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2点19分04秒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这一天昼夜平分,秋天正好过了一半。“从秋分这天开始,气温会逐渐下降,空气也会更加干燥。”扬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张晨静表示,此时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也由放转收,所以外出要注意适当“秋冻”,饮食则要注重滋阴润燥。
穿衣:适当“秋冻”
这段时间虽然气温明显下降,但张晨静建议要适当“秋冻”。她表示,适当的低温刺激可有效增强体温的调节功能,提高肌体的耐寒抗菌能力,秋冻的根本在于适寒温,冬天时候少生病。对于儿童和老人来说,还是要根据温度变化及时添衣。
她还建议,秋季早晚用冷水清洗鼻腔,可以增强鼻腔对于冷空气的适应力,从而预防感冒和流感,也可以有效预防鼻炎。晨起多呼吸一下冷空气,适当多做深呼吸,增强呼吸道对于寒冷和疾病的抵抗力。“冷水洗脸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提高面部皮肤换季耐受力。”
饮食:滋阴润燥
“燥为秋季的主气。”张晨静表示,秋分时节正是秋燥袭人之时,燥邪最易损伤人体津液,预防秋燥是秋季饮食不变的主题,饮食摄养上应掌握“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葱、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可适当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杏仁、秋梨、银耳、山药等。
“酸甘化阴,还宜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张晨静建议,此时可以多吃一些如石榴、柚子等时令水果。她提醒,此时要少量多次喝水,以温开水为佳,天气转凉了,冰饮对肠胃刺激较大,尽量少喝。
运动:收敛内养
秋天温度适宜,愿意锻炼的人多了。张晨静表示,此时运动也要注意控制时间和强度。她说,人的精力在秋季属于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应该顺应这种原则,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
她提醒,避免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时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这样既可得到锻炼,又可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另外,还要防止运动损伤。张晨静解释,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很容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情志:稳定平和
秋分之后,日照逐渐减少、早晚寒凉、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产生忧郁伤感的情绪,导致体内分泌紊乱,产生疾病。张晨静表示,中医认为, “心平则气和,气和则阴阳调”,稳定平和的情绪能保证气血顺畅运行,促进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身心和谐状态的重要基石。
她建议,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或外出秋游登高望远,或与亲友小聚,分享生活趣事,以积极情志中和“悲秋”之气,让心神在“收而不郁、静而不寂”,在心情愉快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身心都能得到放松。
中医推荐秋分药膳方
●土茯苓薏米煲龙骨
食材 干土茯苓60克(鲜品200克),炒薏米50克,陈皮1瓣,蜜枣2个,猪脊骨350克,食盐适量。
做法 食材洗净,猪脊骨斩件焯水,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能清热除湿、泄浊解毒。炒薏米寒性减少,能健脾祛湿、利水消肿。湿热、痰湿体质人群可常吃;气虚、阳虚体质的人群不作推荐。
●甘蔗润燥汤
食材 甘蔗150克,玉米2个,胡萝卜1个,排骨250克,生姜、食盐、香菜适量。
做法 排骨斩件,洗净焯水。甘蔗切条,玉米、胡萝卜切块,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煲约50分钟,调味即可。
功效 缓解皮肤干燥、咽干咳嗽、口干多饮、食欲不佳、大便干结等症状,适合阴虚、长期熬夜、吸烟人士与大众秋冬抗燥时食用。
通讯员 董娟 记者 张庆萍
(扬州日报-扬州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