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商业步行街有很多,有的永远都不没落,有的却逐渐黯然失色。
尤其是梅川路步行街、昌里路步行街、四川北路步行街,没落得不像样子了。
这三条步行街以前在上海的商业地位非常高:
梅川路步行街曾入选上海十大休闲街之一;
昌里路步行街是浦东早期著名的夜市,有“浦东小南京路”之称;
四川北路步行街曾与南京路、淮海路齐名,是上海著名的三条大马路。
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步行街一一没落了。
而南京路、淮海路一直是那么地顶流,包括此前冷清的杨浦大学路步行街又热闹起来了。
为啥上海有的步行街没落了,有的还是那么辉煌、或者重新找回人气,分化这么严重?
![]()
我们先来看看普陀区的梅川路步行街,基本上沦为了烧烤街、教培和健身馆:
![]()
![]()
一般步行街以卖衣服为主,是体现潮流的地方,但梅川路步行街不同,很少有服饰店。
除了大排档外,这里还有教育培训机构、药店、房产中介门店、生鲜菜店等,业态比较杂,已经不再像步行街了:
![]()
![]()
![]()
以前梅川路步行街是可以直接开车穿过的,后来增加了栏杆,还划成了停车位,当地居民有些不满:
![]()
![]()
再来看看浦东世博的昌里路步行街,来到这里立马就有一幅三四线小县城的即视感:
![]()
这条曾经繁华的街道现在以老式商场、菜市场、水果店、小吃店和生活用品店为主。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商场稀缺的时期,昌里路作为浦东的“小南京路”,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在商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昌里路的业态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难以吸引新时代消费者:
![]()
![]()
![]()
昌里路曾以热闹的夜市闻名,是浦东著名的“撸串圣地”,但带来了环境卫生、噪音扰民、交通拥堵等问题。
2018年的大整顿后,夜市基本被关闭,这条街也失去了最具特色的吸引力,令人感慨。
四川北路的没落最令人唏嘘。
这条曾经与南京路、淮海路齐名的商业街,如今人气尽失。
为了提升市容面貌和推动城市更新,四川北路经历了不断改造,却意外赶走了原本热闹的街坊店铺。
四川北路的几大商场:中信广场、壹丰广场、利通广场、ist艾尚天地等运营都出现了困境。
中信广场之前还有几家门店,现在连门面都关了:
![]()
壹丰广场的电梯不转了,只有少数几家在营业,里面黑黑的:
![]()
![]()
利通广场地上的三层商场,没有几家店铺开业的;ist艾尚天地变成了理发室和培训机构:
![]()
![]()
总之,四川北路整条路走下来几乎失去了逛街的趣味,没啥好的商场,人流也不行,跟以前反差很大。
杨浦的大学路步行街之前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很多店铺撤场,都说走向没落了。
但是从今年开始,又新开了很多料理店,来逛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
![]()
![]()
大学路的夜市
至于南京路、淮海路步行街,永远顶流、永不没落,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为什么梅川路、昌里路、四川北路步行街都没落了,而大学路却起死回生,大家的命运都不同?
