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看病就医,是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头事”。当前,我区“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已见阶段性成效——医共体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向基层,药品集采让药价实实在在降下来,医保服务优化让群众报销少跑腿、更省心。为让大家直观感受改革红利,区卫健委、区医保局联合区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三医”联动改革现场》专栏。这里有一线实拍:我们走进医院诊室、医保窗口,记录挂号缴费提速、“先诊疗后付费”落地的鲜活场景;这里有真实故事:患者、医生亲口讲述“家门口看专家”“基层首诊少奔波”的真切体验;这里更有政策解读:帮您读懂政策、用好政策,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人。
今天刊发第四期《“三医” 联动改革现场丨数据联通 服务下沉 赣榆医共体织就健康守护网》
近年来,我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新打造了我区医共体远程会诊、心电诊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集中审方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十大中心。通过数字赋能、资源下沉和机制创新,成功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智慧健康守护网,让优质医疗资源畅通无阻地直达基层,极大提升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更为危急重症患者打开了生命的“高速通道”。
一网联通,架起生命救治“高速路”
做检查不用再奔波往返,在乡镇卫生院就能获得区级医院的诊断服务——这样便捷高效的就医体验,如今已成为我区居民的真实写照。我区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以资源下沉为抓手,创新构建起“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的医疗服务新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普惠基层,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心电诊断中心与影像诊断中心的价值在一次次生死竞速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一位80岁高龄男性患者因持续胸痛近19小时前往卫生院就诊,一份异常心电图通过心电诊断中心平台瞬间触发警报。中心专家迅速远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即刻指导基层医生使用急救药物,同时启动转诊流程。患者被快速转运至区人民医院,从入院到血管成功疏通,仅用时57分钟,生命转危为安。
无独有偶,影像诊断中心同样上演了“生死时速”。一名乡镇卫生院的摔伤患者CT影像被实时上传后,中心专家火眼金睛,迅速诊断为“脾破裂出血”。预警信息同步直达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绿色通道随即开启。患者得以无缝转诊并接受急诊手术,成功避免了致命风险。这两个案例,正是我区医共体高效协同、上下联动救治体系的完美缩影。
![]()
![]()
智慧赋能,打造资源下沉“新范式”
影像、心电诊断中心均采用“1+24”高效运作模式,即以区人民医院为核心枢纽,无缝联动全区24家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进行的心电或CT等影像检查数据可以通过安全稳定的网络“高速路”实时传输至中心平台。随后,由区医院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进行集中判读、精准诊断,并将诊断报告快速回传至基层。
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医疗机构专业诊断人才短缺的难题,真正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确保了区域内诊断服务的同质化和高水平,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断服务。
为保障每一份诊断报告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影像、心电诊断中心均建立了严格的质控体系。同时,通过定期培训、进修指导等方式,系统性轮训基层操作人员,为他们赋能,为基层培养了一批“火眼金睛”的健康哨兵。
![]()
![]()
惠民实效,书写健康赣榆“新答卷”
自今年5月份试运行以来,影像中心已完成6500余例远程诊断,心电中心也完成了超过1300例的远程心电判读。这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通过检查结果互认,避免了往返奔波与重复检查之苦,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创新赋能,守护健康。全区医共体心电、影像诊断中心,正不断缩短危急重症的救治半径,延长百姓的生命线,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时空,深深扎根于全区的每一寸土地,为我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
![]()
来源:赣榆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