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唐逸,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生,现于哈尔滨工作。邮箱2216998563@qq.com
20世纪以来,哈尔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代下的不同城市建设和改造,其历史脉络和发展过程也给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区域、每一处肌理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根据《地籍调查基本术语》行业标准,地块是指通过法定程序确认的、由土地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或空间。在本文中,我们将街区围合而成的一定区域称为“地块”,并将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原水道街)、透笼街、地段街、石头道街4条道路围合而成的近似矩形平面空间称为“圣索菲亚教堂地块”,简称为“索菲亚地块”。
![]()
图1 索菲亚地块现状图
(来源:Google Earth 2022年卫星地图)
下文将着重考证和探究索菲亚地块在20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通过兆麟街立面变化和地段街立面变化将发展脉络直观化,并选取该地块出现过的重点建筑进行说明。
一、发展脉络
按照索菲亚地块上不同时期的建造情况,可以将该地块的发展归纳为8个阶段——起源、初创、围合、发展、无序、一次改造后、二次改造后、三次改造后。
1.起源阶段(1907年--1923年)
20世纪初,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哈尔滨作为其“T”字型线路的交汇点,在铁路运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中东铁路局及附属机关选址在秦家岗(现南岗区博物馆商圈周边)外,由于建设铁路所需的物资器材主要通过水路运输,松花江边至铁路线一带的埠头区(现道里区中央大街及附近一带)也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国资本和侨民在此聚居。
![]()
图2 1903年左右索菲亚地块平面图
(来源:《Альбом Сооружений И Типовых Чертежей Китайской 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1897-1903》)
根据《Альбом Сооружений И Типовых Чертежей Китайской 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1897-1903(中东铁路建筑及标准图纸集1897-1903)》中的《План Харбина - Пристани Планшетъ № 4(哈尔滨埠头区规划图--平面图4)》(图2),可以看出索菲亚地块(编号1005)在1903年左右被标注为“Участокъ бюро Мукденской провинции”,意为“奉天交涉局领地”,而其北部的两条长方形地块则被标注为“吉林交涉局领地”(包括现兆麟街123号)和“黑龙江交涉局”。这个标注与王志军《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百年钩沉》中“圣索菲亚教堂坐落的地点,原属吉林交涉局管辖,是法庭审判和惩处中国罪犯的地方。换句话说,老圣索菲亚教堂所在地,以前有过一个行刑的刑场”的说法似乎略有偏差。无论如何,我们可以从这些记录中推断,1903年左右,索菲亚地块并无大型建筑,可能有几栋中国风格的单层建筑作为奉天交涉局办公地点。
1903年,沙俄(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入驻哈尔滨后,修建了一座随军简易教堂,即为圣索菲亚教堂的前身。1904年——1905年,日本和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爆发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双方在美国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并停战。按照《朴茨茅斯条约》,1906年,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撤出哈尔滨、返回俄罗斯;撤离前,应沙俄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 И.Ф.Чистяков) 的意愿和请求,步兵师将随军教堂赠与聚居在哈尔滨的东正教教民,迁移到埠头区水道街(现兆麟街)与石头道街交口西南处,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木结构教堂。
1907年3月,由赤斯嘉科夫赞助、亲自监工,用不间断的300小时,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快速建造了一座木结构教堂,即为“老圣索菲亚教堂”。1908年11 月,来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主教叶甫谢维正式为老圣索菲亚教堂举行了祝圣仪式。
![]()
图3 老圣索菲亚教堂1908年照片
(来源:《Китайская 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通过《Китайская 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中东铁路图集)》中1908年的历史照片可以看出,老圣索菲亚教堂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只有几栋一层平房,其中画面右侧的平房为中国传统屋顶形式的硬山建筑、正脊两端往上翘起呈曲线状。
![]()
图4 索菲亚地块1920年平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1912年11月,俄国侨民对老圣索菲亚教堂进行改建,在木墙外部砌砖,形成了一座砖木结构教堂,并在附近进行大面积绿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商已经在哈尔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知名商行有十多家,贸易额排在哈尔滨各国洋行前列。1920年,藤井忠次创办了一家日商洋行——藤井洋行,当时门牌号为水道街15号,即老圣索菲亚教堂南侧,包括主体建筑和北侧紧挨的平房。大概在同一时期,藤井洋行南侧建设了两座三层建筑和一座一层建筑(后分别为富山大药房、喇嘛台胡同8号、喇嘛台胡同5号),喇嘛台胡同也因此而诞生,并将索菲亚地块分为了北区域和南区域。
![]()
图5 索菲亚地块1920年照片
(来源:明信片)
(注:近代哈尔滨居民将教堂称为“喇嘛台”,如较为著名的圣尼古拉教堂就被广泛称为“喇嘛台”,因此“喇嘛台胡同”的来源应是靠近老圣索菲亚教堂之故)
2.初创阶段(1923年--1932年)
![]()
![]()
图6 索菲亚地块1930年代照片
