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麻辣烫在日本成了“药膳”,螺蛳粉在美国成了“极限挑战”,奶茶则成了全球年轻人的“快乐水”。
最近,《朝日新闻》的一则报道把许多中国网友笑翻了。
记者跑去千叶的一家麻辣烫店探店,喝第一口汤的时候眼睛瞪得老大,激动地说:“哇,药膳的香气在舌尖弥漫!”
没错,在日本,麻辣烫居然成了“药膳料理”。而在国内,它的标签却常常是“不健康、油多盐多”。
这种反差,让人忍不住感慨:
这饮食文化还真是各有各的打开方式啊。
其实,这已经不是麻辣烫第一次在海外出圈了。
早在2023年,NHK和TBS的生活资讯节目就介绍过东京年轻人把麻辣烫当成“健康午餐”;
韩国日报2022年就写过“麻辣烫成首尔打工人午餐首选”,还预测韩国市场规模到2024年将接近2000亿韩元;
而在加拿大、澳洲,杨国福和张亮麻辣烫更是自2017年起就扎根,当地媒体多次报道“门口大排长龙”。
可以说,麻辣烫这几年在海外一直是“顶流选手”。
只不过在不同国家,它不断被重新定义:在日本成了“药膳”,在韩国是“营养快餐”,在北美则是“解乡愁神器”。
而这次最热闹的还是日本。
在中国,麻辣烫的地位很接地气:深夜的路边摊,学生的放学宵夜,办公室白领的快餐选择。可到了日本,它摇身一变,成了颇具仪式感的餐饮体验。
《朝日新闻》的报道细节颇为生动:
记者在店里选了四种蔬菜、几样丸子蟹棒,总共323克,结账1509日元,折合人民币73元。这个价格在千叶,比普通拉面贵不少。可偏偏,门口依然排了二十多位顾客,八成都还是年轻女性。
更有意思的是本地的解读方式。
日本消费者觉得麻辣烫里的几十种香辛料带有“药膳功效”,喝完汤甚至能“驱寒养生”。
TikTok 上的 标签下,樱花妹子们打扮精致,端着红彤彤的麻辣烫自拍。
有人甚至开了账号“麻辣烫日记”,天天更新不同搭配。
对比国内“吃多了不健康”的认知,这样的文化差异很微妙:同样一碗麻辣烫,在中国是快餐,在日本是养生。
要说最出乎意料的中国小吃出海代表,螺蛳粉必须有名字。
柳州街头飘三条街的酸笋味,在美国变成了“敢不敢尝”的勇气测试。
在TikTok上,搜索 或 ,可以刷到大量挑战视频:博主们先是夸张地捂鼻子、嫌弃“smells like socks”,结果尝一口后立刻改口:“Wait…this is actually amazing!”
评论区同样两极分化,一半人喊着“never”,另一半则在求购买链接。
更魔幻的是名字带来的“翻译事故”。因为 Luosifen 早期常被直译成 snail noodles,蜗牛面条,以至于不少外国网友第一次看到菜单时还以为真的能吃到蜗牛肉。
还有人认真发帖问:“有人试过蜗牛米粉吗,里面真的有蜗牛吗?”
