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联系人:谭逸鸣、谢瑶
摘 要
7月以来,股债“跷跷板”和“看股做债”成为牵动市场的关键逻辑,股债“跷跷板”效应本质是市场风险偏好的切换,机构行为变化和资金迁徙是这一切换的放大器和实现载体。
那么,资金流动如何通过机构行为传导至债市?当前处于什么状态,后市如何演绎?本文聚焦于此。
股债联动:“跷跷板”的四阶段演绎
宏观利率研究通常聚焦于经济基本面和通胀、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等方面。然而,在特定的市场阶段,由机构行为和资金流动驱动的“资产再配置”逻辑可能成为主导债市走势的核心因素。
今年7月以来的行情演绎中,股债“跷跷板”和“看股做债”成为牵动市场的关键因素,债市短期交易逻辑发生变化,在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演进过程中,各类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对债市的影响也是由浅及深,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预期驱动,股债“跷跷板”初现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初始阶段,往往源于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或市场风险偏好的边际变化,这些变化首先作用于投资者预期层面,这种预期的转变是后续机构行为变化的逻辑起点。
此阶段,虽然资金迁徙尚未明显发生,但预期的力量已经开始在资产价格上有所显现,市场的天平开始向权益资产倾斜,形成股涨债跌的初步格局,该阶段对债市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从机构行为观察,部分交易型机构(如基金) 率先行动进行防御,开始降低债券久期,减少利率债多头仓位,甚至建立空头头寸进行对冲。
第二阶段:资产端再平衡,机构内资金迁移
随着股市上涨趋势的确认和债市承压预期的形成,股债资产特征发生切换,股市呈现出高收益低回撤的特征,而债市则表现为低收益高回撤的特征。
投资者基于资产比价的理性判断,可能减少债券配置力度,资金从固收类逐渐向权益类资产转移,这种主动的资产再平衡导致债市波动调整加大。
从机构行为观察,随着 预期开始转化为实际的资金流动,同一机构内部的资产配置决策发生倾斜,主动或被动地降低债券资产的比重,同时增加对权益资产的配置。如
理财主动提升权益资产的仓位,同时减持债券以腾挪额度,并加大含权类产品的发行;基金加大“固收+”策略的布局,通过增配权益等资产,和债券资产能形成一定对冲,有望在控制波动的同时博取更高收益;险资在负债成本压力和利率低位低波下,同样有动力增配高收益的权益资产和权益类基金。
第三阶段:负债端驱动,资金的跨机构迁徙
当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发酵,机构行为演变可能会进入更为深刻的第三阶段,即机构负债端的变化。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资金不再仅仅是机构内部的资产再配置,而是发生了跨机构、跨产品的迁徙。
从机构行为观察,当市场表现不佳引发投资者恐慌时,理财和银行自营赎回债基的行为传导,赎回压力(负债端)会迫使机构被动抛售债券资产以应对流动性需求,可能形成负反馈循环,对债市形成显著的抛售压力。
第四阶段:风险偏好全面提升,“物极必反”
当股债“跷跷板”效应发展到极致,市场可能进入第四阶段,即全面的风险偏好提升。在此阶段,资金流动规模和范围达到顶峰,呈现出从低风险资产向高风险资产大规模迁徙的“抽水”效应。这不仅是机构间的博弈,更演变为一场由广大居民投资者主导的、系统性的资产配置再平衡,债市利率大幅攀升,甚至阶段性偏离基本面定价。
比如2015年的市场行情演绎,或是第四阶段的一个缩影。A股市场在杠杆资金的推动下迎来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在此期间,股市的“虹吸”效应达到了顶峰,大量资金通过券商两融 、场外配资、以及申购公募基金等方式涌入股市。与此同时,债市经历了明显调整和资金流出。
但是全面风险偏好提升可能是难以持续的,也是不稳定的,一旦股市出现调整(如政策收紧、泡沫破裂),市场风险偏好逆转,资金将迅速从高风险资产中撤出,寻求债券等安全资产,股债“跷跷板”将向债券进行倾斜,为后续的债牛行情埋下伏笔。
当前来看,市场正处在第二阶段(资产端再平衡),并且还尚未有往第三阶段(负债端驱动)演绎的明显迹象,毕竟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当下还算平稳,并且四季度或还会受益于存款“搬家”的逻辑。
我们认为,年内股债之间的联动性或会持续处于第二阶段,股对债影响冲击动能最强的阶段在逐步过去,叙事和资金流向又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故而于债市而言,一方面仍需关注股市演绎,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应对,公募基金销售新规的最终落地情况,以及配置盘力量何时进场。
![]()
![]()
![]()
核心图表(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
