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小学的时候,只是背下了这句话,直到有了些年纪,才逐渐明白这句话中的深意。翻开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黄帝的出生,他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名轩辕,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显得与众不同。几个月时就会说话,幼年时思维就很敏捷,少年时期则非常勤勉,成年之后耳聪目明能明辨事理、分辨曲直。
![]()
看到这是不是会让你会想到班级里那些优秀分子,他们家资殷实,天资聪明,还有十分勤奋,而你却总想能不能偷偷懒,能不能休息一会儿?你经常打退堂鼓,而人家则是在吹冲锋号!于是你有时候会问自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往往你得不到想要的答案,而总是抱怨,为什么人家这么优秀而我却达不到呢?最后只好拿一些主观的理由出来,来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这个问题,我们先不急着回复,等我们一起浏览了黄帝的人生履历,也许你自己就会得到答案。
![]()
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好的出身加上聪明和足够努力,黄帝成为了部落首领,也就是那个时代的诸侯。诸侯联盟的首领是神农氏,而在这个时候,神农氏衰弱了,诸侯们互相攻伐,残酷地对待百姓,而神农氏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讨伐他们。于是轩辕便借此机会,动用军事力量讨伐那些不来朝拜神农氏的诸侯,诸侯们都被轩辕打怕了,也打服了,于是纷纷臣服于轩辕。你的高尚德行,未必能感化人,但你的能力,却可以震慑人,因此往往劝人向善未必有效,反而会被认为是软弱无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从那个时代开始,就一直有效。因此说以信取威,是不存在的,以威取信才是真理,这也是为什么说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有雷霆手段的原因。说服别人往往是不现实的,而打服别人却是可行的。
![]()
天下诸侯众多,但有实力且想争雄的也就那么几个,和黄帝同时代的人里,有实力的无非炎帝及蚩尤二人而已。黄帝利用有利地形,三战击败炎帝,涿鹿之战中捕获并诛杀了蚩尤,于是天下诸侯都尊黄帝为天子,黄帝也顺理成章,取代了神农氏的地位。是神农氏做错了什么吗?我们从文中看,好像除了说他已经没有能力控制诸侯之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过错,黄帝本来也不是要取代他的位置,而只是想替他去打理事务,缓和诸侯们的关系,不知不觉自己就到了那个位置,在万人拥戴之下只好勉为其难,登上天子之位。说到这儿是不是有点熟悉?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时,也是半推半就,嘴里说着不要不要,却心安理得的登上了皇帝宝座,早把后周世主柴荣的托付抛在了一边,赵匡胤得天下后,对柴氏后人还算厚道,赐他们单书铁卷,而没有赶尽杀绝。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那位柴大官人,小旋风柴进便是后周世主柴荣之后。
![]()
通过黄帝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和那些优秀者,究竟存在怎样的差距:论出身,人家出身名门,属于自带光环;论天资,人家智商卓绝,属于天才那种;论努力,人家足够勤奋,属于直面困难而战而胜之;论机遇,人家没有等待,而是属于主动创造机会的人。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你除了足够勤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其他提升的途径了,努力不是为了超越或追赶谁,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仅此而已。
![]()
接下来说一说禅让制的事儿。禅让制,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也是很多人推崇备至的,以至于战国时期的燕王哙,居然会将皇位让给一位大臣,并美其名曰自己是在效仿先贤!这位老兄如果能好好读读史书的话,就会发现人家所谓的禅让,可不是他理解的那么一回事儿。到了三国时期,曹丕篡汉之后,也曾意味深长的对近臣说:“寡人今天才知道,原来这才是禅让的妙处啊!”
![]()
尧、舜、禹,就是禅让故事的主角。让我们先从唐尧说起,唐尧做天下共主已经很长时间了,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于是在七十多岁的时候,选择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按史书上的记载,虞舜的继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首先虞舜有能力,第二他是部落联盟推举出来的继承人,这和当初黄帝类似,基本上属于众望所归。唐尧的儿子丹朱经常惹事生非、性格粗野,因此尽管有人向唐尧推荐,唐尧却并不采纳这个建议。有人可能会认为唐尧愚蠢,为什么不把天子之位留给自己的儿子,而要交给虞舜这样一个外人呢?他们哪里知道一位老父亲的苦衷,以丹朱的能力根本不是虞舜的对手,就算自己不把天子之位传给虞舜,以虞舜的影响力,也可以很轻松的取而代之。如果强行把丹朱推到天子之位上,那不是在帮他,反而是害他,以虞舜的心机、智慧,丹朱哪里是他的对手?
![]()
从黄帝取代衰落的神农氏,到年老的唐尧传位于年富力强的虞舜,本质上都是政治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年老的唐尧主动放弃权力,用来换取儿子丹朱的平安,而虞舜则兵不血刃的接掌权力,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仁君的贤名。唐尧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儿子丹朱不成材,无论如何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交给他,是让他一人得利而让天下人不利!”唐尧效仿了当年的神农氏,主动退位让贤,选择自己体面的下台而不是被轰下去,家族也玉石俱焚。
![]()
而虞舜的做法,则更令我们这些职场人去深思,唐尧去世后,虞舜替唐尧守了三年孝,孝期结束后,虞舜选择避让丹朱,做出想把天下交给他的姿态,而自己则躲避到了黄河的南边。可是来朝见天子的诸侯们,都不去丹朱那里,而到虞舜这里来进见;来调解冲突的诸侯也不去找丹朱而是来找虞舜;唱歌颂歌的人不歌颂丹朱,而是歌颂舜顺。虞舜于是说:“看来这是天意呀!”于是他回到京城,继天子位,这就是帝舜。你认为诸侯们都去找虞舜,是因为他贤德吗?当然不是,美德并不能帮助你化解危机,只有有实力才能调解矛盾,相比于丹朱,虞舜更加强大,诸侯们去找虞舜,一方面是承认他的地位和权势,另一方面则是表决心,表明自己和丹朱划清界限,承认虞舜的天子地位。你可以说虞舜的天子位是唐尧所传,也可以说虞舜的天子位,是自己实力所致。
![]()
都说读史明智,我们能从《史记·五帝本纪》里学到些什么呢?学有所得,知道五帝时的人和事;学有所悟,知道人和事背后的道理;学有所用,借古映今能灵活运用在当下;学有所成,成就更加自信、从容的自己。
,一家之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