![]()
梅川路、昌里路、四川北路步行街的没落,首先是消费生活方式改变、新兴商业体增多给传统步行街带来了冲击,而且它们的能级和地理位置都有劣势,辐射能力有限。
在消费习惯改变和商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传统商业步行街早已被新兴商业综合体取代了。
以梅川路步行街、昌里路步行街为例,业态较为落后,没有升级,商业街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大家过来逛商场,总不能就是为了吃个烧烤、买个菜或参加亲子培训吧。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商业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像梅川路、昌里路、四川北路这些早期以地摊和经济实惠小店为主的业态;
逐渐难以满足周边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品质、体验和多样化的需求了。
现代消费者更习惯去综合购物中心享受“一站式”消费体验,或直接选择网购。
传统单一购物功能的商业街吸引力大不如从前。
![]()
四川北路的部分传统店铺式商业
消费升级和业态更替已经成为传统商业步行街必须面对的挑战。
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步行街转型并不顺利。
以梅川路步行街为例,早在2009年下半年就曾试图向中高端文化时尚休闲街转型,可惜没成功。
当时梅川路投资7000万元改造,希望引进高端品牌。
但事与愿违,高端品牌没引进来,反而使原先亲民的“小吃一条街”氛围消失了。
老商铺撤走了约七成,元气大伤。
四川北路商业街也是这种遗憾的结局。
四川北路拆走了很多老街坊和沿街店铺,虽然从传统店铺商业升级为了一部分商业综合体。
但是缺乏TOD优势,竞争力不足。
瑞虹天地、五角场、苏河湾、北外滩等新兴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分流了四川北路的客源。
在业态升级不力和能级有限的情况下,梅川路、昌里路还偏离市中心,辐射不到全市的消费客群。
梅川路、昌里路步行街都不在正宗的市中心位置。
反观南京路和淮海路步行街,坐拥市区最黄金的地段、最好的交通,业态不断更新,保持了繁荣。
消费生活方式改变,业态落后没法与时俱进,能级和地理位置的劣势,都让传统商业步行街没落了。
![]()
![]()
那么更深层次的问题来了,为啥传统的商业步行街转型困难,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没落的结局呢?
这跟本地人口老龄化、产业下滑、中产购买力流失,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有很大的关系。
四川北路是区域产业下滑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代表。
虹口中北部地区的四川北路、大柏树产业地位下滑较为严重,相对北外滩、东外滩非常式微。
比如四川北路的嘉杰国际广场办公楼里面入住的企业不但很少,能级还低:
![]()
虹口具有重量级的企业都聚集在北外滩,吸走了四川北路部分资源。
这肯定是出于打造北外滩世界级会客厅的需要,北外滩地位上升,四川北路的地位就下降了。
虹口居民老龄化程度全上海第一。
截至2024年末,虹口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2%,是上海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
这个数据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6%),也高于其它中心城区如黄浦区(44.0%)、普陀区(42.8%)等。
老年人口比例高,意味着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相对较低,难以支撑商业街的繁荣。
虹口除了产业和人口问题外,全区好房子也不多。
中产客群大多去了瑞虹新城,不住在四川北路附近,不过来消费,所以很难提升商业的活力。
梅川路步行街、昌里路步行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区域购买力下降,支撑不起高能级的商业。
普陀中产去了长风生态商务区、真如副中心和桃浦智创城,不来梅川路消费。
昌里路所在的世博板块以老破小为主,居住的多是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中产外流,居民消费能力下降。
本身世博板块的老破小产品也留不住中产客群,浦东中产宁愿买前滩、三林、御桥和唐镇,不会买老破小。
大学路步行街是一个反例,虽然远离市中心、区域人口也老龄化。
但是杨浦引进了一些新产业,如三门路的抖音集团办公楼启用了。
新产业过来,带来了新的消费力量,激活了大学路的商业。
这也说明产业的兴衰,对一个地方的商业影响很大。
杨浦近些年来引进了不少互联网大厂,给区域的商业运营带来了创新活力。
大学路步行街联合B站、小红书、爱回收、得物等70余家头部企业及国际知名机构,打造了多种主题活动。
街区零售业态占比由不足20%升至41%,文创业态、潮流零售等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
也就是说,这条步行街的业态和模式在不断创新,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才不被时代淘汰。
淮海路、南京路步行街也都没有被时代淘汰,同样是因为不断创新,引进了很多首店。
本身这些都是富人地段,吸引的是全上海和全国的购买力,能够支撑得起高端商业的生存。
综合来看,上海商业步行街的兴衰和分化,反映的是城市发展、消费升级和时代变迁的方方面面。
梅川路、昌里路、四川北路的没落,有业态陈旧、辐射力有限、人口结构老化和产业外迁等多种原因;
而大学路、南京路、淮海路凭借持续的业态创新、强大产业支撑和辐射力,表现出了活力。
上海还有很多商业街没落了,你有什么感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