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刷题,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给抹杀了!”一席话,点醒无数人,也让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刷题似乎成了他们学习生活的主旋律。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各种习题册、模拟卷堆积如山,孩子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刷题上,只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
钱永刚教授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当孩子们把大量时间都用于机械地重复做题时,他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的本质,去探索知识背后的奥秘,也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在面对实际问题和创新挑战时,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正如钱学森先生晚年回忆时所说:“我的学术突破,源于对‘飞机为什么能飞’这类‘无用问题’的持续追问”。这种探索欲和好奇心,正是当今刷题文化中所稀缺的。钱学森先生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未经历过题海战术,却凭借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成为了中国航天之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永刚教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他初一参加数学竞赛选拔时,因很多知识点没学过只得了30多分,父亲钱学森却笑着说:“现在参加的所有考试,都是用老师教过的知识作为考题,但是将来社会给出的考题,不仅有你会的,还会出现很多你没学过的”。这充分体现了钱学森先生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他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而不是仅仅看重分数。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和老师却陷入了“唯分数论”的怪圈。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刷题,才能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能考上好大学,将来才有好的前途。于是,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作业占据,他们失去了自由阅读、玩耍和探索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逐渐消失,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过度刷题的危害。长期刷题会强化大脑固定神经回路,导致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降低,影响孩子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这种高度竞争和焦虑的学习环境,还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报告显示,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为24.6%,其中高中阶段达到30%以上,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钱永刚教授开出了“课外阅读”的药方。他建议家长和学校要少盯“分数”,多给孩子“留白”的时间,让孩子读一本与课本无关的科普书,动手做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或者围绕一个好奇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该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的束缚,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和老师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和技巧。
此外,家长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尝试。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真正成为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中国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努力。希望我们能够早日走出刷题的误区,让教育回归本质,培养出更多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