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这事,有人善始,有人善终,更有人两头都不太妙。
前伊朗总统鲁哈尼,最近就在“怎么收场”这道题上,交了个相当刺眼的答卷。
今年8月,他带头联名逼宫,试图推动对美缓和、削弱革命卫队权力,结果换来的不是改革,而是一纸司法清算。
如今,强硬派议员高调喊话:“八项指控,按律最高可判死刑。”
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态度也很明确——不宽容,不商量。
眼看曾执掌权柄的改革派领袖,一步步走向“体制边缘人”,下场会不会比内贾德还惨?
![]()
改革派玩到“逼宫”,结果是玩火自焚?
2025年8月,伊朗政坛迎来了一出并不常见的大戏。
以鲁哈尼为首的改革派,联合27个团体公开发表联合声明,对现政府提出“改革四大要求”——调整对美政策、重启对话、限制革命卫队权力、恢复民间监督机制。
声明措辞不算激进,但政治信号极为罕见,尤其是点名要求革命卫队“回归军营”,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别再插手政治和经济”。
这份声明在伊朗国内外迅速引发震动,有支持者称这是“伊朗版的政治松动”,但更多人看得清楚:这不是改革建议书,这是一次“逼宫”行动。
而且挑的时间点也颇为“讲究”——正值伊朗国内通胀飙升、货币贬值、制裁未解、青年失业率高企,民间对体制信任感不断下滑,改革派想借机“顺势而为”。
![]()
但他们显然高估了自己在体制中的“剩余份量”,哈梅内伊很快就回话了,不绕弯,直接否定所有声明内容。
他说得很直白:伊朗与美国的问题“根本无法解决”,美国的目标是“颠覆伊斯兰政体”,谈什么缓和,都是在自欺欺人。
至于革命卫队?那是“国家安全的最后屏障”,碰都别想碰。
哈梅内伊的表态相当于给改革派直接“画红线”,而保守派也迅速跟进:议员加赞法里公开在议会质询中点名鲁哈尼,拿出他任期内的“旧账”——包括外汇政策失败、汇率暴跌、经济管理混乱等八项指控,称如果查实,按伊朗刑法可以最高判处死刑。
这番话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一次政治定调:改革派不光“逼宫”失败,还要为过去的“烂摊子”埋单。
![]()
司法手段只是表面,真正的清算是政治排异反应
如果说过去两年,伊朗政治体系还在试图维持一种“改革派还在”的表面平衡,那么现在,鲁哈尼的境遇已经说明了一切:清算开始了。
而这场清算,不只是司法口径那么简单,它的本质,是一次系统性的“政治排异”。
从法律角度看,鲁哈尼确实有不少“可查”的问题。
比如任内外汇市场管理混乱,伊朗里亚尔在2018年到2021年间贬值超过70%,导致民众购买力锐减。
再比如他主导的2015年伊核协议,虽一度带来短暂喘息,但也让部分保守派认为“对西方妥协换不来安全”。
![]()
这些旧账,加上他如今的“逼宫操作”,在保守派手中,就成了一整套“政罪+国罪”的组合拳。
但真正关键的,不是这些指控成立与否,而是鲁哈尼这个人代表的“政治可能性”——也就是“伊朗有没有可能走一条不那么对抗西方的路”?
现在答案已经很清楚:没有。或者说,体制不允许了。
而且更讽刺的是,鲁哈尼并不是一开始就“激进”的人。
他曾是体制内稳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和最高领袖的关系也曾不错,是少数能在强硬与温和之间“左右逢源”的政客之一。
![]()
但问题在于,当整个体制的安全逻辑向“封闭”倾斜时,所有中间路线都会被视为“危险分子”。你越温和,他们越觉得你“墙头草”;你一旦挑战底线,清算就来得飞快。
强硬派的反应也不难理解。对他们来说,鲁哈尼及其改革派的“逼宫”,不仅是政治挑衅,更是一次“路线威胁”。
如果今天放过你,明天是不是就该听你重启伊核谈判?是不是就要让革命卫队退出经济?是不是还得考虑“民选监督”?
这些问题,统统不能问。于是,司法程序就成了政治手段的外衣,清算就有了“合法”的台阶。
![]()
鲁哈尼的结局,会不会比内贾德还惨?
说到伊朗前总统的“落魄史”,内贾德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这位当年被称为“平民总统”的强硬派代表人物,任期后期突然转向,开始挑战哈梅内伊的权威,和情报部门、革命卫队甚至宗教机构“逐一过招”。
有外媒统计,他卸任后三年内接受了超过12次“非正式约谈”,还曾在2023年遭遇一起“神秘车祸”,虽然人没事,但车报废了。这场事故被不少人解读为“警告”。
最后,内贾德选择了闭嘴。他现在几乎不公开露面,偶尔在社交媒体上发几句鸡汤式言论,彻底放弃了“重返主流”的幻想。
![]()
鲁哈尼现在的处境,可能比内贾德更凶险。
内贾德毕竟原本是保守派出身,和体制还有“感情基础”;而鲁哈尼则是改革派的旗帜人物,公开挑战革命卫队、提出与美和谈、试图重塑伊朗的内外政策,这些都触动了系统神经。
他是体制外那个“可能性”的象征,一旦不清除,改革派就永远有“再来一次”的希望。
如果鲁哈尼还继续硬顶下去,不排除他会步内贾德后尘,甚至更糟——监禁、被彻底剥夺政治权利,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被定性为“危害国家安全”的典型。
毕竟,加赞法里已经放话:“按法律,死刑不是不可能。”
![]()
但如果鲁哈尼选择妥协、保持沉默,那就意味着改革派的“最后一张王牌”也翻了面,伊朗政坛将彻底进入强硬派一统的“新常态”。
这对伊朗民间来说,意味着政治开放窗口进一步关闭;而对外界,包括中国、欧盟、美国等外交观察者来说,也等于彻底宣告:未来数年,伊朗不会有“再谈一谈”的气氛了。
结尾
鲁哈尼的“逼宫”失败,不只是个人的挫败,更是伊朗国内改革派全面收缩的信号。
他曾是体制中唯一能与西方对话的“窗口”,如今被铁门关上。
而司法清算这一步,已经不是“是否定罪”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彻底铲除异见”的选择。
![]()
相比之下,内贾德至少还能苟活于社交媒体,而鲁哈尼,连退场的方式都变得危险。
伊朗的政治轨迹正在进一步右转,下一次有人想提“改革”两个字,恐怕要先想清楚:代价,是不是只剩下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