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一女子因婚后面临生活窘境,多次向父母索要婚前收取的18万元彩礼未果,最终起诉父母,法院判决父母返还10万元。这一案件折射出彩礼归属争议、代际观念冲突和法律边界等深层社会议题,引发广泛热议。
一、案件始末:从“聘礼拒还”到对簿公堂
2020年6月,浙江台州女子张小某(化名)经媒人介绍与男方林某订婚。依习俗,林某亲属向张父张母支付18万元彩礼,双方于同年8月登记结婚。婚后,因男方家境困难,小张多次向父母索要该款项补贴生活、支付产子医疗费,均被拒绝。2024年,她无奈起诉父母要求返还全部彩礼。父母则坚称:“彩礼自古归女方父母所有,女儿无权分割。”
关键争议点:
- 传统依据:父母主张依习俗,彩礼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感谢和补偿;
- 现实困境:女儿婚后生活艰难,甚至无力承担生育医疗费。
![]()
二、法院判决:兼顾习俗与公平的“10万返还”
法院审理后作出突破性认定:
- 彩礼非专属父母财产:虽传统上视为对女方家庭的赠与,但现代意义更倾向于对新婚夫妇的扶持,应属女方父母与女儿共同所有;
- 返还的核心依据:父母既未办婚宴,也未置办嫁妆(通常由彩礼支出),且女儿存在实际生活需求
- 酌定返还10万元:参考双方经济状况和公平原则判决部分返还,双方服判履行。
法理创新点:判决将彩礼从“单向赠与女方家庭”重新定义为“父母与女儿的共同财产”,强调彩礼的初衷应是祝福新家庭而非补偿旧家庭。
![]()
三、社会撕裂:亲情在金钱与习俗中的挣扎
案件曝光后,舆论分化激烈:
- 谴责父母:“卖女儿”“不顾女儿生死”,尤其在女儿生产急需用钱时仍拒绝,被批“亲情冷漠”;
- 质疑女儿:部分观点批评其“不孝”,认为起诉父母破坏伦理;
- 主流支持判决:多数网民认同彩礼本质是“两个家庭帮衬一个新家”,而非父母的私有财产。正如网友所言:“彩礼该是小两口应对生活的底气,而非长辈紧攥的筹码。”
更深层矛盾在于:传统家长权威与现代个体权利的冲突。父母认为对彩礼有绝对支配权,而年轻一代则强调经济自主权。
![]()
四、彩礼困局如何破?法律与协商的双重路径
2024年2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涉彩礼纠纷新规》已明确:
-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支持非合理扣留的返还诉求;
- 彩礼分割需综合考量共同生活时长、经济影响等要素。
避免亲情对立的实操建议:
- 提前书面约定:婚前明确彩礼用途(如购房、应急基金)及保管方;
- 调解优先:通过村委会/居委会协商,保留支出凭证(婚宴、嫁妆等);
- 法律兜底:若协商失败,诉讼中需举证经济需求、彩礼滥用等情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