(来源:网页、《圣·索菲亚教堂》纪念画册)
1923年9月,在老圣索菲亚教堂的南侧不远处(同样靠近水道街),“新圣索菲亚教堂”的建造开始了。建造期间,索菲亚地块出现了新老教堂“同框”的景象,在诸多历史照片中留下了印记——如1930年代历史照片(图6)中,画面左侧为老圣索菲亚教堂、右侧为正在建设中的“新圣索菲亚教堂”。
![]()
图7 索菲亚地块1932年(推测)照片
(来源:网络)
1926年,约于1910年代初开业的东洋旅馆从石头道街的二层洋楼迁移,在地段街新建了第二代东洋旅馆(正金银行对面)。大概在相同时间,东洋旅馆南侧建造了一座小型一层建筑,作为日日新闻社的分社点之一。图7即为1932年左右的历史照片,其中“新圣索菲亚教堂”已经建成,附近零散地围绕着多座一层小型建筑,圆顶右上方的白色二层建筑即为第二代东洋旅馆。
![]()
图8 索菲亚地块1932年平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1932年11月25日,“新圣索菲亚教堂”这座清水红砖砌筑的砖石结构教堂建成,即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圣索菲亚教堂。新教堂建成后,老圣索菲亚教堂的宗教职能均转移至新教堂,但并未立即拆除老教堂。事实上,老圣索菲亚教堂建筑一层的存在时间甚至延伸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拆除时间不详。
同年,藤井忠次在藤井洋行二层开办荣屋旅馆。
本阶段的主要建造活动为“新圣索菲亚教堂”(即现圣索菲亚教堂)的建设(1923年--1932年),因此把该时期称为“初创时期”,是指索菲亚地块目前(21世纪)最重要建筑(圣索菲亚教堂)的初创。但显然,索菲亚地块并非俄国侨民单独所有,日商在这块地块上的建造活动在1920年代已经初步开始。
3.围合阶段(1932年--1945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同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哈尔滨成为伪满洲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日本资本大量进入,在道里区地段街、石头道街一带开设了多家日商企业,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日本人聚集区,索菲亚地块就在此范围中。
1933年9月,老索菲亚教堂北侧的高冈号(石头道街与水道街交口西南角)竣工,建造过程历时1年,是30年代哈尔滨四大日本商业大楼中最早建成的、面积最大的。
1934年12月,位于透笼街和地段街交口西北角的登喜和百货店建成开业。
1935年,藤井洋行搬迁至高冈号石头道街一侧的门市,原藤井洋行(二楼为荣屋旅馆)进行改扩建,拆除北侧紧挨的平房,在老楼北侧新建了一栋三层(部分二层)的楼房,并将其与藤井洋行老楼进行相连,连接立面呈“凸”字型。扩建后的建筑为荣屋旅馆单独使用,成为拥有日式、欧式客房36间的高级旅馆。
1935年,在索菲亚地块东北角(石头道街和地段街交口西南角),丸商百货店开工建设,并于1936年11月建成开业,是当时哈尔滨最大的百货公司,也是日商经营的大商店之一。
![]()
图9 索菲亚地块1930年代末或1940年代照片
(来源:《圣·索菲亚教堂》纪念画册)
![]()
图10 索菲亚地块1936年平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自此,索菲亚地块平面上的四条街道基本被建筑围合,该地块的大型建设活动也暂时性告一段落。将1932年--1945年作为一个阶段,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中,哈尔滨市处于伪满洲国统治下,索菲亚地块的建设活动主要为日商企业建造商业性大楼,其对于地块的处理方式也与前一个阶段不同——俄国侨民建造圣索菲亚教堂时,倾向于将周围土地作为空地进行绿化,与教堂接近或处于教堂前方的建筑多为低矮的一层建筑,对教堂的空间观感和秩序感不产生威胁,在索菲亚地块的各个方向均树立了圣索菲亚教堂的绝对主导地位;而日商建造百货公司建筑时,则并不十分遵守这套基于教堂秩序感的准则,而是将临街面的土地均修建上长度不同、但高度较高的现代主义建筑(如高冈号、丸商百货店、登喜和百货店),并使用巨大招牌或店铺广告进行装饰,这无疑使得教堂四周的可视性和通透性受到影响,索菲亚地块变为围合区域,行人从石头道街、地段街(如图11)也无法直接看到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
![]()
图11 地段街1930年代照片
(来源:老明信片)
![]()
图12 1933年索菲亚地块地图标注
(来源:1933年《大哈尔滨图》)
![]()
图13 1936年索菲亚地块地图标注
(来源:昭和十一年《哈尔滨特别市全图》)
![]()
图14 1938年索菲亚地块地图标注
(来源:伪满康德五年《最新详密哈尔滨市街图》)
透过1930年代的地图标注,我们也可以窥见索菲亚地块在这一时代的商业属性变化。在图12所示的1933年地图中,索菲亚地块和其中的喇嘛台胡同被清晰绘出,老圣索菲亚教堂采用黑色矩形标注,新圣索菲亚教堂则采用十字架和俄语名称进行标注,其他建筑(有些已出现、有些尚未出现)则并未标注。而在图13所示的1936年地图中,索菲亚地块则只标注了“登喜和百貨店”、“東洋ホテル”(东洋旅馆)、“榮屋ホテル”(荣屋旅馆)、“大星ホテル”(大星旅馆,未找到其他资料,可能位于喇嘛台胡同的几栋建筑)四处地点,均为日商开设的百货公司或旅馆。在图14所示的1938年地图中,索菲亚地块标注了“ソフイ一スキ一寺院”(圣索菲亚教堂),但同时也标注了“丸商百貨店”和“トキワ百貨店”(登喜和百货店),且百货店的标注占据了地图中该地块的大部。
当然,这种变化也可能是因为俄语标注和日语标注的受众群体关注点不同而产生的商业行为,但从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索菲亚地块在1930年代的属性变迁。可以说,围合阶段(1932年--1945年)的索菲亚地块,宗教的秩序感逐渐被商业的跃动感侵蚀。当然,彼时的索菲亚地块仍旧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通透性,并未彻底闭合。
4.发展阶段(1945年--1970s)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8月18日,伪满洲国灭亡。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大量日本楼房作为敌产被接收,索菲亚地块的高冈号、丸商百货店、登喜和百货店皆在其中。
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入城,哈尔滨获得解放,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被解放的大城市。解放之初,面对哈尔滨百业凋零、商业萧条的情况,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中共东北局的支持下,提出了“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安定民心、支援前线”的方针。5月,北满贸易总公司在哈尔滨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收购军用物资、接收清理敌产,多家日商企业皆处于接收清单之中。