报告目录
![]()
7月以来,股债“跷跷板”和“看股做债”成为牵动市场的关键因素,债市短期交易逻辑发生变化,由基本面和资金面定价逐渐转向风险偏好变化下的“资产再配置”逻辑。
股债“跷跷板”效应本质是市场风险偏好的切换,而机构行为变化和资金迁徙是这一切换的放大器和实现载体。债市的下跌不仅映射债券收益空间逼仄下配置需求的减弱,更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再配置的结果。
那么,在风险偏好转换过程中,资金流动如何通过机构行为传导至债市?可能存在哪些阶段的渐进演绎,当前处于什么状态,后市如何演绎?本文聚焦于此。
1
股债联动:“跷跷板”的四阶段演绎
宏观利率研究通常聚焦于经济基本面和通胀、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等方面。然而,在特定的市场阶段,由机构行为和资金流动驱动的“资产再配置”逻辑可能成为主导债市走势的核心因素。
今年7月以来的行情演绎中,股债“跷跷板”和“看股做债”成为牵动市场的关键因素,债市短期交易逻辑发生变化,由基本面和资金面定价逐渐转向风险偏好变化下的“资产再配置”逻辑。
我们发现,在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演进过程中,各类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对债市的影响也是由浅及深。而深入理解不同机构的负债端特性、投资策略和监管约束等因素,是精准把握债市微观结构、预判市场波动的关键。例如,理解银行理财的净值化管理压力和预防性赎回动机,有助于解释债市在无明显基本面利空情况下的调整。
进一步来看,股债“跷跷板”的演绎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阶段一:预期驱动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初始阶段,往往源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或市场风险偏好的边际变化,这些变化首先作用于投资者的预期层面,这种预期的转变是后续机构行为变化的逻辑起点,一定程度导致了股涨债跌的初步格局。
此阶段,虽然资金迁徙尚未明显发生,但预期的力量已经开始在资产价格上有所显现,市场的天平逐渐开始向权益资产倾斜,该阶段对债市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或主要表现为微调。
(2)阶段二:资产端再平衡
随着股市上涨趋势的确认和债市承压预期的形成,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股债资产的特征发生切换,股市呈现出高收益低回撤的特征,而债市则表现为低收益高回撤的特征。
那么,投资者基于资产比价的理性判断,可能减少对债券的配置力度,资金从固收类资产逐渐向权益类资产转移,这种主动的资产再平衡行为导致债市波动调整加大。
(3)阶段三:负债端驱动
当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发酵,市场波动加剧时,机构行为的演变可能会进入更为深刻的第三阶段,即机构负债端的变化。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资金不再仅仅是机构内部的资产再配置,而是发生了跨机构、跨产品的迁徙。
这是关键转折点,当市场表现不佳引发投资者恐慌时,赎回压力(负债端)会迫使机构被动抛售债券资产以应对流动性需求,可能形成负反馈循环,对债市形成显著的抛售压力,扰动明显加剧。
(4)阶段四:全面风险偏好
当股债“跷跷板”效应发展到极致,市场可能进入第四阶段,即全面的风险偏好提升。在这一阶段,资金流动的规模和范围达到顶峰,呈现出从低风险资产向高风险资产大规模迁徙的“抽水”效应。这不仅仅是机构间的博弈,更演变为一场由广大居民投资者主导的、系统性的资产配置再平衡,债市利率大幅攀升,甚至阶段性偏离基本面的定价。
但是全面风险偏好提升可能是难以持续的,也是不稳定的,一旦股市出现调整(如政策收紧、泡沫破裂),市场风险偏好逆转,资金将迅速从高风险资产中撤出,寻求债券等安全资产,在这种“物极必反”的情境下,股债“跷跷板”将向债券进行倾斜,往往也为后续的债牛行情埋下伏笔。
![]()
我们从股债“跷跷板”演绎的各个阶段具体来看:
2
第一阶段:预期驱动,股债“跷跷板”初现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初始阶段,往往源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或市场风险偏好的边际变化,这些变化首先作用于投资者的预期层面,这种预期的转变是后续机构行为变化的逻辑起点,一定程度导致了股涨债跌的初步格局。
今年7月可能是更多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虽然大规模的资金迁徙尚未发生,但预期的力量已经开始在资产价格上有所显现,市场的天平逐渐开始向权益资产倾斜。
一方面,股票市场显著回暖,市场风险偏好随之提升,A股三大指数连续上涨,背后是政策、流动性、结构性景气以及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的共振。
