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当时,部署在京城及周边地区的清朝军队,总人数超过了11万人。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义和团与清军并肩作战。而八国联军总兵力只有2万人。
同时,清军经过多年的更新换代,已经装备了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不亚于八国联军。比如,在天津的大沽炮台,就部署了引自德国的堡垒炮和鱼雷舰。
但是,战争爆发后,清军占尽主场优势和兵力优势,拿着先进的武器,却在战场上依然兵败如山倒,三个月不到就丢了都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又像丧家犬一般逃出京城。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11万装备精良的清军打不过区区2万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
这问题,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往深了挖,根子全在政治和制度上。说白了,清朝的躯体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但大脑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甚至还是部落时代。这场战争,是一场“降维打击”,不是武器维度的,而是组织维度和思想维度的。
打仗最怕啥?最怕上头领导瞎指挥。慈禧太后就是典型。
慈禧向十一国宣战,不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军事实力的冷静分析,而是因为列强支持光绪帝、逼她归政的传言触了她的逆鳞。她觉得洋人“欺人太甚”,想借义和团的“神功”来出这口恶气。把一场国运之战,当成了一次情绪宣泄。这就好比一个公司老板,因为跟竞争对手赌气,就压上全部家当去打一场根本没准备的商战,能不输吗?
慈禧太后
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头天还说是“义民”,要嘉奖;第二天看他们打不过,又骂是“乱民”,要剿灭。对军队也一样,一边下令“迎头痛击”,一边又偷偷给前线将领递话,让他们“量力而行”。这种混乱的信号,让下面的人彻底懵逼,到底打还是不打?该怎么打?
清军人多,装备也不差,但就像一堆零零散散的先进零件,没组装成一台能运转的战争机器。
清军虽然有11万大军,却分属不同的派系(淮军、甘军、武毅军等),互不统属,没有一个像样的总参谋部来制定全局计划。聂士成的武毅军在天津拼死抵抗时,别的部队可能在隔岸观火,甚至互相使绊子。这就好比打群架,你这边冲上去了,回头一看,队友全在后面嗑瓜子,这架还怎么打?
清军与八国联军作战
清军和义和团非但不能协同作战,还互相猜忌,甚至火拼。义和团觉得清军“假打”,清军嫌弃义和团“瞎搞”。比如,聂士成军队在前线和联军血战,义和团却趁乱去他家把他老母亲抓走了……这种魔幻剧情,只有在清朝末年的舞台上才看得见。
德国克虏伯大炮是厉害,但你得打得准啊!清军炮兵缺乏现代测绘和瞄准训练,很多大炮是固定死的,只能打一个方向。联军往往从侧翼迂回,清军的重炮就成了摆设。先进的鱼雷艇,甚至被自己人凿沉了,怕被敌军利用。这就好比给一个古代武士配了一把冲锋枪,他不知道上膛,只会抡起来当棍子使。
清军拿着先进的武器,脑子里却全是落后时代的战术与思想,这是最致命的一点。
清军的战术思维还停留在“守城”、“守炮台”的阶段。联军则充分发挥了近代化军队的机动性和协同性。他们善于迂回包抄,侦察渗透,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点。清军则往往是“哪里被攻就守哪里”,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
八国联军
清军本质上是效忠于各级将领的“私兵”,而不是效忠于国家的现代化军队。士兵打仗是为了吃粮饷,为了跟着老大,国家荣辱、民族存亡的概念很淡薄。一旦战事不利,将领各有算盘,保存实力是第一位的。而八国联军(尽管内部也有矛盾)是一支有着明确军事目标和近代化参谋体系的职业军队,执行效率天差地别。
义和团靠“刀枪不入”的迷信忽悠人,一旦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信仰瞬间崩塌,溃散得比谁都快。而清军从上到下,都清楚这是在为一個腐朽透顶的政权卖命,战斗意志非常薄弱。相比之下,联军士兵虽然是为侵略而来,但其职业军人的素养和对军事任务的执着,远超清军。
所以,11万打不过2万,一点都不奇怪。
清军拥有的,只是现代化的“器”;而八国联军拥有的,是现代化的“制”和“道”。
在武器装备方面,双方半斤八两。
但是在军事组织、指挥体系、后勤保障、参谋制度方面,清军完败。
在国家战略、军队意志、士兵信仰方面,清军更是远远不及。
这场战争,彻底撕下了清朝“洋务运动”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它证明,只买机器、造军舰、练新军,而不进行政治制度、军事思想和国家观念的彻底现代化,一切不过是纸老虎,一捅就破。再多的人人,再好的枪,也不过是给敌人准备的战利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