1946年7月1日,北满贸易总公司为平抑物价、繁荣市场,在接收的丸商百货店创办了“松花江百货第一商场”。7月26日,北满贸易总公司接收登喜和百货店,改办“松花江百货第二商场”。新中国成立后,松花江百货第一商场(原丸商百货店)改称为“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松花江百货第二商场(原登喜和百货店)改称为“哈尔滨市第三百货商店”。
1950年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设立内科分院,将内科门诊全部迁至原高冈号一、二层,并在一楼正门处悬挂“门诊部”名牌。大概在同时期,被接收的荣屋旅馆改为了市委招待所、兆麟街(原水道街)与喇嘛台胡同交口处的原富山大药房建筑改为了省农垦百货公司,圣索菲亚教堂则一直保留其宗教功能。
![]()
图15 索菲亚地块1952年后照片
(来源:中国记忆网站)
图15的照片具体拍摄时间尚不能确定,但冰场(位置应该在今新一百北侧空地)后方的标语“增强人民体质”为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题词,因此该照片的拍摄时间大概为1952年之后(推测为五十年代)。在照片中可以看到,最右侧为圣索菲亚教堂,其十字架仍在原位,应该是保留宗教功能(或废弃后没有拆除十字架)时期的照片;向左可以看到荣屋旅馆(推测已经改造为市委招待所);再向左是一小块空地,而后则可以看到老圣索菲亚教堂的遗存部分。
![]()
图16 索菲亚地块1950年代照片
(来源:7788.com)
![]()
图17 地段街与石头道街交口1957年照片
(来源:《新民报晚刊》)
图17则是1957年地段街与石头道街交口的照片,照片中占据主体位置的是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原丸商百货店),此时尚未扩建,向左为地段街上较矮的东洋旅馆和中等高度的登喜和百货店,向右则是石头道街上的高冈号和其他近代建筑。这时的建筑格局基本与1936年后相似,仅建筑的用途发生了变化。
![]()
图18 索菲亚地块1958年平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1958年,原东洋旅馆拆除,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原丸商百货店)南侧新建5层楼体2500平方米作为扩建部分,将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原丸商百货店)和哈尔滨市第三百货商店(原登喜和百货店)相连,并于1960年6月竣工。又于1959年11月将哈尔滨市第十一百货商店合并于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同时将哈尔滨市第三百货商店迁移到原十一商店处改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把原三百的营业大楼(原登喜和百货店)划归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从此,南至透笼街、北至石头道街,在地段街街面形成了一道前后连接、完全密封的立面作为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喇嘛台胡同也成为一条“断头路”。为方便叙述,可将此立面的三座建筑按照方位称为“北楼”(丸商百货店)、“中楼”(1958年新建楼体)、“南楼”(登喜和百货店)。
图19是1960年代地段街与石头道街交口的照片,与图17拍摄角度相似,占据主体位置的仍旧是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但此时已经经过扩建,在原丸商百货店(北楼)和原登喜和百货店(南楼)间出现了一座五层高的大楼,从前“高-低-中”的立面高度改为了“高-高-中”,喇嘛台胡同在地段街也不再有出入口。
![]()
图19 地段街与石头道街交口1960年代照片
(来源:7788.com)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渐加剧,大量俄罗斯侨民离开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也在1960年关闭。
![]()
图20 索菲亚地块1965年卫星图
从图20所示的卫星图可以看出,1965年的索菲亚地块已经大部分被建筑占据,喇嘛台胡同也成为“断头路”,但围绕圣索菲亚教堂的西、南、北侧建筑仍为上几个阶段遗留的一层建筑或本阶段新建的平房或木板房,并未阻挡行人从这三个角度观赏圣索菲亚教堂。换言之,这个阶段的圣索菲亚教堂仍是“可见”的。
这一阶段主要为伪满洲国灭亡后的接收阶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建设阶段,大概以圣索菲亚教堂关闭和“文革”开始作为结束的标志。除1958年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扩建外,基本没有大型建筑的建造活动,但地块上增加了一些平房或木板房等作为仓库,烟囱夹杂其中,地块逐渐变得拥挤。到这个阶段结束时,索菲亚地块虽然已经不太通透,但从立面效果上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规范和疏朗的感觉。
5.无序阶段(1970s--1997年)
1966年“文革”爆发后,哈尔滨掀起了一股拆除教堂的“破四旧”之风,精美的圣尼古拉教堂即在这一年的8月23日-24日拆除。幸运的是,圣索菲亚教堂未被拆除(有说法是已开始拆除但没有成功),只是将穹顶上的几座东正教十字架拆除,主体建筑依旧保存。
圣索菲亚教堂废弃后,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和街道斜对面的哈尔滨话剧院,一度成为它们的仓库和练功房。大概在1960年代末期或1970年代(推测),不知是出于“遮挡”教堂这个“罪证”、还是“隐藏”教堂免受进一步侵害、亦或是单纯因为城市用地过于拥挤而“见缝插针”修建办公楼和住宅的考虑,在圣索菲亚西侧(临兆麟街)修建了五层的办公楼供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哈尔滨金笔厂)和哈尔滨市规划局使用,在圣索菲亚南侧(临透笼街)修建了两座六层的住宅楼作为市轻工局和市建行(一说市规划局与市一轻局)的职工住宅。这几栋多层建筑的修建,将圣索菲亚教堂彻底遮挡和隐藏了起来,从兆麟街和透笼街上经过的行人如果不是故意寻找,将再也不会意识到这些高楼的缝隙中藏着一座教堂。
![]()
图21 索菲亚地块1966年和1978年卫星图对比
从图21的对比图也可以看出,1966年索菲亚地块西南角仍旧是数十年前修建的一层建筑,而1978年索菲亚地块西南角已经变成了两座垂直关系相连的多层楼房(办公楼和住宅楼)。
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喇嘛台胡同内部北侧修建了一座七层住宅楼(喇嘛台胡同1号住宅楼),老圣索菲亚教堂残存的建筑(原高冈号和原荣屋旅店中间)被彻底拆除后原址建造了一座五层建筑作为轻工商场。1982年,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在西侧后院修建了一座7层仓库大楼,并通过连廊与百货商店相连。1986年,圣索菲亚教堂东侧(原登喜和百货西侧)修建了一座三层矩形建筑,作为哈一百幼儿园。圣索菲亚教堂持续隐藏在高大的多层建筑之中,索菲亚地块上也修建了越来越多的平房、仓库和其他多层建筑,逐渐变得拥挤。
