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总揉鼻子,一侧鼻孔不通气,还流出带血丝的臭鼻涕,刚开始以为是鼻炎,直到医生从他鼻子里掏出半颗花生米,我才吓出一身冷汗!”
在儿科和耳鼻喉科门诊,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3-6 岁的孩子好奇心强、手眼协调差,总喜欢把小物件塞进鼻腔,却又不会表达,家长往往直到孩子出现异常症状才察觉 —— 这就是小儿鼻腔异物,一种常见却暗藏风险的儿童意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鼻腔感染、出血,甚至异物坠入气管引发窒息。
今天就来给家长们普及小儿鼻腔异物的知识,教你快速识别、正确处理,让孩子远离 “鼻腔藏物” 的危险。
![]()
一、孩子容易塞进鼻子的 “小玩意”
小儿鼻腔异物的种类,全看孩子的 “兴趣范围”,常见的有这几类,家长平时要重点看管:
1. 食物类:最常见,也最容易引发感染
坚果类:花生米、瓜子、核桃碎、开心果,质地硬、易卡嵌,受潮后还会膨胀,压迫鼻腔黏膜;
零食类:糖果、巧克力豆、葡萄干、果冻(软质果冻可能黏附在鼻腔深处,更难取出);
主食类:米饭粒、面条段、馒头渣,虽小但容易发酵,引发鼻腔异味和炎症。
2. 玩具 / 日用品类:形状多样,易损伤鼻腔
小玩具零件:乐高小块、塑料珠子、磁力片、玩具车轮胎,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容易卡在鼻腔狭窄处;
日用品:纽扣、发夹、橡皮屑、纸巾团、棉签头,尤其纸巾团、棉签头,孩子可能自己抠鼻子时不小心塞进去;
天然物品:小石子、沙子、花瓣、小虫子(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可能好奇将小虫子塞进鼻腔,引发剧烈不适)。
这些异物中,光滑圆形物体(如珠子、花生米) 和吸水性物体(如葡萄干、纸巾) 最危险—— 前者容易滑向鼻腔深处,后者吸水膨胀后会压迫黏膜,增加取出难度。
二、孩子鼻腔有异物,会发出这些 “信号”
孩子不会准确表达 “鼻子里有东西”,但身体会出现明显异常,家长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及时发现:
1. 单侧鼻塞、流涕:最典型的早期信号
异物多塞在一侧鼻腔,所以孩子会出现 “单侧鼻塞”,比如平躺时只有一侧鼻孔不通气,换姿势也没用;
流涕多为黏液性或脓性,可能带血丝(异物摩擦黏膜导致),如果异物停留时间长,鼻涕会有明显臭味(细菌滋生引发感染),这是鼻腔异物的 “标志性症状”。
2. 频繁揉鼻、抠鼻、歪头
异物刺激鼻腔黏膜,孩子会觉得 “痒”“不舒服”,频繁用手揉鼻子、抠鼻子,甚至用力擤鼻涕(但通常擤不出来);
部分孩子会不自觉地歪头,试图通过调整姿势缓解鼻腔不适,尤其异物较大时,歪头动作更明显。
3. 突发咳嗽、打喷嚏或呼吸困难
如果异物较小(如小颗粒、粉末),可能在孩子打喷嚏、擤鼻涕时松动,甚至坠入气管,引发突发咳嗽、呼吸急促;
若异物完全堵塞一侧鼻腔,孩子会用嘴呼吸,吃奶或吃饭时会因呼吸不畅哭闹、呛咳,严重时可能出现口唇发紫(缺氧)。
重点提醒:如果孩子突然出现 “单侧鼻塞 + 臭鼻涕 + 带血丝”,90% 可能是鼻腔有异物,别当成 “鼻炎” 或 “感冒”,一定要及时检查鼻腔。
三、发现孩子鼻腔有异物,家长该怎么做?