万幸有人科普:其实是螺熬汤,不是真的放蜗牛,而且味道非常不错。
线下热度也很火爆。
以洛杉矶和纽约为代表,一些华人餐厅和餐车把螺蛳粉搬上菜单,售价一般在10–12美元一碗(约合人民币 70–85 元),比柳州本地定价贵上十倍,但依然能吸引美国食客排队尝鲜。
很多人冲着“挑战”来的,最后却真成了回头客。
更别提速食版的“战斗力”。
柳州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螺蛳粉出口超过1亿包,其中美国是最大市场之一。亚马逊上的袋装 Luosifen 动辄月销过万,留学生宿舍里的“室友第一次吃螺蛳粉”视频几乎成了固定桥段。
用很臭的面条把我的意大利室友气疯
值得一提的是,螺蛳粉的海外知名度还得益于李子柒的推动。
她在YouTube上传的螺蛳粉制作视频播放量过八千万,这或许是不少外国网友第一次了解这种“闻着臭、吃着香”的柳州小吃的途径。
外国网友评价:闻着臭吃着香
如果说麻辣烫和螺蛳粉靠的是味觉冲击,那旋转小火锅靠的就是“体验感”。
在美国的加州、新泽西、芝加哥,这种一人一锅、传送带送菜的火锅店成了留学生和年轻人聚会的标配。
五颜六色的丸子、豆皮、青菜在传送带上滑过,咕嘟咕嘟的汤底冒泡,拍下来就是视觉盛宴。
有博主在TikTok分享了自己在中国花8美元就能吃上一顿小火锅,底下评论区一片羡慕。
“8美元?现在就订我的机票。”
“为什么这么便宜,中国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
在美国,旋转小火锅人均消费一般要20美元起(人民币150元以上),比国内贵上不少。可即便如此,年轻人依旧愿意排队,因为这不仅是一顿饭,更像是“游乐园+餐厅”的合体。
而且,玩法还在不断升级——除了旋转传送带,如今又出现了“摩天轮小火锅”:一格格小菜盘像摩天轮车厢一样缓缓转动,把青菜、肉片送到你面前,当然价格仍然是贵的离谱。
说到中国美食出海,怎么能少了奶茶。
它的热度早已超越饮品本身,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在美国,奶茶甚至被视作部分亚裔年轻人的身份标签。Reddit 上有人调侃:“没有奶茶,我就像掉线了。”
全球市场数据更能说明一切:
2024 年 bubble tea 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并保持6%-9%的年增长率。喜茶、奈雪、茶百道、霸王茶姬纷纷出海,在印尼、泰国、英国、美国都能排队。
奈雪在泰国曼谷Central World的新店开业时,就被媒体形容为“人头攒动,长队不断” ;
霸王茶姬Chagee 在印尼 PIK Avenue 的首店开张,更是直接被称为“viral tea queue”,排队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
而喜茶HEYTEA在纽约Broadway的门店开业,也被业内视作中国茶饮品牌海外扩张的标志性动作。
当然,价格差异同样明显:在国内二十多块就能买到的奶茶,在纽约、伦敦动辄要 6–8 美元(40–60 元人民币)。
但即便如此,奶茶店依旧是留学生的“第二客厅”:复习、八卦、失恋安慰,第一站往往是奶茶店。
和前面几样的“重口味”不同,兰州拉面走的是另一条路。它在海外被赋予了“健康清汤”的形象。
在美国,洛杉矶的 Lan Noodle、纽约的 Lanzhou Hand Pull Noodles 等手拉面馆在 Yelp 和 Google 上都有较高评分。
很多食客评价:“比日式拉面更清爽,不会腻。”
价格上也体现了“异乡补贴”:
在国内十几块就能吃到的牛肉拉面,在美国一碗往往要 13–16 美元(约合人民币 90–110 元),但依旧有不少人愿意排队。对留学生来说,它常常是深夜的“救命碗”,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调侃:“靠一碗拉面撑过今天。”
在欧洲,一些城市的唐人街同样能见到 “Lanzhou Beef Noodle” 的招牌。对于当地食客来说,这不仅是新鲜的中国味道,也是一种相对清爽的轻食选择。
一碗清汤,一把香菜辣子,撑起了异乡人的慰藉感。
把这几样放在一起看,不难发现,它们的走红秘诀其实是一致的:
反差感:麻辣烫在日本成了药膳,螺蛳粉在美国成了“臭味挑战”。
视觉化:旋转小火锅、虎纹奶茶、红油汤底,都特别适合拍照传播。
本地化:适度减辣、降低油量、推出低糖版本,满足外国人口味。
留学生桥梁:他们是第一批用户,也是天然推广员。
这波热潮也说明,中国美食早已不只是“宫保鸡丁+炒饭”的老印象,而是多元的、创新的、能带来社交和文化认同的。
未来,也许巴黎街头会飘起东北烧烤的香气,伦敦地铁口可能也会出现肉夹馍小推车。
近期直播推荐
多说一句: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很多小伙伴反馈收不到更新,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 ★ ,以免错过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