![]()
图22 索菲亚地块1989年平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
图23 索菲亚地块80年代照片(来源:宋文勇)
图23的照片是80年代拍摄的,前景为八杂市,后方则是兆麟街一侧的索菲亚地块——从左至右依次可以看到市委招待所(原荣屋旅馆,仅在照片中露出极少部分)、省农垦百货公司(喇嘛台胡同与兆麟街交口)和后方的喇嘛台胡同8号建筑、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办公楼。圣索菲亚教堂被前方的制笔公司办公楼遮挡住了大部分立面,仅能在远处或高处看到其勉强露出的洋葱顶和一小部分钟楼。
![]()
图24 索菲亚地块1989年照片
(来源:《圣·索菲亚教堂》纪念画册)
![]()
图25 圣索菲亚教堂1989年照片
(来源:黎纲峰)
而到图24所示的1989年,处于画面后方的八杂市已被完全拆除(1988年拆除)并原址修建新的百货大楼(1990年竣工),画面前方的索菲亚地块则清晰地将这一时期的混乱和拥挤展现了出来。这时的圣索菲亚教堂内外破损、历经沧桑,被近处混乱的平房、仓库、砖木板房和稍远处的办公楼、商店、住宅楼等彻底包围,建筑物与教堂最近距离只有4m左右,火险隐患四伏——具体细节可以从图25中窥见,这张照片拍摄的位置是市轻工局和市建行住宅(临透笼街)的空隙,可以看到教堂与住宅楼之间的狭窄距离,也能看到后方的平房。喇嘛台胡同以北的部分也被各种建筑拥挤地占满,其中还有几座较为显眼的烟囱耸立其中。
这一阶段主要为圣索菲亚教堂关闭后的数十年,包括“文革”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阶段,是社会变动巨大的时期。从地块设计的延续性而言,本阶段的建造活动基本彻底舍弃了对于地块整体性或历史性的考虑、甚至舍弃了设计本身——这些办公楼和住宅楼的选址不再考虑平面关系,而是直接“见缝插针”地将每一块较大的空地填满,其余较小的空地则被其他平房、仓库、木板房等自建建筑继续挤占;在建筑高度方面,这些办公楼和住宅楼多为5-7层的多层建筑,从根本上将索菲亚地块历史上形成的两组立面高度(圣索菲亚教堂立面高度、多座日商百货立面高度)彻底打破,同时也将这些历史建筑隐藏在了临街高楼的背后;在建筑设计方面,与以往索菲亚地块各临街建筑采用的转角设计(在路口处对建筑进行切角过渡、形成三个不同方向的立面)不同,这些新建建筑采用最为简单的方块化设计,在路口处的两个立面直接垂直相交,颜色和装饰也都“一切从简”。可以说,本阶段的索菲亚地块面临着各项无序建造活动,地块的通透感彻底消失,变为了环境恶劣、极其拥挤和混乱的“鱼龙混杂”之地。但客观来讲,或许也正是因为周围如此拥挤杂乱的建筑“屏障”,圣索菲亚教堂才得以幸存至今。
6.一次改造后阶段(1997年--2000年)
1986年,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哈尔滨市当时仅有的三处“国保”之一,这也成为了圣索菲亚教堂及周边环境整治改造的重要契机。图26为1997年6月拍摄,此时的索菲亚地块建筑与80年代末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仅有部分建筑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如1990年原八杂市地块上的新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建成后,位于地段街一侧的原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迁走,北楼(原丸商百货店)和中楼开设“时装商城”(古加希广场),南楼(原登喜和百货店)开设“地产商店”;1991年,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门诊部搬迁至买卖街,门诊楼(原高冈号)装修改造后变为“华联商厦”;大概在同一时期,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办公楼安装部分玻璃幕墙后变为“金太阳精品城”(第一代金太阳精品商城)。
![]()
图26 索菲亚地块1997年6月照片
(来源:《圣·索菲亚教堂》纪念画册)
根据1997年5月4日市政府第218次市长办公会议和5月21日第141次常务会议决定,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保护并恢复圣索菲亚教堂建筑历史原貌、消除消防隐患、综合治理周围环境、进一步促进旅游事业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1997年6月1日,哈尔滨市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圣·索菲亚教堂广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对整治内容、拆迁安置政策、实施步骤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
![]()
![]()
图27 索菲亚地块1997年一次改造照片
(来源:王滨志)
1997年6月13日,圣索菲亚教堂及教堂周边环境修复整治工程启动,并于同年8月31日竣工,即索菲亚地块的“一次改造”。本次改造包括拆迁工程、教堂建筑修复工程、广场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配套工程、退路进厅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5项,历时80天,修复了圣索菲亚教堂并作为建筑艺术展览馆重新开放,拆除了具有火险隐患的相邻建筑1.4万㎡,辟建广场6648㎡,铺装花岗岩地面3940㎡,增设绿地2000㎡。
![]()
图28 索菲亚地块1998年平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以喇嘛台胡同作为分界线,索菲亚地块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这次改造主要改造南区域的教堂周边,将圣索菲亚教堂正立面(西立面)和两个侧立面周围的建筑进行拆除——正立面(西立面)拆除第一代金太阳精品商城(原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和各处平房,南立面拆除轻工局住宅楼和市建行住宅楼,北立面拆除各处平房。经过这次改造,圣索菲亚教堂摆脱了密密麻麻包围着其的多层住宅和办公楼,其三个方向的立面都完整而无所遮蔽地展现在了市民眼前;同时,这三个方向也统一修建成了包括花坛和喷泉的广场,配合恢复了历史风貌并以“哈尔滨建筑艺术馆”之名重新开放的圣索菲亚教堂,形成了“一”字型的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形态。
![]()
图29 索菲亚地块1997年航拍图
(来源:《哈尔滨市数字影像地图集》)
![]()
图30 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1997年照片
(来源:宋文勇)
1997年的“一次改造”将圣索菲亚教堂从拥挤混乱的恶劣环境中挽救了出来,重新树立了索菲亚地块的教堂立面,并通过广场的建设使其重新成为哈尔滨市的一个靓丽景观,许多市民和游客也都选择在周末或旅游期间来到建筑艺术广场参观游览。可以说,这次改造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改造。