2025/7/1-7/31,上证综指上涨3.3%至3573点,沪深300指数上涨3.4%至4076点,创业板指表现较为强劲,涨幅高达8.4%。从板块表现来看,医药生物板块涨幅较大,主要得益于创新药政策支持与业绩预期共振。AI算力与硬件板块表现强劲,受益于技术迭代与海外巨头投入。基建产业链(如水利、水泥板块)受到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等催化因素推动。
另一方面,债市情绪持续承压,一是股市虹吸效应强化债市资金分流;二是“反内卷”预期带动商品大幅上涨,引发市场对物价水平回升的担忧;三是债市交易拥挤度较高,脆弱性提升,债市赔率和空间相对有限,对利空因素更为敏感,加大市场波动和调整风险。
2025/7/1-7/31,1Y、5Y、10Y、30Y国债分别上行4BP、6BP、6BP、9BP至1.38%、1.57%、1.70%、1.95%, 3Y、5Y中票(AAA)收益率分别上行5BP、6BP至1.87%、1.97%。
![]()
结合机构行为来观察:
交易型机构(如基金) 率先行动进行防御。基于宏观逻辑和债市预期的变化,这些机构开始降低债券久期,减少利率债多头仓位,甚至建立空头头寸进行对冲。由于利率债流动性较好,面临明显的抛售压力。2025年7月,基金由上月的净买入债券7357亿元,转为大幅净卖出债券2054亿元,其中,利率债减持规模达2696亿元。
配置型机构(如保险、农商行)行为相对稳健。股债“跷跷板”效应下,随着债券收益率回调,估值性价比有所提升,一些配置型机构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可能增加对债券的配置力度。2025年7月,保险延续增配债券,买债规模较上月小幅提升,增持债券3771亿元,农商行由上月的净卖出转为净买入债券4216亿元。
![]()
![]()
3
第二阶段:资产端再平衡,机构内资金迁移
随着股市上涨趋势的确认和债市承压预期的形成,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股债资产的特征发生切换,股市呈现出高收益低回撤的特征,而债市则表现为低收益高回撤的特征。那么,投资者基于资产比价的理性判断,可能减少对债券的配置力度,资金从固收类资产逐渐向权益类资产转移。
今年7-8月可能呈现出这个阶段的一个景象,预期开始转化为实际的资金流动,同一机构内部的资产配置决策发生倾斜,主动或被动地降低债券资产的比重,同时增加对权益资产的配置。不同性质的机构,其调整的节奏、力度和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1)理财加大含权类产品发行
由于权益市场上涨,部分含权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表现较佳,一些投资者出于对更高收益率及较低波动的追求,选择赎回部分纯固收类理财产品,转而将资金投向风险等级更高、含少量权益资产的“固收+”理财产品。故而可以看到,理财主动提升权益资产的仓位,同时减持债券以腾挪额度,并加大含权类产品的发行。
招银理财于8月20日发布的产品营销信息显示,其推荐的两款R3(中风险)风险等级的混合类理财产品正在认购期,两款产品均含有一定比例的低波权益资产,以及由股票、量化中性、CTA和黄金构成的策略组合。中邮理财于8月21日发布的理财产品推荐清单中同样有多只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的含权类理财产品,比如“鸿鑫日开1号红利科技轮动策略”产品的权益部分高比例投向高股息ETF。
2025年7月,含少量权益资产的“固收+”理财产品新发规模为4092亿元,占发行总规模的比重为65%,同比大幅增长;8月“固收+”理财产品新发规模的占比继续提升至71%,较7月增长6个百分点。
![]()
(2)基金加大“固收+”策略布局
近期在“股强债弱”的格局下,不同投资策略下的投资业绩出现明显分化,持仓包含股票、可转债等资产的“固收+”产品的业绩表现较好,而以纯债为主的基金业绩表现明显落后。
2025年以来,中长期纯债基金收益率仅为0.61%,这类基金主要投资于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久期较长,在债市下跌时净值回撤幅度较大,对利率风险更加敏感。短期纯债基金收益率为0.98%,这类基金由于久期短、流动性好,净值波动相对较小。
“固收+”基金通过“固收打底,权益增强”的策略,在控制回撤的同时,能够分享股市上涨的红利,业绩表现整体较好,今年以来,混合一级债基、混合二级债基、可转债基的收益率位居前列。
![]()
近期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出现了从固收到权益的资产配置轮动。权益类基金发行热度回升,无论是股基的数量还是规模,均维持上升态势,股票型基金份额占比由6月的11.20%上升至8月的11.57%。而债券型基金发行热度有所降温,债基规模出现回落,债券型基金份额占比由6月31.05%下降至8月30.99%。
对应看到,基金加大“固收+”策略的布局,这在近期公募“固收+”基金规模的增长中可以体现。低利率环境下,传统纯固收资产提供的票息收益难以满足投资者对收益的追求,依靠单一资产创造收益的难度显著提升,“固收+”产品通过增配权益等资产,和债券资产能形成一定的对冲关系,尤其在股市维持偏强,债市震荡行情中,有望在控制波动的同时博取更高收益。
![]()
(3)保险资金提升权益配置比重
