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
汪毅夫笔下的风狮爷
文 / 林鸿东
何为风狮爷?
晚间翻阅谢重光、杨彦杰、汪毅夫三位学者合著的《金门史稿》,我特意找到汪毅夫执笔的第九章“民间信仰与民间习俗”中的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与民间信仰的特异情节”。
汪毅夫在文中指出,风灾是金门最常遭遇的自然灾害。由于金门四面环海,缺乏高山屏障,加之地势多丘陵,“东北风三时不绝,飓风所发,甚于内地”。明代洪受在《沧海纪遗》中记载,风沙常毁坏农田,飓风则威胁渔业。文中提到:“论至艰苦者,惟十八都为甚……此都遍地飞沙积压,下户之民,无尺寸之田地者,十有八九,生计专赖于渔。”风沙之烈,甚至能埋没民居村落。清道光年间所修《金门志》也记载:“隆冬海风飙发,飞沙滚尘”,海滨村落常因沙积而“夜宿房庐,旦已闭塞”,居民需“辟除之,始得出入”。后垄、李洋等村就因风沙侵逼而迁址。昔日金门居民甚至“以布裹头,虽盛夏不辍”,只为抵御风沙。
正因风害严重,汪毅夫引用了1991年增修、1992年出版的《金门县志》中一段著名的记载,描述当地特有的“风狮爷”:“浯地苦风,村落多在藏风处。其当风路口,每见有石刻巨兽,作狻猊张口人立状,俗称风狮,云可挡风。”文中进一步指出,有些村落因风灾被迫迁移,如李洋、西洪等地逐渐荒芜。风狮被奉为“镇制风煞之神”,例如后浦节孝坊外的一座风狮,“髹漆斑斓,俗传因其张口受日月精华,云有灵异”,居民甚至在中秋节以酒果祭拜,称之为“祝狮王千秋”。
汪毅夫认为,正是由于金门长期饱受风灾之苦,民间才逐渐形成了专门镇制风煞的“风狮”信仰,即俗称的“风狮爷”。他总结风狮爷信仰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以防御风灾、镇制风煞为主要功能;二是具备神性与神格,不同于一般的辟邪物;三是造型定型为“张口、人立”的狻猊形象。
汪毅夫先生为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其文章中关于风狮爷的说法值得重视。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