之交,他自号医闾山人,几十年来潜心绘事,画风厚重老辣,以画医巫闾山风景而名闻于画坛。
所谓的写生基地不过是永会先生租用的一户独门独院的山民家,院落四周的篱笆墙上爬满了色彩斑斓的牵牛花和蔷薇花。除了自己写生方便外,永会先生每年还要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喜欢医巫闾山风景的画家朋友。大家在一起切磋画技,叙谈人生,好不惬意。那日,永会先生去山上写生去了,颇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我给永会先生打去电话,半个小时后,满头华发的永会先生和两个来自盘锦的画友背着画夹,汗流浃背而归。
永会先生先给我们沏了一壶热茶让大家解解渴。茶汤碧绿,馨香满室,入口甘醇。永会先生见我不住地咂舌品味,便问我知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牌子的茶叶。我摇头不知,永会先生笑道:“家中来贵客,只用家乡茶。”
“家乡茶?”
“就是咱们家乡的闾山茶啊!”
“咱们闾山还产茶?”
永会先生点了点头,告诉我,这是距此不远处的闾山茶园所产的闾山绿茶。我国茶叶栽培止于北纬38度线,现在,“南茶北植”这个痴人说梦般的魔咒被北镇闾山茶园主人解开了,成功地将南方的茶树引种到北纬41度的医巫闾山脚下。目前,闾山茶园占地280亩,年产成品红茶、绿茶1万公斤。医巫闾山拥有大面积的原始黑油松林,使空气富含大量的负氧离子。和南方相比,这里日照时间更长,日夜温差大,有利于提升茶叶品质,促进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
另外,适于南方繁殖的茶虫不能在北方生存,茶树不洒农药,施的又是山上的鹿粪等有机肥,炒茶时没有一点人为添加,炒出来的茶叶更具品质。
“产于南方的茶叶竟然能移植到咱们医巫闾山,真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我不由想起了“南橘北枳”这个成语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咱们的医巫闾山本就和茶有缘。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中,茶被道家称之为仙草。医巫闾山本就是仙山,仙山又怎能没有仙草呢?”
永会先生笑着拿出他的近期画作《闾山采茶图》让我欣赏。画中,一个羽扇纶巾的耄耋老人站在一棵奇松下,兴致盎然地看着一群在茶树间穿梭采茶的姑娘。
是啊,辽西生仙草,何必下江南?我与永会先生相约,挑个吉日,在茶园里品一品正宗闾山茶的家乡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