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到全球顶尖企业,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营收惊人、利润惊人的行业巨擘。
2
然而中国邮政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曾在1997年录得高达179亿元的亏损——要知道,彼时一线城市全年的GDP也不过千亿级别;但到了2020年,它的净利润竟飙升至600亿元,一举超越京东与阿里巴巴的盈利总和。
3
尤为独特的是,这家被冠以“最强快递”的机构,始终带着一种“非典型商业”的气质:当其他企业回避偏远地区因成本过高而放弃服务时,它选择坚守;当同行追逐短期回报时,它默默投入数十年,构建起一张深入全国每一个角落的服务网络。
4
许多人对它的记忆仍停留在贴邮票、寄信件的旧时光。
![]()
5
对于70后、80后而言,一枚面值几分的邮票,曾是维系亲情的唯一桥梁。可鲜有人了解,这条情感通道背后承载着多么沉重的成本——在川藏高原的雪线邮路上,邮递员必须直面极端天气和生死考验,穿越常年积雪的雀儿山。
6
这种“明知道会亏本仍坚持完成”的信念,正是中国邮政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7
“国民责任”
8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条长达604公里的雪线邮路,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其中雀儿山段素有“川藏第一高、第一险”之称。冬季积雪常深达车顶,夏季则泥石流频发,部分路段宽度仅能容纳一辆车缓慢通行。
9
邮递员其美多吉在这条线上奔波了数十载,每一次出勤都如同与死神同行:车辆陷入雪坑是家常便饭,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他只能徒手铲雪开道;遭遇塌方时,他背着邮包徒步翻越山岭。他驾驶的邮车累计行驶里程已达4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
![]()
10
对沿线居民来说,中国邮政不只是物流服务商,更是通往外界的“生命通道”。
11
牧民需要寄出孩子的学费,老人想把家乡特产送给城里的子女,学生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到来——这些需求,在任何一家市场化快递公司眼中都是无法盈利的边缘业务。
12
从经济角度看,一趟雪线邮路的油费、人工、路桥支出,远超全年所收邮资,显然是笔稳赔不赚的交易。但中国邮政偏偏接下了这个重担,并持续承担了数十年之久。
![]()
13
上世纪90年代的数据更能体现这份坚持的分量:1996年,四川每封信件的投递成本高达2.13元;即便到1997年压缩至1.1元,而当时最贵的邮票也不过几毛钱。
14
这意味着每一封信寄出,邮政都在贴钱运营。放眼世界,邮政系统普遍面临亏损困境:意大利、德国邮政长期入不敷出,美国邮政自2007年起连续14年出现赤字。
15
面对亏损,各国采取的应对策略大相径庭。
![]()
16
美国邮政选择了“市场化分流”,将被认为无利可图的业务逐步剥离,交由私营企业承接,实质上是将“必要但不赚钱”的公共服务责任转嫁给市场。
17
而中国采取的是“国家托底”模式:1998年,中央专门推出“8531补贴计划”,在1999年至2003年间分别给予80亿、50亿、30亿、10亿元财政支持。
18
这四年的财政扶持并非无限输血,而是为邮政争取了宝贵的转型窗口期,使其得以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网络,为后续商业化运作奠定基础。
19
这种“兼顾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为中国邮政后来的成功逆袭埋下了关键伏笔。
![]()
20
从“寄信”到“存钱”
21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邮政的蜕变之路,最初是从“寄钱”这一附加功能起步的。早年银行网点主要集中于城市区域,广大农村地区几乎处于“金融荒漠”状态。
22
农民若要给在外务工的子女汇款,往往需长途跋涉前往县城银行,过程繁琐且存在安全风险。而邮政网点早已遍布乡镇乃至偏远村落,“代寄款项”自然成为其延伸服务。
23
渐渐地,群众开始思考:“既然能寄钱,为何不能存钱?”