7.二次改造后阶段(2000年--2006年)
2000年,哈尔滨市政府组织扩建市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并于同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其中建筑艺术广场扩建部分即为索菲亚地块的“二次改造”。
![]()
图31 索菲亚地块2001年平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这次改造,依旧主要改造教堂所在的南区域,将圣索菲亚教堂背立面(东立面)东侧的哈一百幼儿园、地段街南楼(原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南楼,即原登喜和百货店)进行拆除,建筑艺术广场在保留“一”字型的基础上向东侧扩大到了地段街。经过这次改造,圣索菲亚教堂的所有方向立面均无所遮蔽地展现了出来,该地块的南区域全部成为了建筑艺术广场。
![]()
图32 索菲亚地块2001年照片
(来源:宋文勇)
![]()
图33 索菲亚地块2002年卫星图
(来源:Google Earth)
2000年的“二次改造”主要是出于立面展示和人员聚集的考虑,将索菲亚地块南区域彻底改造为建筑艺术广场,但因此将登喜和百货店这一历史建筑拆除,则稍显可惜。
8.三次改造后阶段(2006年--今)
2005年,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北侧拆迁工程启动。2006年1月,哈尔滨市政府开始进行兆麟街区整体改造工程,建筑艺术广场北扩正式启动,广场面积增至2.2万平方米,即为索菲亚地块的“三次改造”。
![]()
图34 索菲亚地块2006年三次改造照片
(来源:哈报新闻网)
相较于前两次改造,这次改造的范围庞大、对地块内部建筑环境的改动颇为彻底。这次改造的范围涉及该地块的北区域、喇嘛台胡同、南区域,除保留圣索菲亚教堂、华联商厦、第二代金太阳精品商城剩余部分(原丸商百货店和后建中楼)外,拆除索菲亚地块的其他所有建筑,在石头道街一侧新建景区综合办公楼(五层商服楼及三拱门廊)、在兆麟街一侧新建钢构塔廊和艺术砖廊,将建筑艺术广场扩建为了“T”字型广场,面积相较之前扩大了近3倍。同时,对保留下来改造内部的华联商厦和第二代金太阳精品商城剩余部分进行“欧式风格”的立面改造,以求与圣索菲亚教堂的风格相适应。
![]()
图35 索菲亚地块2008年平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2006年“三次改造”后的建筑艺术广场呈U形围合倒T形平面布局,但拆除过多建筑而成的空地使得广场尺度庞大,教堂尺度在广场空间的对比下较为失序,为弥补这一缺陷而建造的钢构塔廊却从另一个角度偏移了教堂的视觉高度和视觉焦点;此外广场平面布局使得广场轴线与教堂关系不是很明确,教堂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广场上的“中心”地位。当然,最令人惋惜的则是在这次改造中拆改的多座历史建筑——兆麟街立面拆除了荣屋旅馆、富山大药房,喇嘛台胡同立面拆除了5号建筑、8号建筑,石头道街拆除了华联商厦与金太阳之间的92-110号两座历史建筑,同时将华联商厦和金太阳的现代主义立面改造为了“欧式风格”;甚至就连喇嘛台胡同这个承载着地方特色地名和历史沿革的道路,也在这次改造中彻底消失。原黑龙江日报社资深记者、高级编辑、著名文物保护志愿者曾一智在2015年发表的文章《10年前的今天:哈尔滨的荣屋旅馆及索菲亚教堂广场扩建》中专门提到了这次改造中拆除的历史建筑,并感到十分可惜。
![]()
图36 索菲亚地块2021年照片
(来源:自摄)
“三次改造”后,索菲亚地块基本就再无新的建设活动,建筑及平面也基本没有什么改动。这次改造将索菲亚地块历史上曾占据一大部分的“日商百货立面”信息去掉,用“符合圣索菲亚教堂风格”的“欧式风格”将整个地块上的建筑进行了立面效果上的“统一”,并延续至今。
二、立面变化与重点建筑
(一)兆麟街立面
![]()
图37 索菲亚地块兆麟街立面2025年照片
(来源:自摄拼接)
![]()
图38 索菲亚地块兆麟街立面变化示意图
(来源:自绘)
1.老圣索菲亚教堂
![]()
图39 老圣索菲亚教堂1908年照片
(来源:明信片)
老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当时为木结构(1A形式);后于1912年改建成为砖木结构的斯拉夫式教堂建筑(1B形式),属于拜占庭式建筑(或称为“拜占庭衍生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从西向东依次分为门廊、钟楼、教堂主体。门廊部分最矮,凸出于建筑最前端;钟楼高度最高,作为教堂最显眼的标志,由二层建筑和帐篷顶组成,是教堂在周围街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依靠;教堂主体则以中央最大的洋葱头穹顶作为“主穹顶”统领全局,周围对称搭配若干小型洋葱头穹顶,形成“一主多从”的穹顶群组,构建出垂直向上、聚焦中心的空间秩序,形成强烈的“向上指引”感,以建筑设计促进教堂神性构建,是东正教教堂经常采用的建筑手法。
![]()
![]()
图40 老圣索菲亚教堂立面复原图
(来源:《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е храмов русского Харбина》)
1923年9月,在老圣索菲亚教堂的南侧不远处开始建造“新圣索菲亚教堂”,并于1932年11月建成。新教堂建成后,老圣索菲亚教堂的宗教职能均转移至新教堂,但并未立即拆除老教堂。事实上,老圣索菲亚教堂建筑一层的存在时间甚至延伸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拆除时间不详。因没有相应详细资料,现无法确定老圣索菲亚教堂在新教堂建成后的具体细节,但根据1950年代照片(如图42)可以推断,老圣索菲亚教堂拆除了穹顶和钟楼,保留了底部建筑作为附属或仓库使用(1C形式)。
![]()
图41 老圣索菲亚教堂立面变化示意图
(来源:自绘)
![]()
图42 1950年代初照片中的老圣索菲亚教堂遗存
(来源:故纸旧影哈拉滨)
1970、1980年代左右,老圣索菲亚教堂遗存拆除,原址修建了一座五层建筑作为轻工商场(建筑7)。
2.藤井洋行
![]()
图43 藤井洋行历史照片
(来源:故纸旧影哈拉滨)
1920年,藤井忠次创办了一家日商洋行——藤井洋行,位于老圣索菲亚教堂南侧,包括主体建筑和北侧紧挨的平房。建筑主体为折衷主义建筑,二层,横向三段的高度采用非对称处理,通过“两侧高、中间低”的高低错落形态丰富建筑立面,并注重垂直线条和水平线条在门窗排列和细部构件装饰方面的使用,反映了哈尔滨市作为国际商埠的建筑风味。
![]()
图44 藤井洋行立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1932年,藤井忠次在藤井洋行二层开办荣屋旅馆。1935年,藤井洋行搬迁至高冈号石头道街一侧的门市,本建筑(二楼为荣屋旅馆)进行改扩建,成为了荣屋旅馆(建筑6)。
3.富山大药房(喇嘛台胡同相关建筑)
1920年代(推测),在藤井洋行南侧建设了两座三层建筑(后为富山大药房、喇嘛台胡同8号)和一座一层建筑(后为喇嘛台胡同5号),喇嘛台胡同这条道路也因此而诞生,并将索菲亚地块分为了北区域和南区域。
两座三层建筑均为折衷主义建筑,高度接近,立面横竖线条规整。其中,富山大药房在街道交口采用切角处理设计以缓和建筑棱角对街道的冲击,窗户外侧上部装饰有白色矩形半包裹窗套,女儿墙部分采用竖向装饰线条和圆形装饰图斑、并在转角处加高出三角立面,三个朝向立面构成“3-1-5”划分,为建筑增添了灵动感。
