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厥为什么帮助赵家留后?这个问题,我记得之前我也分析过。
![]()
原本这一段我是打算放在赵氏这个大框架里去分析赵氏能够从众多竞争对手里脱颖而出笑到最后,竟然从小小的臣属翻身成诸侯却没有被抹杀掉的原因的。但是感觉这一段单独拿出来说道说道也挺有意思。反正喜欢看我叭叭的朋友也不少。废话不多说,开始献丑了。
看《左传》如果不去深究,只看浅显的层面,所有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必定离不开道德礼仪等正向的东西。
但是,细细分析人物所处的背景,处事的动机,便会看到很多与表面现象不符合的东西,这些东西,每一次读感悟不同,趣味也不同,这也是我读《左传》的意义所在。
一、先来看表层原由
一个强大的家族的衰落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
赵氏内讧,赵家两个堂支想吃绝户,赵武的母亲赵姬刚生下他不久,就死了丈夫。为了找个依靠,赵姬委身于族叔赵婴齐。但赵婴齐的两个兄弟因此把他流放了,并软禁了赵武母子。
![]()
某次,赵姬找到机会跑到宫里向国君进谗,说两位族叔叔要造反。
于是,国君便安排大臣去诛杀二人,韩厥借口没去。栾书和郤克将赵家灭了。
国君把赵家的财产田地送给了一个叫祁奚的人,这是准备要斩草除根了。
赵家眼看就要彻底灭族。但是韩厥却出来说话了,他说赵氏应该留后。
一是,赵武的曾祖赵衰是晋国的大功臣,祖父赵盾一生忠于晋国,有这样的功勋,不该才三代就没有后代继承爵位家业,否则会令忠臣寒心。
二是,周只有文、武、成三代英明贤德的君王,但却有几百年的基业不倒,中间也并不是没有出现过罪恶的君王,但基业依旧不倒,便是因为人们念及开朝三代的功勋。
结论是,功臣的后代犯错,可以惩处,但应该给人家留后,保留功勋爵禄。
国君同意了,把给出去的田产又还给了赵武,爵位也给他留着。只有祁奚一脸懵,天降的财禄,一转眼就没了。
看,从上面的叙述里就能看出,韩厥帮助赵武的理由多么正派!
帮助赵家留后,只是为了给忠臣做榜样。
他先是提出若不给忠臣留后会让忠臣寒心的话,其实是为了阻止栾、郤二人借口灭赵武全族。他再是列举周王朝几百年不衰的例子,让身为诸侯的晋国国君晋景公生出同理心,从而保住赵氏遗孤。
论谁都要说一句,韩厥是个大好人,至少对于赵武来说,是个大恩人。
然而,如果看《左传》只看到这一层面的话,看看翻译就行了。
二、再来看文字里面隐藏的内容
我读《左传》主要是以有趣为主,相信大家看《左传》也不愿意看满口仁义道德的,那样太无趣了,也没意义。真只想把左传理解到那个层面,基本上看翻译就可以,也不必到处找解析看啦。所以咱们就往有趣了看,多扒一扒,阴谋论也好,有趣就行。
如果结合晋国这些外姓卿族兴起和消亡的实际情况来看,卿族之间其实真实的友谊不多,大多掺杂了利益等等因素。并且卿族与卿族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毕竟僧多粥少。
赵婴齐被放逐的时候就说了一句,“我在,所以栾氏不敢怎么样,我不在了,我们赵氏两支才麻烦了。”
也就是说,赵婴齐早就看出来栾氏对赵家虎视眈眈了。
而韩氏和栾氏其实也不是一心的。
成公六年,栾书派兵去救被楚国围困的郑国,却和楚国插肩而过,于是转头去侵伐楚国的小弟蔡国,结果楚国派了人来救,军中大多数人有战意,韩厥建议不要和楚国硬碰硬,知氏和范氏附和。栾书只得作罢。但是栾书手底下的人却不服气,认为栾书作为执政官,应该听从大多数人的建议,而不是受少数三个人的意见左右。
这便是栾书军中有人在挑拨栾书和韩厥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将晋国的卿族化为了两派,一派是栾党,就连赵氏当时也是栾党,韩、知、范则是另外一派。
栾氏要灭的,韩氏要救,相当于韩氏会多一个同盟。郑国这些小国,常常成为晋、楚争霸的牺牲品,他们就很懂得这个道理,与两边霸主谈判时,通常会在最后表达——你要是把我逼急了,我就投靠你的敌人去。
诸侯与诸侯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小国唯一的自由就是,谁对他好,他就投靠谁。
赵氏本是大氏族,他强大时,不止引起卿族同僚的忌惮,就连国君也是忌惮的,包括在赵国落拓时伸出橄榄枝的韩氏。毕竟赵盾当政时实在是太狂了,随意废立国君不说,还纵容赵穿这种莽夫为所欲为。
所谓欲要其亡,必令其狂。就跟后来郤氏和栾氏的灭亡程序差不多。所以赵氏的倒下,其实是众望所归。
不同的是,赵氏剩下了一个幼儿。
![]()
赵氏作为第一大氏族,拥有大量的封地和田产,这些对于其它氏族而言就是香饽饽。
可当赵氏只剩下一个五岁稚儿时,他的处境又不同了。
赵氏孤儿成了平衡朝堂的砝码。
其实,晋侯是有一瞬间想要彻底灭了赵氏的,但是,他又不愿意把这香饽饽给了已有的这些卿大夫。比如栾、郤、甚至是韩。所以他随手一指,把赵氏的田地给了一个新人大夫祁奚。
栾、郤灭掉赵氏,目的肯定也想着瓜分这块蛋糕的。但是晋国的国君,此时是晋景公,他显然不想让栾氏再大下去,于是,转手把蛋糕送给了一个新人。
或者说,他想培养一个新的,听话的臣属。
这一举动,除了晋景公,没有一个人想看到。栾、郤、韩都不愿意。因为,是这个祁奚啊,他是个异类。他不在蛋糕里面啊。
蛋糕就那么多,大家可以接受资源在内部圈子里流动,却绝对不愿意有外来者闯进来分,因为有一有二就有三。到时候蛋糕只能越分越薄。
到了一定层度,国君的利益,大夫的利益就会有冲突。
所以,半是局外人的韩厥站出来了。他选择保住赵家和赵家的爵位。因为留着赵武虽然打破了晋景公的蛋糕稀释计划,可是也还是符合国君的利益的。
毕竟赵武有公室血脉,他还是一个好掌控的幼儿。对晋景公君来说,是可以培养成他自己的人的。毕竟赵氏死光光了,晋景公作为赵武这个小幼儿的舅舅,要掌控赵氏不要太容易。
但是,韩厥自己也是这么想的,赵武不过幼儿一个好掌控,有记忆,懂感恩,救他的价值很大,他聪明的是,知道晋景公是这么想的,他提出来,不仅不刻意,还显得深得君心,是个为君分忧的好臣子。
看上去心肠好,无心争权夺利,对国君忠心,大概也是韩氏一族能干到最后的原因吧?至于深层的原因,等我好好琢磨琢磨。
![]()
三、结语
我们深究历史事件,是为了理解背后的逻辑,让史书活络起来,读起来就更有意思。其实从论迹不论心这层来看,韩厥确实是赵氏的大恩人,毕竟没有韩厥,赵氏就亡了。可是,救了赵氏,于韩氏而言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其后的赵氏和韩氏表面关系一直不错。在晋国惨烈的蛋糕争夺战中,韩、赵总是站在一边,比起被各个击破,他们一直击破别人,所以笑到了最后。
也算是另一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