一方面,政策支持保险资金“长钱”入市。2025年1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明年的新增保费30%投资于A股,并配套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4月,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上调,此后又陆续提出扩大长期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下调股票风险因子权重等。
另一方面,险资在负债成本压力和利率低位低波下,同样有动力增配高收益的权益资产(如沪深300、高股息股票)和权益类基金。
截至2025Q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17.4%;约4.74万亿元投向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直投股票规模达3.0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净增约1万亿元,险资权益配置正稳步增长。
截至2025Q2,财产险、人身险的股票投资由2024Q1的6.36%、6.78%升至8.33%、8.81%,我们预计今年三季度的占比可能继续抬升。
![]()
4
第三阶段:负债端驱动,资金的跨机构迁徙
当股债“跷跷板”效应持续发酵,市场波动加剧时,机构行为的演变可能会进入更为深刻的第三阶段,即机构负债端的变化。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资金不再仅仅是机构内部的资产再配置,而是发生了跨机构、跨产品的迁徙。
投资者作为资金的最终所有者,其赎回行为直接冲击了机构的负债端,进而迫使机构在资产端进行被动抛售,形成负反馈循环,对债市或带来一定冲击。
今年8-9月的少数时期可能呈现出第三阶段的一些特征,但整体影响还属可控,并未发生负反馈,处于此阶段的初期:
8月18日,A股市场高开高走,上证指数盘中站上3740点,创2015年8月21日以来新高。债市大幅调整背景下,机构赎回压力明显加大,理财、信托、期货和券商是当日债基的主要赎回力量。可以看到当日债券型基金净申购指数下行至-18.5%,其中,纯债型基金净申购指数大幅降至-21.9%,指数型债基相对抗跌,净申购指数降至-3.1%。
9月9日,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和市场消息影响下,对债基形成明显利空,投资者“抢跑”赎回,债券收益率快速上行,10年国债活跃券250011触碰1.80%的关键点位,债市情绪明显偏弱。当日主要是银行自营大幅赎回债基,其中赎回最多的是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
我们进一步结合理财和银行自营的赎回行为来作逻辑推演,尽管当下还尚未到此地步:
(1)理财赎回债基的传导路径
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上行。对于持有大量债券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其净值会因此出现明显的回撤。
首先,理财公司被动赎回其持有的债券基金。当理财面临大规模赎回压力时,需要优先处置流动性最好的资产,进而快速获取流动性,其首选操作之一便是赎回其作为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债基,这种行为是理财公司在负债端压力下,在资产端进行的被动、防御性操作。
其次,债基为应对赎回被迫卖出债券资产。债券基金管理人收到来自理财等机构投资者的大额赎回申请后,需准备相应的现金以应对兑付。由于基金本身不会持有大量现金,其主要的应对方式就是在市场上卖出其所持有的债券资产。通常而言,流动性最好的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会最先被卖出。
最后,债券抛售加剧债市下跌,形成负反馈循环。债基的大规模抛售会直接冲击债券市场的供需平衡,导致债券价格进一步下跌,收益率上行,加剧债基净值的下跌,又会引发其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赎回,从而形成新的抛售压力。这个由“理财赎回”到“债基抛售”的传导链条,将理财产品负债端的压力,通过债基这一渠道,传递和放大到了整个债券市场,加剧债市波动。
![]()
(2)银行赎回债基的行为传导
除了银行理财,银行的自营资金也是债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同样可能成为引发债基赎回的重要力量。
首先,银行自营或委外资金赎回债基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当银行自身面临流动性压力或需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时,赎回流动性较好的债券基金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如在季末、年末等关键考核时点,银行为了满足监管指标的要求,也可能通过赎回基金来优化自身的流动性资产储备。此外,当银行对债市预期较为悲观时,可能会选择主动赎回债基以规避风险。
其次,赎回行为可能对债基流动性及债市稳定性带来扰动。银行作为大体量资金的持有者,其赎回行为对债基和债市的冲击不容小觑。如果多家银行在同一时期采取相似的赎回操作,将会形成集中的抛售压力,如果很难找到足够的承接盘,可能会显著影响债券市场的稳定性。