![]()
图45 富山大药房立面展开示意图
(来源:自绘)
![]()
图46 喇嘛台胡同两座三层建筑2005年照片
(来源:宋文勇)
通过1997年的照片(图47)可以看出,紧挨喇嘛台胡同两座三层建筑的喇嘛台胡同5号也为折衷主义建筑,一层,其余信息暂未掌握。
![]()
图47 喇嘛台胡同三座建筑1997年照片
(来源:《圣·索菲亚教堂》纪念画册)
![]()
图48 喇嘛台胡同8号2006年拆除照片
(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2006年,在建筑艺术广场北扩(索菲亚地块的“三次改造”)中,喇嘛台胡同的这三座建筑被拆除,原址成为了扩大后的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和艺术砖廊。
4.圣索菲亚教堂
在说明圣索菲亚教堂的建造开始之前,笔者有必要先对影响其设计的前端历史进行补充。
![]()
图49 博尔基救世主大教堂
(来源:维基百科)
1891年,俄罗斯建筑师马费尔德·罗伯特(Роберт Марфельд)开始主持建造位于哈尔科夫的博尔基救世主大教堂,并于1894年建成。这座教堂是一座俄罗斯风格的东正教堂,由位于前端的尖顶钟楼和位于中央的教堂主体区域组成,其中主体部分采用巨大的金色圆顶作为中心,教堂周围又分别有多处小型尖顶作为装饰。
1892-1899年,俄罗斯建筑师瓦西里·安东诺维奇·科西亚科夫(Косяков Василий Антонович)吸收借鉴了博尔基救世主大教堂的设计灵感后,保留主体结构和钟楼,优化周围的小型尖顶,在圣彼得堡古图耶夫斯基岛上建造了主显圣容教堂。
按照圣彼得堡古图耶夫斯基岛主显圣容教堂的图纸,科西亚科夫又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建造了圣三一教堂(1896年-1902年,已毁于1936年)、新伊万诺夫斯卡亚建造了(1912年)圣母代祷教堂,形态均较为相似。
![]()
图50 四座“孪生”教堂
(来源:维基百科拼接)
米哈伊尔·奥斯科尔科夫(Михаил Осколков)是科西亚科夫的学生,曾参与科西亚科夫的教堂项目,对这些“孪生”教堂的图纸和建筑手法较为了解。1920年,奥斯科尔科夫移居哈尔滨,并借鉴上述几座教堂的图纸,主持建造了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
图51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立面设计图
(来源:原始图纸)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新圣索菲亚教堂”)修建于1923年-1932年,是一座俄罗斯风格的砖石结构东正教堂,清水红砖砌筑,属于拜占庭式建筑(或称为“拜占庭衍生建筑”),平面采用希腊十字平面布局,南北对称布局,规模宏大,通过中央大型洋葱顶、前端钟塔和周围数个帐篷顶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层次。1932年“新圣索菲亚教堂”建成后,老圣索菲亚教堂的宗教职能均转移至新教堂。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之间的矛盾冲突日渐加剧,大量俄罗斯侨民开始离开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也在1960年关闭。关闭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曾被作为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的仓库和哈尔滨话剧院的练功房,并在周围修建了多座5-7层的建筑。到九十年代,圣索菲亚教堂被周围的建筑遮挡和隐藏了起来,紧邻的平房、仓库和其他多层建筑也越来越多,周围环境混乱拥挤。
![]()
图52 圣索菲亚教堂1989年照片
(来源:黎纲峰)
1986年,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6月13日,圣索菲亚教堂及教堂周边环境修复整治工程启动,修复了圣索菲亚教堂并作为建筑艺术展览馆重新开放。
![]()
图53 圣索菲亚教堂2025年照片
(来源:自摄)
5.高冈号
![]()
图54 高冈号1930年代照片
(来源:明信片)
高冈号,即高冈号大楼,位于今兆麟街与石头道街交口东南,于1932年9月开工建造,1933年9月竣工。高冈号为现代主义建筑,四层,可分为兆麟街立面、转角、石头道街立面三部分,转角采用切角处理。立面为简约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有明显竖向装饰构件,如转角处利落的竖向线条壁饰、窗间墙的垂直划分、从底层延伸至顶部的直角壁柱(部分底层至二层为圆柱),引导视觉向上,强化建筑的挺拔感。矩形窗洞横向整齐排列,竖向上下对齐,几何线条硬朗,没有多余曲线,体现装饰艺术风格摒弃繁琐、崇尚简洁现代感的特征;窗与墙的比例协调,形成简洁、理性的视觉节奏。同时,部分二层三层外部还有外挂式阳台,装饰有铁艺栏杆。可以说,高冈号是一座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精品。
1940年代,在高冈号南侧修建了一座二层简易小楼(或许作为仓库),与高冈号主体建筑相连。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大量日本楼房作为敌产被接收,高冈号即为其一。1950年春,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设立内科分院,将内科门诊全部迁至原高冈号一、二层,并在一楼正门处悬挂“门诊部”名牌,未对建筑外部立面作过大修改。自此,高冈号作为市一医院门诊部使用了40年。
![]()
图55 高冈号1950年代照片
(来源:故纸旧影哈拉滨)
![]()
图56 高冈号立面(兆麟街)变化示意图
(来源:自绘)
1991年11月20日,市一医院门诊部开始正式搬迁至买卖街新建大楼,并于次日正式开诊,高冈号大楼重新成为了闲置建筑。同年,华联集团收购高冈号,对建筑内部进行了改造,拆除铁艺阳台,外立面被部分修改(许多装饰被简化或清除),并在几个入口处增加了深蓝色玻璃幕墙和亮灰色圆柱。1992年,华联商厦在此建筑开设。
![]()
图57 华联商厦1990年代照片
(来源:宋文勇)
2006年,在建筑艺术广场北扩(索菲亚地块的“三次改造”)中,为适应圣索菲亚教堂及广场的“欧式风情”,对华联商厦进行外立面的“欧式风格”式彻底改造,用繁复的装饰面板、古典柱式、装饰性窗套增添“欧式情调”,并增添仿孟莎式屋顶、以较陡的下部坡度和相对平缓的上部坡度搭配老虎窗增添建筑动感。
![]()
图58 华联商厦2006年火灾照片
(来源:哈尔滨日报)
2006年9月24日,正在改造中的华联商厦发生火灾,并于三个多小时后扑灭。据哈尔滨日报报导:“起火单位哈尔滨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系钢混结构,地上4层面积3600平方米,地下一层900平方米,起火部位为商厦二层电控室,其正在扒拆改造的三、四层全部过火,过火面积为1800平方米。”火灾发生后,本就已经过多次改造的高冈号建筑主体再次受到巨大破坏,因此后续的“改造”实际已经接近于重建,内外部的结构均未得到较好的保存。
![]()
![]()
图59 华联商厦2025年照片
