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3年8月,江南还在夏季。
一个刚从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校毕业的17岁少年来到上海。此前,他与母亲看到上海《申报》上有北京大学在上海招收三年制预科生的广告,于是决定前来报考,因为这是男孩父亲生前的愿望。
“预科分一类、二类,各招80名,学制3年。考试科目中,第一类与第二类有些区别,总共开设的科目有历史、地理、国文、英文、数学、理化、博物、图书。而考第一类的,理化、博物、图书三门中免试两门。”广告上写道。
少年选了预科第一类。考试时间从8月11日开始,考试地点在上海虹口澄衷中学。他后来回忆:“考试分两天,都在上午。第一个上午考国文,不是作一篇论文,而是回答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文学、学术的源流和发展。第二天上半天考英文,考题是造句、填空和改错、中译英、英译中。最后还有简单的口试。”
一个月后,他在《申报》上看到北大录取新生的名单,得知自己上榜。当时他的大名叫沈德鸿,字雁冰。
澄衷中学,这所1900年由著名民族资本家叶澄衷先生创办的学校,与沈雁冰的缘分其实还可以再往前延伸。
作为沪上乃至全国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班级授课制学校,澄衷中学前身澄衷蒙学堂创办后,由于校长认为传统的教材不利于新式学堂的教学,于是着手编纂适合新式教育、传授近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新教材。彼时,科举未废,旧学仍盛,蒙学堂却坚持以西学教育为主。“其设备之周,校望之隆,为上海民办中小学冠。”该教材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日后成为作家的沈雁冰在回忆录中写道,母亲就是用澄衷蒙学堂的识字课本教他识字的。
今日的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澄衷初级中学已合并组建为北外滩一所新的完全中学: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沿着这里往北,有一所上海肺科医院(今政民路507号。其前身为1933年6月建立的澄衷医院,1950年更名为上海市立澄衷肺结核病防治院)。院内,留着以叶澄衷的姓氏命名的另一处地标:叶家花园。
俯瞰叶家花园 (资料图片)
2
澄衷中学、澄衷医院和叶家花园真正意义上的主人,都应追溯到叶澄衷(1840—1899)。
他是宁波子弟,幼时丧父,家境贫寒。14岁来沪务工,清同治元年(1862年),叶澄衷在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开设顺记洋杂货号。
同治九年(1870年),叶澄衷和无锡商人龚少蓉盘进德商可炽顺煤铁号,经营“洋煤”“洋铁”。不久,叶澄衷又投资开设顺泰木行,专营批发进口“洋松”。由于经营的“洋油”“洋煤”“洋铁”“洋松”价格比国货便宜,质量也较好,生意越做越大。他遂在北京东路、白渡桥北堍等处增设新顺记、南顺记、义昌顺记等,并在汉口、九江、芜湖、镇江、天津、烟台、宁波、温州等口岸建立顺记分号,经营范围遍及全国,不到10年便成为家产万贯的巨商。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民族工业日益兴起的形势下,叶澄衷创办燮昌火柴公司,投资20万两白银,雇工800余人,日产木梗硫黄火柴30余万盒,产品销至安徽、江西等地,成为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火柴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又在汉口创办燮昌火柴厂,为上海燮昌火柴公司的分厂,投资42万两白银,雇工1200多人,日产火柴43万盒,当年获利18万两白银,在汉口形成垄断局面。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叶澄衷投资兴办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大办钱庄,分布全国各地。此后,他一直热心慈善事业,每年耗资数万两白银救济灾民、修桥铺路、兴办水利等。清政府以“乐善好施”“勇于为善”匾额嘉奖。
叶澄衷晚年,因深感幼年贫困辍学的痛苦,立志兴办教育。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捐规银10万两,在虹口张家湾(今唐山路)购地30余亩,创办学堂。同年10月,叶澄衷病逝,其子秉承遗命续捐规银10万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校舍落成开学,这就是澄衷蒙学堂。在学校礼堂内挂有叶撰句的对联:“昔以幼孤,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思秉烛;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
同为宁波后裔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曾说:“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可能就是宁波商帮。叶澄衷是宁波商帮早期领袖,他从少年丧父、孤身来沪的打工仔,挣扎经营,终于富甲一方,堪称上海传奇。在他身后,宁波人几乎无论贫富,都往上海走,成为近代上海都市繁荣的中坚力量。”
藏在肺科医院里的叶家花园。沈轶伦 摄
3
一个关于叶澄衷发家的传说是这样的:
刚到上海时,一文不名的叶澄衷靠在黄浦江上给外侨撑舢板摆渡为生(一说是做杂货铺学徒,在江边贩卖吃食杂货),久而久之,他靠着聪慧学会了简单的英语会话。
一次,一个外国商人乘坐叶澄衷的小舢板后,不慎将一只装有财物的皮包落在船上。叶澄衷拾金不昧,在原地等待失主。外国商人寻来后,打开皮包一看,分文未少。他感佩叶澄衷的诚信,因此出资支持叶澄衷做五金生意(一说是为其申请到许可证,准许叶澄衷上外轮做买卖),这也是叶澄衷第一桶金的来源。
从“昔以幼孤,旅寓申江”到累积巨富,叶澄衷的发家传奇背后,也是上海于20世纪初进入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快车道的缩影。
叶澄衷之子叶贻铨,在1908年集股创办江湾赛马场。赛马场位于今日的武川路和武东路交界处,叶贻铨以每亩60元大洋的价格收购土地1000余亩,建成半径为500米的圆形马场,“中有三圈跑马道,外圈铺成草地,设有东西北三个看台,场内建有自鸣钟楼,方形尖顶。赛马每月举行一次,门票1元,全年税收近百万元”。1934年出版的《上海轶事》记载:“跑马厅为西人春、秋赛马之处,华人不能与赛,惟江湾有万国体育会赛马场,来者不论国界,亦于春秋二季行之,前数日必登报宣布,观者甚众。已行之久矣。”
在江湾赛马场边,叶贻铨耗费巨资,于1923年建成了叶家花园,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处处精致。此地起初供赛马赌客休息游乐之用,一度夜夜笙歌,热闹非凡。但在当时的上海,外侨处处占上风,由于被附近别墅的主人——“祥茂肥皂公司”的英商投诉人声喧嚣,叶家花园被当局命令停止对外开放。
1933年,叶贻铨遇到了自己在圣约翰大学求学时的恩师颜福庆,颜福庆时任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在谈及国人需要一所专门医治肺结核病人的医院时,叶贻铨慨然表示愿将叶家花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这所以其乐善好施的父亲叶澄衷命名的医院,于是年6月15日正式成立。然而,好景不长,在八一三事变后,该园被日寇占领,成为“敷岛园”,直至抗战胜利,医院才恢复使用。
今天,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光华楼的高层向下望去,可以清晰俯瞰叶家花园内的绿植葳蕤。复旦北门和叶家花园所在的上海市肺科医院都位于政民路——这条路在历史上的名字曾是叶盛路、政澄路、叶氏路、澄衷路……无不与叶澄衷先生有关。这条路的雏形,正是叶贻铨建叶家花园时开辟的煤屑路。
在1923年叶家花园建成到1933年成为澄衷医院的10年间,曾在澄衷中学参加考试的沈德鸿,也就是沈雁冰开始创作小说。他写了1930年的上海,写了民族工业资本家和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他用了一个日后为世人所熟知的笔名——茅盾。
原标题:《【海上记忆】从少年丧父的打工仔到上海首富》
来源:作者:沈轶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