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小学生攀比,已经比到小天才电话手表了?
这不是段子,是实打实的事实。据媒体报道,本该用于定位和通话的儿童电话手表,在小天才电话手表等品牌推出的好友主页点赞等社交功能的影响下,摇身一变,成了未成年人们的“社交硬通货”,甚至滋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交易。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原本给孩子配备电话手表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减少面对屏幕的时间,健康成长,结果电话手表摇身一变,也变成了孩子沉迷的机制之一,颇有种屠龙者成恶龙的无奈。
电话手表变味,设备厂家理应做出相应的整改和反思。青少年儿童本身自制力较弱,心智发育不成熟,容易集体“跟风”,未成年人的社交需求,并不能对标成年人来处理。成人点点赞可能只是社交上的随手之举,但对世界尚不宽阔的未成年人来说,这很可能就和人缘、价值存在等要素直接挂钩,变成未成年人小世界里一件大事。
点赞数量能直接显示、积分等级、身份设定等机制,很容易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带起隐秘的攀比之风。事实也证明,点赞量高的未成年用户,会被追捧为“大佬”,不少人甚至得做给对方点赞的任务;在未成年人尚不成形的价值观里种下圈层划分的种子,其长久影响显然不利。
电话手表这一设备有其特殊性,受众主要是未成年人,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增加用户黏性的运营小手段都能一股脑照搬。《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家长和孩子之间联系的电话手表来说,类似的社交功能是一个增量。在已经明确带来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厂商肯定难逃其咎。相关功能的调整下架,显然是当务之急。
不过,小天才电话手表此番争议背后还折射出来一个更深刻的问题:面对注定要和屏幕共处的一代,家长乃至社会,又该如何去做?从小天才电话手表的社交功能走红到异化中不难看出,孩童、青少年本身是有强烈的对外释放的社交需求的。在得不到有效纾解的情况下,压抑的需求就很可能被商业机构加以利用和引导,最终“殊途同归”,好不容易拿走了孩子的手机电脑,又迎来小天才电话手表,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不少儿童教育相关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当代青少年面临的虚拟互动对现实生活影响的问题。但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足够的线下社交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足够高质量的家庭内、朋友间的互动和陪伴,青少年为了满足本身渴望与世界连接的天性,就很有可能投向虚拟的网络空间。这时候,如果只寄希望于网络空间的自净,可能过于片面了。
所以说,除了要把监管压力给到电话手表相关厂家,恐怕还需要额外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满足当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比如当孩子想运动的时候,家长能放心地将他们放出门吗?他们能找到合适的城市空间吗?当孩子需要朋友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约到一个小伙伴,度过一段轻松的时光吗?
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反而变得更难了。但也因此,新的时代的新的问题,必须需要新的思考和解法。
诚然,养育一个孩子需要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有些家长难免寄希望于能运用现代科技的帮助,适度将自己从育儿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这本身是合理的诉求,但养育责任如果完全转嫁,出现“责任外包”的情况,比如家长寄希望于孩子看看电子产品,就能安静下来,不打扰自己,或是过度严防死守,完全不尊重孩子成长中正常的对外拓展、连接的需要,那就很可能失却平衡,反而矫枉过正,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个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本就应包含家校、社会的多个复杂面向。小天才电话手表的异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个警醒。让孩子将目光离开屏幕,回归到真实世界之中,需要的不只是对厂家的监管,也有对更大线下空间的发掘和创造。
原标题:《上观时评 丨未成年人沉迷“手表社交”,厂家不是唯一责任人》
栏目主编:简工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