(来源:自摄)
![]()
图60 高冈号旧址的不可移动文物标牌
(来源:自摄)
2012年,该建筑以“高冈株式会社旧址”之名列为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
6.荣屋旅馆
1932年,藤井忠次在藤井洋行二层开办荣屋旅馆。1935年,藤井洋行搬迁至高冈号石头道街一侧的门市,原藤井洋行(二楼为荣屋旅馆)进行改扩建,拆除北侧紧挨的平房,在老楼北侧新建了一栋三层(部分二层)的楼房,并将其与藤井洋行老楼进行相连,连接立面呈“凸”字型。扩建后的建筑为荣屋旅馆单独使用,成为拥有日式、欧式客房36间的高级旅馆。
![]()
![]()
图61 荣屋旅馆1940年代图片
(来源:荣屋旅馆宣传广告)
荣屋旅馆为现代主义建筑,横向立面三段呈“中高侧低”形态,根据原平面而产生的不对称布局反而为建筑增添了灵动的意趣。中间部分三层、左右两翼均为两层,后方中央另有一突出的立方体阁楼。建筑外观简洁规整,线条硬朗利落,通过中央两条竖向壁饰增强建筑挺拔感,窗户多为规整矩形(部分窗户上部有拱形装饰)。
![]()
图62 荣屋旅馆立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1945年8月,荣屋旅馆作为敌产被接收。同年12月26日,国民党委任的哈尔滨市长杨绰庵率领随员来哈尔滨接收时,一行人下榻荣屋旅馆,一直住到1946年4月底,并通过随行的陈纪滢《记荣屋》一文进行了详细记录。
![]()
图63 荣屋旅馆2005年照片
(来源:曾一智)
新中国成立后,荣屋旅馆改为了市委招待所,建筑外立面没有过多改动。2006年,在建筑艺术广场北扩(索菲亚地块的“三次改造”)中,荣屋旅馆先是作为兆麟街区拆迁改造指挥部,后彻底拆除,原址今为钢构塔廊的一部分。
![]()
图64 荣屋旅馆2006年拆除照片
(来源:曾一智)
7.轻工商场
![]()
图65 轻工商场1980年代照片
(来源:《早春的中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高冈号南侧的老圣索菲亚教堂遗存拆除,原址修建了一座五层建筑(部分为四层)作为轻工商场(一说市二轻局办公楼),图65中可看到“轻工”二字,后为国营轻工招待所。2006年,在建筑艺术广场北扩(索菲亚地块的“三次改造”)中,拆除该建筑,原址今为钢构塔廊的一部分。
8.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
![]()
图66 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1980年代照片
(来源:《早春的中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圣索菲亚西侧(临兆麟街)修建了五层的办公楼供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哈尔滨金笔厂)和哈尔滨市规划局使用,将圣索菲亚教堂隐藏在了身后。从图66中的照片即可看出,圣索菲亚教堂从办公楼的后方“探出身影”,前方的五层办公楼左侧还挂着“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的牌匾。
![]()
图67 金太阳精品城1990年代照片
(来源:宋文勇)
1993年,哈尔滨市制笔工业公司将整座楼出售,装修改造并加装玻璃幕墙后,开办哈尔滨金太阳精品城。1997年,圣索菲亚教堂及教堂周边环境修复整治工程(即索菲亚地块的“一次改造”)中,该建筑爆破拆除,原址今为建筑艺术广场的一部分,哈尔滨金太阳精品城搬迁至原哈一百的北楼及中楼。
![]()
图68 金太阳精品城1997年爆破拆除照片
(来源:王铁)
9.钢构塔廊
![]()
图69 钢构塔廊2025年照片
(来源:自摄)
钢构塔廊建于2006年,景观小品建筑,为“拱廊+塔楼”形式,塔楼顶部有一个中型尖顶和四个围绕着的小型尖顶。据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城市客厅——索菲亚广场改造设计》:“钢构‘索菲亚塔廊’从空间布局上与艺术砖廊共同起到了兆麟街一侧的界面围合作用,兼做地下空间出入口,位置处于老圣索菲亚教堂原址,以此象征性地追忆历史;以新建小品铁廊再现老索菲亚钟塔基本形式,使其与现索菲亚教堂相呼应,提示老教堂位置,用现代手法隐喻历史。”
10.艺术砖廊
![]()
图70 艺术砖廊2025年照片
(来源:自摄)
艺术砖廊建于2006年,景观小品建筑,立面采用仿清水红砖,从空间布局上与钢构塔廊共同起到了兆麟街一侧的界面围合作用。
(二)地段街立面
![]()
图71 索菲亚地块地段街立面2025年照片
(来源:自摄拼接)
![]()
图72 索菲亚地块地段街立面变化示意图
(来源:自绘)
11.登喜和百货店
![]()
![]()
图73 登喜和百货店1930年代照片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登喜和百货店位于透笼街与地段街交口西北角,建成于1934年,现代主义建筑,四层,L型平面,街口转角采用切角处理,立面线条简洁规矩,按照层数的不同将窗洞设计为不同的开窗个数,窗户采用规则矩形,转角处立面有竖线装饰,体现近代商业建筑追求秩序与实用的特点;外部通过醒目的巨大“と”字圆形标牌强化品牌符号(“登喜和”日文读音为“ときわ”),兼具识别性与装饰性,是近代商业建筑通过标识塑造形象、吸引客流的体现。
![]()
图74 登喜和百货店立面(地段街)示意图
(来源:自绘)
1945年8月,登喜和百货店作为敌产被接收。1946年7月26日,北满贸易总公司接收登喜和百货店,改办“松花江百货第二商场”。新中国成立后,松花江百货第二商场改称为“哈尔滨市第三百货商店”。
1959年11月,将哈尔滨市第十一百货商店合并于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同时将哈尔滨市第三百货商店迁移到原十一商店处改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把原三百的营业大楼(原登喜和百货店)划归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作为其“南楼”。
1962年,将原三百大楼(原登喜和百货店)划给哈尔滨市百货公司,成立了哈尔滨市专业商店,后改为轻工产品商店,后又对立面加装了幕墙、并改为哈尔滨地产商店(如图75中立面字样)。
![]()
![]()
图75 哈尔滨地产商店1995年照片
(来源:郑学清、宋文勇)
![]()
图76 哈尔滨地产商店2000年拆除照片
(来源:宋文勇)
2000年,哈尔滨市政府组织扩建市建筑艺术广场(即索菲亚地块的“二次改造”),将哈尔滨地产商店(原登喜和百货店)拆除,原址现为建筑艺术广场东侧。
12.东洋旅馆(第二代)
![]()
图77 第二代东洋旅馆1920年代照片
(来源:故纸旧影哈拉滨)
东洋旅馆,约于1910年代初在石头道街开业,1926年迁至地段街。第二代东洋旅馆建成于1926年,折衷主义建筑,二层,立面采用对称式布局,使用大量横向线条装饰,顶部弧形山花造型独特、增添建筑韵律与装饰性,门窗规整并搭配半包围式窗套,部分窗户配有外挂阳台。建筑旁边则紧挨一座一层小型建筑,作为日日新闻社的售卖点(推测)。
![]()
图78 第二代东洋旅馆立面示意图
(来源:自绘)
![]()
图79 地段街1930年代照片
(来源:黑龙江省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