![]()
24
过去,多数农村家庭习惯将现金藏于床底或柜中,既缺乏安全保障,也无法获得利息收益。
25
1986年,邮政重启储蓄业务后,迅速赢得基层民众信任。坊间流传着一个真实又意味深长的说法:小偷圈内有个潜规则——“绝不碰邮递员的自行车”。
26
原因并非出于道德自律,而是因为一旦邮包中的信件或资金受损,将构成“破坏国家邮电通信罪”,刑罚远重于普通盗窃。正是这种极高的法律威慑力,赋予了邮政储蓄极强的公众信赖感,使其在乡村迅速扎根。
27
起初,邮政储蓄的运作极为简单:吸收的存款全额上缴人民银行,后者按比例支付手续费,邮政实际扮演的是“资金搬运工”角色。但1990年的一项制度调整彻底改变了格局——人民银行停止支付手续费,改为向邮政支付存款利息。
![]()
28
这一细微变革,实则完成了身份跃迁:邮政由此具备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的能力,逐渐演化为类金融机构,并可拓展汇兑、保险、理财等多元金融服务。这也标志着邮储银行的雏形正式形成。
29
很少有人意识到,快递业务长期的亏损投入,实际上是为金融板块打下的地基。正是因为几十年来坚持“哪怕只有几户人家也要设点”的原则,邮政才拥有了其他金融机构难以复制的“深度下沉优势”。
30
一份2006年的农村金融调研报告指出,当时66.9%的农户存在借贷需求,其中超过半数只能依赖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解决资金难题。
![]()
31
邮储银行的诞生恰好填补了这一巨大空白。它无需额外建设物理网点,直接依托现有邮政体系即可开展业务,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精准触达最基层用户群体。
32
截至2016年,邮储银行营业网点数量突破4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及98.9%的县级行政区。
33
凭借如此密集的网络布局,它在金融领域快速崛起:资产规模、存款总量位居全国商业银行前列,贷款余额排名第七。
34
2019年,仅邮储银行就为中国邮政集团贡献了逾600亿元净利润,中银保险亦带来160亿元收益——此时回看其快递板块,即便仍在部分区域亏损,整体已被金融业务的强大盈利能力完全覆盖。这种“公益筑网、金融反哺”的发展模式,堪称国企转型的经典范本。
![]()
35
比赚钱更重要的“属性”
36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快递业务长期未能盈利,为何不干脆关停,专注于高收益的金融板块?答案深植于“国民属性”四个字之中。
37
在商业快递眼中,物流是一项纯粹的“生意”,哪里有利可图就流向哪里,哪里成本过高便主动规避。
![]()
38
例如高原牧区、边远山区,单件快件运输成本可能是城市的十几倍,自然被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
39
但对中国邮政而言,快递是一种“使命”。无论是西藏那曲牧民急需的药品,还是新疆喀什果农希望寄出的葡萄干,哪怕只有一单,也必须送达。这种“全域覆盖”的能力,是任何民营快递都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40
更重要的是,某些特殊物品只能由邮政承运。
41
比如高校录取通知书,依法必须通过邮政EMS寄送,因其全程可追踪、安全性极高,杜绝了丢失或损毁的风险。每一封通知书都有独立编码和实时轨迹记录,确保万无一失。
42
再如法院传票、社保卡、身份证等重要文件,大多指定由中国邮政传递,这背后体现的是国家层面对其公信力的高度认可。
![]()
43
还有许多隐藏在日常中的温情细节:在偏远村庄,邮政网点不仅办理寄递,还协助老人缴纳水电费、预订火车票;在山区,邮递员顺路为村民捎带药品、日用品;疫情期间,多地邮政站点变身“应急中转站”,帮助农户将滞销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44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无法量化收益的服务,恰恰构成了中国邮政作为“国家企业”的精神内核。
45
结语
46
实际上,中国邮政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商业逻辑”与“社会担当”的深层平衡。
47
它不曾效仿互联网企业追求爆发式扩张,也不像民营快递紧盯即时利润,而是用数十年时间耐心编织一张覆盖城乡的“民生服务网”。
![]()
48
这张网络里,既有雪线邮路上的生命坚守,也有乡镇网点的便民温度,更有金融服务向基层的持续渗透。
49
它的盈利模式并非来自投机取巧或资本炒作,而是源于“长期主义”的坚定实践:先履行应尽职责,再从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50
今天的中国邮政,早已不再是那个只会邮寄信函的传统单位,而是集快递物流、金融服务、电商协同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无论形态如何演变,那份“明知亏损也要坚持”的责任感始终未变。
![]()
51
毕竟,有些企业的价值,无法单纯用财务报表衡量——它连接的是远方的牵挂,保障的是基本的民生,守护的是那些商业力量不愿涉足的角落。
52
这,或许就是中国邮政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