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那些年的人和事(下)】
长葛后河奇人传 ‖老家许昌
文‖袁全印
【欲欣赏“街坊那些年的人和事(上)”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垂涎欲滴,长葛小吃;不识一字,办了大事】
赵坡平常吊儿郎当,爱说爱笑爱唱,正因为爱唱,他才引进了先进的舞台照明工具汽灯,这汽灯代替了先前的鳖灯,只要装上纱线芯一打气,灯倍儿亮,这在当时确实解决了舞台照明。
只要唱戏,他总是无偿地为舞台提供汽灯,只见他装灯快捷,装芯灵巧,充气有节奏,从装到挂一副神奇的样子,让人感到莫测。有时赵坡也提条件,是让他上场唱几句,大家都熟了,就难为他,偏不让他唱,他就掏包烟撒一圈也就上场了。
一上场,他会把领班的、座鼔的、头把弦,还有部分演员,用他自己随口编的台词边说边唱,一个不绕地奚落一番,一场大笑结束。
由于家里穷,赵坡没上过一天学,虽然不识字,不会算账,但常常到外进货(自行车配件)竟没人会骗住他。他一度是以修车养家的,手艺不错,这是乡亲们公认的。
每次进货时,他总怕自己不会算账,别人骗他,所以只要货齐老板一算账,他就会转身离开,的确像一个利索的主,可出门儿不到三步,马上回店,嘴里嘟嘟噜噜,指头左掰右扯,满脸疑问,转身对店家一直说“不对不对。”店家只好就再算一遍。可出门后不远又抓耳挠腮的回来:“不对,真的不对呀,车子条根数错了吧?那个东西怎么都会这么多?”店家又翻开账本儿再算一遍说:“不错呀。”他这才装作满意的样子走了。
在外边兜一圈后,又回来了,这次他会说,遇到一个熟人聊到今天购货的事,朋友帮我算了一遍,好像一样东西算重了,他让我和你对下账。
掌柜如果脾气好,肯定会再算一遍,这一次算完无误时,他总是检讨似的说:对不起,我错了,是我错了。如果掌柜的脾气坏,算后他会说:“奶奶!这是我的朋友存心在耍我。”边说边气哼哼地离店。
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应该是没有知识的无奈吧。
后河戏曲的发展与赵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本人好唱好玩。他从河北引进了戏曲名家赵德录,一起在后河办戏校,成立剧团,红红火火了好些年,活跃了百姓文艺生活,也从后河走出了一个个台柱子,为后河及周边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坡,一个旧社会的文盲,能以独特的见识,卓越的才能,引进西医,投身戏剧,不为名利,不能不令人敬佩。
顺便提一下平民艺人杨文献吧。杨文献,开饭店出身,耳聋但记忆力强,慈祥和蔼,语言表达能力好,常常给乡亲们说《七侠五义》,《包公案》等等。因为口才好,抑扬顿挫,说的形象逼真,所以农闲时家里满堂,春节时候更是热闹非凡,唱大戏一般。
笔者五十年前在陉山窑洞曾单独与老人相处个把月,那时他已经是近七十岁的人,但口齿伶俐,发音准确,从耳闻到目染,他确实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很高的语言组织水平,至今乡亲们提起仍是赞不绝口。做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用自己的才智丰富了当时贫乏的文化生活,难道这不是奉献吗?
最后要说的是后河的张家。
张家在后河是与杨家可比的一个望族,看看从张家走出的这几个人,你就会知道这个望门当之无愧。
乐善好施 保乡安民的绅士张文德
张文德,字竹村,男,家住后河村寨内西北隅,官衔登佐郎,从九品文职官员,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于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一生乐善好施,孝友乡里。张公常说:“聚财则利济天下,不得志则保卫一方。”
同治年间,皖匪西窜,侵扰长葛。后河村民公议要把龙泉寨再修筑起来。张文德率张氏家族人众独立修筑寨西门。
《清登佐郎张公印文德 独立创修西门碑》记载:“张公捐钱八百廿四串,格外捐钱三百二十六串,修门使三百六十三串,供使二千文。”(此碑现存放于张家 张松山家)。
《重修龙泉寨记》也有记载:“独修西门则有从九品张文德,……额外捐资姓名:张文德三百二十六千文”,张文德一人占了33%;张文德与荣先、广先叔侄3人共捐了610千文,约占了52%(此碑现存于后河学校院内)。乡亲尊称其“张大善人”。
“谊周桑梓”旌其门的六品军功张守先
张守先,字钦堂,原名监尧,邑庠生,倒捐训导,登佐郎张文德之子。大清同治年间,后河村为抵御皖匪重修龙泉寨,张守先是“襄厥事者”之一,并鼎力协助其父完成了张家独立修筑西寨门的重任。“邑侯钟耀南保奖六品军功衔。光绪三年饥,又捐资赈济饥民,邑侯叶公以“谊周桑梓旌其门”(此记载见民国十九年刘盼遂撰《长葛县志》),现存于后河村龙泉北街第六村民组袁玉合家的“留芳百世碑”也有为赈济灾荒“张守先捐五十千文”的记载。
张家大门口卓立的“谊周桑梓”的旌旗,成为了后河村杨翰林家门口旌旗之外的第二面旌旗,为后河村带来了崇高荣耀。
散财积德的太学生张瑞山
张瑞山,字寿峰,太学生,获褒奖门前立旗杆的张守先之嫡孙。民国十九年刘盼遂撰《长葛县志》记载:“张瑞山……尝日:有无相济,理所当然。为子孙积财,何如为子孙积德!凡寺庙桥梁,修葺者不可胜数”。张公的一生是散财积德的一生。
乱世英雄张柏松
张柏松,字鸿楷、子谋,北京中国大学毕业,志向高远,从政为官,曾任国民党河南新野县县长。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匪患四起,为保家安民,张子谋出任长葛及周边四县(许昌、禹州、新郑、鄢陵)联合剿匪总司令,为一方百姓守住了正常耕作的环境。
助教行医的河南省议员张柏珍
张柏珍,字鸿范、衍九,河南高等学校毕业,民国六年(1917年)河南省议会第二届复选当选为省议员,第三届复选连任省议员),一生热心教育和医疗事业,曾任长葛县立第二小学校董。
他饱读医书,悬壶济世,为民众解除疾病之苦,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年事已高,仍在后河村诊所坐诊,深得村民及周边百姓爱戴。
街坊的那些人作古了,那些事过去了,今天的这些人存现着,这些事正在发生着;让今天的生存者记住过去的人,薪传他们的美德,从过去的事里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这也是笔者的本意。
本文材料由后河七组张伟召先生 张丙申先生提供
整理 袁全印(2023年十月收集整理于维则书屋)
(全文完)
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袁全印,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人,退休教师,河南省民协会员,长葛市民协顾问,省诗词学会会员,杨景尧文教基金会理事。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