作为索菲亚地块地段街的最早期建筑,第二代东洋旅馆曾一度“孤零零”地耸立在地段街上,直到1934年其南侧的登喜和百货店建成、1936年其北侧的丸商百货店建成,它便被两座较为高大的建筑夹在其中,形成了如图79所示的地段街立面。
![]()
图80 第二代东洋旅馆1940年代照片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史料影像书店)
1958年,第二代东洋旅馆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中楼。
13.丸商百货店
![]()
![]()
图81 丸商百货店1940年代照片
(来源:明信片)
丸商百货店,位于石头道街与地段街交口西南角,1935年开工建设,1936年11月建成开业。建筑5层,现代主义建筑,L型平面,街口转角采用切角处理,外观规整,采用行列式矩形开窗,立面以水平线条为骨架、重复开窗为表现,共同强化“横向舒展”的韵律;底层则较为通透,体现了“功能驱动、简约实用”的现代主义商业建筑设计理念。
![]()
图82 丸商百货店立面(地段街)示意图
(来源:自绘)
建筑体量较大,以地段街立面为例,可分为两个部分——左侧的“窄高窗区”和右侧的“方窗区”。左侧窄高窗区以窗高大于窗宽的竖长方形窗为主,开窗窄而高、间距较密,更侧重竖向空间强化,能在有限墙长内增加采光面积,同时外凸竖向通底墙体通过“宽而实”的体量形成“实墙窄窗”的强烈对比,以竖向挺拔感平衡整体的水平韵律,避免立面过于平铺;右侧方窗区以方窗为主,窗洞占比适中、间距均匀,便于内部空间灵活划分,侧重于横向延伸,同时强化立面的现代秩序感,但也通过与左侧窄高窗区的对比展现较为轻盈的观感。这种左右两个部分立面的差异,推究其结构原因则可能是两个立面内部空间功能分区的不同,但通过外立面的不同,表现了几何线条的竖直挺拔、水平延伸两种观感,二者的结合比例适中、效果美妙,是哈尔滨市现代主义建筑中颇有设计感的一座。
1945年8月,丸商百货店作为敌产被接收。1946年7月1日,北满贸易总公司在接收的丸商百货店创办了“松花江百货第一商场”。新中国成立后,松花江百货第一商场(原丸商百货店)改称为“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市民将其简称为“哈一百”,这座伫立在石头道街和地段街交口的建筑成为了数十年里广大市民的共同回忆。
14.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中楼
![]()
图83 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宣传卡
1958年,原东洋旅馆拆除,在其原址上(即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南侧)新建5层楼体2500平方米作为扩建部分,将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原丸商百货店)和哈尔滨市第三百货商店(原登喜和百货店)相连,并于1960年6月竣工。从此,南至透笼街、北至石头道街,在地段街街面形成了一道前后连接、完全密封的立面,喇嘛台胡同也成为一条“断头路”。为方便叙述,可将此立面的三座建筑按照方位称为“北楼”(丸商百货店)、“中楼”(1958年新建楼体)、“南楼”(登喜和百货店)。
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中楼建于1958年,于1960年6月1日竣工,五层,现代主义建筑,与原丸商百货店的建筑设计相得益彰,外观规整,同样采用行列式方窗和部分窄高窗,立面对称设计,以水平线条为骨架,下部采用中央厚重矩形门廊式入口(跨高二层),为整栋建筑增添了沉稳感和厚重感。可以说,这是一次与原建筑设计配合得颇为成功的扩建工程。
![]()
![]()
图84 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1980年代照片
(来源:《哈尔滨市场大观》、老照片)
1990年,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搬迁至原八杂市地块新建的百货大楼,该建筑改为“服装大厦”。1994年,该建筑租给香港商家,由香港宝达集团公司设计、香港金木公司施工,进行改建,并于1995年开办古加希商场。这次改建,将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同时将外立面增加了中央塔楼、将地段街立面的中央部分进行了仿新古典主义的三角山花和爱奥尼柱式改造。
![]()
图85 第二代金太阳精品城2001年照片
(来源:宋文勇)
因经营不景气,古加希商场1997年2月闭店。同年5月,时装大厦重新营业。同年,在索菲亚地块“一次改造”中列入拆迁计划的金太阳商城租下这里,开办金太阳精品城,即第二代金太阳精品城。
![]()
图86 老哈一百立面(地段街)变化示意图
(来源:自绘)
2000年,与之相连的登喜和百货店旧址拆除。2006年,在建筑艺术广场北扩(索菲亚地块的“三次改造”)中,为适应圣索菲亚教堂及广场的“欧式风情”,对该建筑进行外立面的“欧式风格”式彻底改造,与华联商厦的改造风格类似,用繁复的装饰面板、古典柱式、装饰性窗套增添“欧式情调”,并增添仿孟莎式屋顶。
![]()
![]()
图87 第二代金太阳精品城2025年照片
(来源:自摄)
2012年,该建筑以“丸商百货店旧址”之名列为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
![]()
图88 丸商百货店旧址的不可移动文物标牌
(来源:自摄)
15.(附)石头道街92-110号两座建筑
石头道街92-110号两座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位于高冈号与丸商百货店之间,与二者相接,推测同样为1930年代建造,留存资料较少。
![]()
图89 石头道街1930年代照片
(来源:明信片)
从图89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石头道街92-110号建筑被高冈号(画面右侧建筑)和丸商百货店(画面左侧较高建筑)夹在中间。这两座建筑中,西楼(靠近高冈号)四层,占地较大,与高冈号立面风格极为相似,在照片中甚至难以分清二者的分界线;东楼(靠近丸商百货店)则三层,占地较小,顶部中央有突出的削线壁饰。
![]()
图90 石头道街1959年照片
(来源:电影《冰上姐妹》)
图90为1959年电影《冰上姐妹》其中的一个画面,画面左侧为哈一百(原丸商百货店),右侧即为石头道街92-110号的两座建筑,明显可以看出二者的高度差异和体量差异。
![]()
![]()
图91 石头道街1990年代照片
(来源:郑学清、宋文勇)
图91为两位摄影家在1990年代拍摄的石头道街照片,其中左图可以看到石头道街92-110号的两座建筑处在老哈一百(画面上方)和华联商厦(画面下方)之间,右图则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了建筑细节。
![]()
![]()
图92 石头道街92-110号两座建筑2006年拆除照片
(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2006年,在建筑艺术广场北扩(索菲亚地块的“三次改造”)中,为增加广场出入口,将石头道街92-110号两座建筑拆除,并在原址新建了景区综合办公楼(五层商服楼及三拱门廊)。
编辑:黑龙江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 黄志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