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风送爽
我们轻轻踏入了——秋分
让我们一同漫步于斑斓的秋色中
感受那份独有的温柔与深邃

秋分·由来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9月23日前后,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时开始。此时太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的起源十分久远,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早在先秦时期秋分已经出现。当时,古人通过观测太阳,确立了二分二至,二分指的是 “春分” 和 “秋分”,二至指的是 “夏至” 和 “冬至”,它们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基础的天文节点。

秋分·三候
雷始收声
进入秋分,雷声逐渐消失。
古人认为,雷是因阳气旺盛而发声,夏至后阳气渐衰,阴气渐盛;到了秋分,阴气进一步占据主导,阳气微弱到无法再激发雷声,所以雷声 “收声”,天地间的气息从春夏的躁动转向秋冬的沉静。这一现象也暗示着降水减少、天气逐渐干燥,自然万物开始收敛。
蛰虫坯户
“坯” 有 “培土、封塞” 之意,此时,藏于地下的小虫会用泥土将自己的洞穴封口,为过冬做准备。
秋分后气温持续下降,土壤温度也随之降低,小虫感知到环境变化,便通过 “坯户” 的方式隔绝外界寒冷,进入蛰伏前的准备阶段。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对季节更替的适应,也标志着大自然从 “生长” 转向 “收藏” 的过渡。
水始涸
此时降水减少,加上天气干燥、蒸发加剧,河流、湖泊的水量开始逐渐减少,部分沼泽、低洼地带甚至出现干涸现象。
秋分处于夏汛结束、冬雪未临的间隙,自然降水进入 “淡季”,同时北方冷空气渐强,空气湿度降低,水分蒸发加快,导致地表水资源“收支失衡”,呈现出 “水始涸” 的景象,这也是仲秋向深秋过渡的典型特征之一。

秋分·习俗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秋分·养生
保持神志安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 所以这时人们要学会自我调整,可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日登高远眺,呼吸新鲜空气,也可多去户外游走,尽享秋日的金色阳光。
防止燥邪入侵: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 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宜早睡早起: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 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 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多食酸味果蔬: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辣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来源:文圣文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