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的一幕是无数高校毕业生为了一个大城市里月薪四五千的办公室职位挤得头破血流,但是制造业、建筑业的工厂和工地把技术岗的月薪开到一万四却依旧门可罗雀。
熟练的瓦工师傅,一个月挣两三万不是什么新闻,但工地上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还不到两成。
餐厅服务员、家政阿姨成了广州第三季度最稀缺的工种,养老护理员的单月缺口能达到数百人。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真是这届年轻人吃不了苦?
![]()
如果一张大学文凭,最终的归宿是工厂流水线,这在许多年轻人心里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反而会导致对自己的挫败感。
传统家庭观念更是火上浇油,在父母看来花费巨大代价才出来的大学生,理应坐在不受风吹日晒的办公室里而不是去“卖力气”。
![]()
所以当年轻人真的选择“进厂”或者去从事家政服务,他们在社交圈里往往会觉得难以启齿。这不仅仅是自己的感觉,更是家人反对和旁人异样眼光形成的巨大压力。
社会对技术工种的偏见根深蒂固“没前途”、“不体面”的标签像烙印一样刻在这些职业上。家政行业更是如此,即便经验丰富的育儿嫂月入过万,高端的“儿童陪伴师”月薪可达四五万,但在很多人观念里这依然是“伺候人”的活儿低人一等。
![]()
数据不会撒谎,在家政从业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连5%都不到。尽管官方一再鼓励高学历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但真正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当一份工作不能给人面子上带来益处,反而会被千夫所指时,年轻人宁愿选择一份薪水稍低、但能获得认同的工作来维持内心的平衡。
![]()
年轻人看待工作越来越像风险投资人,他们不仅关心当下工资,更在乎这份工作所给他们带来的价值。
很多高薪岗位的薪酬其实是时间的沉淀,建筑工地上那些月入两三万的老师傅,靠的是数十年经验和一手绝活的积累。
![]()
这种高度依赖特定手艺的职业路径,在年轻人看来却像一个看得见的陷阱。他们担心的不是学不会,而是这门手艺的上限太低缺乏成长空间。
工厂里的情况也差不多,晋升机会稀少,一个员工可能在同一个岗位上待好几年,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的操作,这种工作本质上是在用青春换钱是一种“得不偿失”岗位。
![]()
但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出现在家政行业并没有出现,数据显示近74%的高学历家政人员居然表示愿意长期干下去。原因很简单,她们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
从一个普通的育儿嫂可以成长为专业的、月薪数万的“儿童陪伴师”,这份工作的含金量让这份它的价值被重新定义,即便起点不那么光鲜也足以吸引人。
![]()
形势下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了,为了留住制造业的年轻人,它们开始尝试提供技能与管理两条平行的晋升通道,让员工既可以成为技术大牛,也可以走向管理岗位。
![]()
快递员的月薪可以冲到一两万听起来很诱人,但这笔钱背后是全年无休、风雨无阻的奔波。今年3月起实施的快递新规,要求派件必须先获得用户同意,这直接让派送效率大幅降低。
中国快递协会都指出如果每天海量包裹都需要电话确认,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对快递员个人而言这意味着工作量翻倍,收入却没有增加,时间成本飙升直接引发了一波离职潮,许多人转头奔向了更自由的外卖行业。
![]()
货车司机也是如此,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生活质量极差,颈椎病等健康风险几乎是标配。这种高薪无异于提前预支了未来的医疗费。
除了时间和健康这两项“重税”,还有环境和情绪上的各种“杂费”。
![]()
工厂大多位置偏远,下了班想找个地方娱乐社交都难。流水线的工作单调重复,管理方式却异常严格,甚至会没收手机。
想拿到宣传中的高薪,唯一的途径就是长时间加班,让生活只剩下工作和睡觉。建筑工地就更不用说了,环境恶劣,又热又累,技能学习的周期还特别漫长。
![]()
当一份工作剥夺了个人时间、损害健康、带来负面情绪,无论薪水多高,在扣除了这些高昂的“生活成本”之后,都可能成为一笔彻头彻尾的“亏本买卖”。
![]()
“用工荒”和“求职难”这对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错配。这是工业时代“计件给钱”的单一逻辑,与数字时代青年“综合价值投资”的新逻辑之间的碰撞。
年轻人并不是拒绝高薪,他们拒绝的是在“尊严”“未来”和“生活”这三个关键账户上算下来“综合亏损”的岗位。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