处理小儿鼻腔异物,“方法不对” 比 “不处理” 更危险,家长首先要明确 “绝对不能做的事”,再按正确步骤操作:
1. 这 3 件事绝对不能做,会加重危险
❌ 别用手或镊子硬掏:孩子会哭闹、乱动,硬掏容易将异物推到鼻腔深处,还可能划伤黏膜导致出血,甚至让异物坠入气管;
❌ 别强迫孩子用力擤鼻涕:如果异物是圆形、光滑的(如珠子、花生米),用力擤鼻涕可能让异物 “卡得更紧”,或从一侧鼻腔滑到另一侧,增加取出难度;
❌ 别等孩子 “自己排出来”:除了极细小的粉末(如少量面粉、灰尘)可能随喷嚏排出,多数异物会长期卡在鼻腔,引发感染、黏膜坏死,甚至穿孔,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2. 正确处理分 2 种情况:能看到的小异物,可尝试家庭急救;看不到的立即就医
情况 1:异物位置浅、能看到(如在鼻孔口,露出一部分)
适合年龄稍大(4 岁以上)、能配合的孩子,家长可尝试 “按压单侧鼻孔法”:
让孩子坐直,头部稍前倾(避免异物坠入气管),家长用手轻轻按住孩子 “没有异物的一侧鼻孔”;
鼓励孩子用 “有异物的一侧鼻孔” 轻轻吹气,同时告诉孩子 “像吹蜡烛一样轻轻吹”,利用气流将异物冲出;
如果一次没成功,可尝试 2-3 次,若仍无效,立即停止,避免孩子过度用力引发不适。
情况 2:异物位置深、看不到,或孩子不配合
无论异物大小,只要看不到、孩子哭闹乱动,或尝试家庭急救无效,都要立即去医院耳鼻喉科,由医生用专业工具取出:
医生会用鼻内镜观察异物位置和形态,选择合适的工具(如异物钩、吸引器),在照明下精准取出,过程通常只需几分钟;
如果异物停留时间长、已引发感染,医生会先清理脓液,取出异物后开抗生素药膏或滴鼻液,预防感染加重。
紧急提醒:如果孩子出现 “呼吸困难、口唇发紫、剧烈咳嗽”,可能是异物坠入气管,属于急症,立即拨打 120,同时采用 “海姆立克急救法” 急救,别先去医院,避免途中延误。
四、如何预防小儿鼻腔异物
小儿鼻腔异物完全可以通过预防避免,家长只要做好以下 4 点,就能大幅降低风险:
1. 把 “危险小物件” 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收纳好坚果、小玩具零件、纽扣、发夹等,放在带盖的密封盒或高处(孩子踮脚够不到的地方);
给低龄儿童(3 岁以下)买玩具时,选择 “零件直径>3 厘米” 的玩具,避免购买带细小零件的玩具(如磁力珠、小积木),防止孩子误塞。
2. 教育孩子 “不把东西放进鼻子、耳朵”
对 3 岁以上的孩子,用绘本、动画等直观方式,告诉他们 “鼻子、耳朵是用来呼吸、听声音的,不能放东西进去,会疼、会生病”;
发现孩子有 “抠鼻子、塞东西” 的动作时,别大声呵斥(可能引发逆反),而是用玩具、游戏转移注意力,温和引导改正。
3. 看护时 “不离开视线”,尤其在孩子吃东西、玩小物件时
孩子吃坚果、糖果等小食物时,家长要在旁边看护,避免孩子边跑边吃、边玩边吃(容易呛入鼻腔或气管);
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注意看管,避免孩子捡起小石子、沙子塞进鼻腔。
4. 定期检查孩子鼻腔,尤其对 “沉默型” 异物
洗澡、洗脸时,可轻轻观察孩子鼻腔,看是否有异物或异常分泌物;
对年龄小、不会表达的孩子,若突然出现 “单侧鼻塞、揉鼻子”,即使没看到异物,也建议去医院检查,排除 “沉默型异物”(如细小的塑料渣、毛发团)。
济南耳鼻喉医院提醒:小儿鼻腔异物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足够细心、掌握正确方法,就能及时发现并安全处理。记住:发现异物后,“不盲目硬掏、及时就医” 是关键,别因一时疏忽让小意外变成大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