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津学子在莫高里工匠村的泥土中捏出第一尊彩塑,当上海学员在莫高学堂的画布上复刻壁画纹路,敦煌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遥远符号,而是化作指尖可触的温度、笔端流转的呼吸。
今年前 8 月 4.03 万人次的研学热潮,不仅改写了敦煌的文旅版图,更揭开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密码 —— 让文明走出洞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
图为在位于敦煌市的莫高里工匠村,学员为莫高窟复制窟进行彩绘
这场研学热的核心突破,是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间的 “时空滤镜”。此前,多数人对敦煌的认知局限于文字描述或影像呈现:飞天的飘逸只存于画册,彩塑的神韵止于屏幕,这种间接接触永远隔着重构的隔膜。而沉浸式研学彻底颠覆了这种模式:临摹壁画时,需屏息把握古代画师运笔的轻重转折;塑造彩塑时,要反复揉捏体会匠人对线条的极致追求。触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让学员从文明的旁观者变为历史的参与者,那些沉睡千年的技艺与匠心,便在指尖的实践中苏醒。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这种 “慢体验” 对当代生活逻辑的温柔矫正。在即时满足成为常态的当下,敦煌研学提供了一种稀缺的 “时间修行”:数小时打磨一片壁画色块,无数次调整塑像姿态,这种与功利主义相悖的 “慢”,恰恰是对工匠精神的最佳注解。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技艺,藏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学员在模仿与失败中领悟的,是 “时间沉淀价值” 的文化真理。这种体验超越了单纯的技能学习,成为一次对浮躁心态的文化疗愈。
![]()
图为学员在位于敦煌市的莫高里工匠村用天然矿石制成的颜料准备绘画
研学热潮更重构了文化传承的生态链条。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曾让普通大众望而却步,而 75 项非遗体验项目则搭建了亲切的桥梁:素手写经、非遗剪纸、汉服体验,不同年龄层都能在此找到共鸣点。更关键的是,每一位学员都可能成为文化传播的种子 —— 带着亲手创作的作品与深切感悟回归生活,他们便从体验者转变为推广者,形成 “实践 - 热爱 - 传播” 的良性循环。这种 “全民参与式传承”,远比单一的文物保护更具生命力。
对敦煌而言,研学游的价值早已超越经济收益。4.03 万人次带来的不仅是旅游收入,更让莫高窟、玉门关等核心资源焕发新生,也让莫高里工匠村等新载体走入公众视野。当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过客,而是放慢脚步深度感知文化的参与者,敦煌文旅便跳出了同质化竞争的窠臼,真正实现了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高质量发展。
![]()
图为学员在位于敦煌市的莫高里工匠村练习雕塑技艺
泥土在指间成型,历史便融入了当下;色彩在笔端晕开,传统便通向了未来。敦煌研学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的 “双向奔赴”:千年文化借助实践体验获得新生,当代人则在触摸历史中重建精神联结。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指尖感知敦煌的温度,文化传承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保存,而是生生不息的创造实践 —— 这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动人的活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