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渗透率碾压!东风砍掉50亿发动机资产转型
扭亏3.7亿仍遭弃?东风断腕切割燃油产业链
日系车生死劫:本田发动机工厂被抛售内幕
正向淘汰已启动!燃油核心资产价值蒸发纪实
![]()
广东产权交易所一则公告引发行业震动:东风集团预挂牌转让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50%股权,这个为雅阁、CR-V等经典车型服务26年的“动力心脏”,即将结束燃油车使命。2025上半年该公司实现3.71亿元净利润,但东风仍然选择在盈利高点出售资产,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可逆转的转型浪潮。
当前中国车市的新能源渗透率已达45%,这意味着每卖出10台车就有4.5台是电动车。中汽协数据显示,7月单月渗透率突破49%,全年将冲击58%大关。当1600万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时,东风的选择显得尤为清醒。该集团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达到20.4万辆,同比增长33%,自主品牌岚图、猛士增速均超过30%。相较之下,东风本田同期销量暴跌37.4%。
被出售的东本发动机公司曾是合资典范,但2024年净亏损达2.27亿元,负债32亿元。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让这家工厂举步维艰——仅两年间,中国新能源车年销量从688.7万辆猛增至2025年预期的1600万辆,增幅超过130%。这样的转型速度,让传统动力总成企业面临空前压力。
![]()
类似案例正在全国上演。北京现代第一工厂被理想汽车接盘时,成交价仅为评估值的44%;广汽菲克工厂更是经历五次流拍,价格从16亿降至9亿仍无人问津。传统燃油产业链资产正在经历“价值重构”,而东风的果断决策赢得资本市场认可,消息公布后东风集团港股股价单日上涨4.2%。
日系品牌的困境折射出整个燃油车阵营的危机。2025年1-7月日系车在华份额仅剩11.2%,相较五年前的23.1%惨遭腰斩。本田销量同比下滑23.2%,日产跌幅达20.8%,曾经的王牌车型雅阁、凯美瑞风光不再。核心问题在于技术路线的错判——当比亚迪DM-i技术实现百公里油耗3.8升、宁德时代发布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的麒麟电池时,本田仍押注热效率40%的传统发动机。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本田e:NS1首月销量仅400余台,不及同级比亚迪宋PLUS的百分之一。
面对危机,日系车企正加速转型。本田在广州建设年产20万辆的新能源工厂,丰田计划2026年推出全固态电池车型。但中国品牌已形成先发优势:长安汽车固态电池样车开始路测,比亚迪在泰国市场占有率突破30%,东南亚这个“日系后花园”正在失守。
东风的转型之路更具战略意义。出售发动机股权后,集团将资源集中投向新能源核心领域:武汉工厂实现量子架构平台量产,自主研发的马赫E电机效率达97%;襄阳基地建成22GWh电池产能,可满足50万辆整车需求;新成立的奕派科技整合三大品牌研发资源。虽然2025上半年净利润预计下滑90%,但研发投入反增15%,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申请专利2100项。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重构效应。广州黄埔的东本发动机工厂开始改造电机生产线,300名工程师转岗学习扁线绕阻技术。这呼应着全国产业版图变迁——长春一汽投产800V高压平台,武汉岚图工厂下线第10万台下线。
![]()
这场转型本质是价值链的重构。发动机时代70%的利润集中于变速箱、缸体等机械部件,而电动车的价值中枢已转向三电系统与智能座舱。宁德时代凭借动力电池取得23.4%的毛利率,超出传统零部件企业两倍有余。当华为ADS3.0智驾系统实现城市场景量产时,产业链价值分配规则已被彻底改写。
市场淘汰赛加速进行。威马、爱驰等新势力黯然离场,但比亚迪年销量突破300万辆,理想单季盈利逼近百亿。东风需要更敏捷的转身,广州本田发动机公司的股权变更像一道分水岭——告别燃油车的黄金时代,前方是残酷而充满机遇的新能源赛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