![]()
5
第四阶段:风险偏好全面提升,“物极必反”
当股债“跷跷板”效应发展到极致,市场可能进入第四阶段,即全面的风险偏好提升。在这一阶段,资金流动的规模和范围达到顶峰,呈现出从低风险资产向高风险资产大规模迁徙的“抽水”效应。这不仅仅是机构间的博弈,更演变为一场由广大居民投资者主导的、系统性的资产配置再平衡,债市利率大幅攀升,甚至阶段性偏离基本面的定价。
具体而言:
一方面,居民存款“搬家”与非银存款大幅增长。当股市持续上涨并形成强烈的财富效应时,大量原本沉淀在银行体系内的居民储蓄存款开始“活化”,流向证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这一过程在宏观数据上体现为居民存款增速的放缓甚至负增长,以及非银存款的快速增长。
这种资金的大规模迁徙,为股市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增量资金,进一步推高了股指,同时也对债市构成了釜底抽薪式的冲击。因为这部分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货币基金、短期理财等类固收产品中流出,直接分流了债市的资金供给。
![]()
另一方面,资金从固收类产品持续流向权益市场。在全面风险偏好提升的背景下,资金流动的方向变得较为清晰和坚定,即从固收类产品(包括银行理财、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持续、大规模地流向权益市场。这种资金流动的“抽水”效应,可能引发债市情绪的抛压,导致债市调整的时间可能更长、幅度更深。
对此,我们可以回顾下2015的市场行情演绎,或是第四阶段演绎的一个缩影。
在2015年5-6月,A股市场在杠杆资金的推动下迎来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在此期间,股市的“虹吸”效应达到了顶峰,大量资金通过券商两融、场外配资、以及申购公募基金等方式涌入股市。
与此同时,债市经历了明显调整和资金流出。许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减持债券资产,以筹集资金入市。当时,银行理财资金通过多种渠道流入股市,包括申购打新基金、投资两融收益权、以及通过信托等通道进行配资。
这种全面的风险偏好提升和资金“抽水”效应,使得债市在2015年上半年表现偏弱,资金流动的力量足以在短期内压倒偏弱的基本面因素,主导资产价格的走势。直到股灾发生后,上证综指急速下跌,资金才重新回流债市,股债“跷跷板”的方向逐渐发生逆转,一定程度为后续的债牛行情埋下伏笔。
故而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物极必反”,当股债“跷跷板”效应发展到极致,全面风险偏好提升可能是难以持续的,也是不稳定的,一旦股市出现调整(如政策收紧、泡沫破裂),市场风险偏好逆转,资金将迅速从高风险资产中撤出,寻求债券等安全资产,股债“跷跷板”将向债券进行倾斜,债市可能迎来一轮修复性行情。
![]()
我们发现,在股债“跷跷板”格局下,机构行为的变化呈现出从“预期驱动”到“资产端调整”,再到“负债端冲击”,最后到“全面风险偏好”的四阶段演绎路径,对债市的扰动逐渐增强,直至“物极必反”的出现。当市场风险偏好出现大幅回落,资金从高风险资产流出,转向寻求债券等安全资产,股债“跷跷板”的方向将发生逆转,一定程度或为后续的债牛行情埋下伏笔。
当前来看,市场正处在第二阶段(资产端再平衡),并且还尚未有往第三阶段(负债端驱动)演绎的明显迹象,毕竟银行理财的负债端当下还算平稳,并且四季度或还会受益于存款“搬家”的逻辑。
此外可以发现,股债“跷跷板”效应在9月以来有所钝化,银行理财在赎回基金的同时,自身对现券的配置并未明显缩量,在其自身负债端赎回尚未发生的情景之下,行情演绎的是换筹与波动。
我们认为,年内股债之间的联动性或会持续处于第二阶段,股对债影响冲击动能最强的阶段在逐步过去,叙事和资金流向又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
故而于债市而言,一方面仍需关注股市演绎,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应对,公募基金销售新规的最终落地情况,以及配置盘力量何时进场。
※风险提示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2、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经济基本面可能超预期变化;
3、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全球市场波动超预期。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利率专题:股债之间》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1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谭逸鸣 S1110525050005;唐海清 S1110517030002;谢瑶 S1110525070009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