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科学界最佳“内线”来啦!“博览日报”为您播报当日有趣的科学内容、最新的科研进展、脑洞大开的科学发现、热点事件的科学观察。您可以单独订阅“博览日报”——点击左下方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
原来吃辣真的能减肥!
辣椒素藏在辣椒的籽和筋里,是让你“嘶哈嘶哈”的罪魁祸首!去年丹麦禁售了韩国火鸡面,说它对健康有害,却遭到当地减肥党反对——因为他们坚信:吃辣能瘦!那么问题来了:吃辣到底能不能减肥?
科学家发现,辣椒素会刺激舌头上的TRPV1受体,不但让你感觉火辣辣,还会让大脑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进而激活一种“好脂肪”——棕色脂肪。它一上岗,就开始燃烧“坏脂肪”(白色脂肪)来产热,帮你默默耗能。据估算,每天吃辣可多烧掉116大卡,约等于一片面包!虽然不多,但细水长流嘛~
更关键的是,辣还能让你“吃慢点”和“吃少点”。太辣的话,谁还敢狼吞虎咽?慢慢吃,身体才有时间收到“饱了”的信号(这大概要20分钟)。此外,辣椒素还会激活大脑饱腹中枢,抑制“饥饿激素”,让你没那么想吃。
除了助减肥,吃辣还有隐藏福利:2020年有研究显示,常吃辣的人心脏病和癌症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6%和23%,寿命也更长!可能因为辣椒素能抗炎、控血压。而且新鲜辣椒富含维A、维C和膳食纤维,当然最重要是:好吃啊!如果健康食物都不美味,谁还坚持得下去?
![]()
图片来源:pixabay
研究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独特机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最近发现了一种住在海底“毒液喷泉”旁的硬核生物——贺氏拟阿尔文虫。这地方可不是什么度假胜地,而是高温、高硫化氢、高重金属的“三高毒区”。
这虫子浑身亮黄,原因是表皮里堆满了含砷硫的颗粒,相当于自带“毒液铠甲”。它胆子超大,就爱蹲在热液喷口最近的地方,把铠甲虾、贻贝等邻居都卷跑了。更离谱的是,它体内砷含量高达1%,相当于全身是毒,却毫发无伤……
原来它练就了一招“以毒攻毒”:先把砷吃进身体,再用蛋白质把硫化氢送进细胞,让两种毒素在体内结合成稳定的矿物质(类似雌黄),直接“毒封”在体内,从此毒物变装饰,离谱又合理!
这项研究不仅解释了虫子为啥这么“毒”,还为我们展示了生物演化的脑洞能开多大——原来活下去真的需要“吃点毒”。
研究首次揭示了动物利用两种环境剧毒物质实现自我解毒并适应极端生态位的独特机制,不仅为理解动物的适应性演化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生物矿化研究和环境毒理学开辟了新方向。
![]()
A:贺氏拟阿尔文虫生活的深海热液烟囱,其中A:显示热液喷口附近的贺氏拟阿尔文虫群落;B:贺氏拟阿尔文虫个体;C和D:贺氏拟阿尔文虫躯干及头冠皮下表的亮黄色颗粒。图片来源:原论文
如何才能“完美”地吹飞一朵蒲公英
吹蒲公英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有的角度一吹种子就飞远了,但有些角度憋红了脸都吹不动?你以为这是肺活量的问题?科学家却觉得:这蒲公英“心机”很重啊!
一项9月10日发表在《皇家学会界面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真相:蒲公英居然会“看风向”撒种子!它的结构让种子在逆风或不利角度时特别难吹掉——比如朝下吹时要用的力气,差不多是向上吹的五倍!
为什么这么设计?当然是为了娃的前程啊!蒲公英妈妈可不希望种子都堆在自家门口挤就业市场。它要借助风力,把后代送去远方开拓新地盘。最理想的发射角度是45度斜向上——飞得最远,避免“就地内卷”。
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连接蒲公英种子和花托的那根细茎,长得并不对称,这种结构让种子在某些方向一碰就掉,反过来就特别牢固。你看,植物虽然不会跑,却默默操纵着它的“飞行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阵风。
这一基础性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他风传植物,揭示植物的进化历程。最直接的是,它为长距离种子传播模型提供了信息,从而可用于预测植物和疾病种群如何生长和传播,例如小麦锈病等有害植物病的扩散方式。
![]()
图片来源:pixabay
丑小鸭“逆袭”的故事,不是个例?
在自然界中,丑小鸭“逆袭”的故事绝非个例。相反,鸟类在发育过程中改变颜色的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以欧亚大陆及非洲等地广泛分布的黑水鸡为例,它的雏鸟是黑色,到幼鸟和亚成鸟时期会转为灰白色,至成鸟则又会转回为黑色。直到这个时候,它鲜红色的额甲才成为其最为显眼的特征。
鸟的这一特性确实给刚接触观鸟的人带来了一些困惑,但同时也是峰回路转的乐趣——满心欢喜地以为观察到了新的鸟种,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改头换面的老朋友。
而这些有“逆袭”故事的鸟儿们,恰恰又分布广泛、种群数量较大的鸟类,也是大多数人会经常看到的鸟类。
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相比那些罕见鸟类实际上更为密切。在追寻那些罕见鸟的同时,它们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
图片来源:pixabay
毒蘑菇:我有8种方法让你中毒,8种!
我们在毒蘑菇的热搜或者报道中,经常看到吃完毒蘑菇见到小人的报道,其实是将严重的问题娱乐化。
“见小人”属于神经精神型的中毒反应,食用了毒蘑菇之后,注意了,中毒反应可不止这一种!
毒蘑菇中毒分型大致可分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伤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光过敏性皮炎7种。
这些年,又在云南地区发现发现了一类其它类型的中毒反应,是由一种叫做毒沟褶菌的剧毒物种引起的,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引起了400多人不明原因的猝死。
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科学大院、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