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宜昌段的河道,最近一下子成了“鱼市”。你敢信?水位下降之后,河床露出一大片浅坑,成群的刁子鱼直接被困在里面,活蹦乱跳的,伸手就能捞。那天我去看了,现场人声鼎沸,感觉比早市还热闹,提桶、抄网、塑料袋全上阵,真是见证了什么叫“全民捡鱼”。
![]()
我刚到的时候,几个大爷已经满桶鱼了,鱼鳞反光,亮晶晶的像一堆碎银子。大爷一边往桶里加水,一边笑着说:“这要是天天这样,买菜钱都省了。”听得我哭笑不得,谁不想免费吃鱼啊?可这画面看着新鲜,心里又有点打鼓。
为啥鱼会被困?其实很简单,最近长江水位下降,河边留下不少洼地。刁子鱼本来是群居性强的小型鱼类,喜欢追着水流跑,一旦冲进这些洼坑,就出不来了。水位退得快,坑里的水不够深,氧气也有限,鱼群很容易缺氧。换句话说,等人一到,鱼基本就是“待收状态”。
![]()
说实话,看到有人一网下去几十条,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刁子鱼在长江里并不少见,但这几年渔业资源保护也一直是个大话题。之前十年禁捕的消息大家应该都听过吧,政策摆在那儿,野生鱼类其实已经慢慢恢复中。现在水位一退,大家一拥而上,不免让人担心:这捡回家的鱼到底能不能吃?算不算违规?
我当时也问了几个钓友,他们的说法挺有意思。有的人觉得这是天赐的机会,鱼自己跳到“锅里”,捡了算本事,不涉及打网捕鱼,顶多是“顺手”。也有人摇头,说这和下网没区别,性质一样,怕是被查到要挨批。其实从官方角度来说,相关部门没有明确公布过“捡鱼”的具体规定,目前只能说“有待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规模哄抢式的行为,对鱼类资源和生态平衡肯定不是好事。
![]()
你要问味道怎么样?我当场还真见有人现杀了一条,说肉质细嫩,比市场上的养殖鱼好吃。话说回来,野生鱼确实有那股子鲜味儿,可也别忘了河道里的水质复杂,坑里水温升高、氧气不足,鱼长期挣扎,会产生不少代谢废物,肉质口感可能受影响,更别说有没有潜在的污染问题。说白了,吃是能吃,但安全性上就见仁见智了。
这事儿还有个插曲。一个小伙子扛着满满一桶鱼准备走,结果桶提不动,边走边洒,后面好几条鱼蹦出来掉回河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有人打趣:“这叫鱼自己选命。”气氛瞬间热闹起来,完全是赶集的感觉。
![]()
不过,我也注意到一幕。有个小女孩蹲在坑边,手里捧着一条挣扎的小鱼,犹豫半天,最后轻轻把它放回水里。她爸妈笑着说:“养不活就让它自己游吧。”这一幕挺打动我,让人想到,我们人类能不能给自然留点余地?长江的鱼,本就承载着生态循环,如果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是一哄而上,后果可想而知。
再往大了说,这种“捡鱼潮”其实折射了一个现实:人们对野生资源的态度,还是带着点“白捡不捡白不捡”的心态。可长江生态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意捡拾,短期是爽了,长期可能就是资源再度紧张。尤其像刁子鱼这种数量多、繁殖快的鱼,还不算严重,可要是别的稀缺鱼种遭遇类似情况,真就扛不住了。
![]()
我个人的感觉是,这种场景看一看挺热闹,体验一下也能理解,但真要抱着“多捡点,回家吃个痛快”的想法,就不太妥了。保护和利用之间,总得有个平衡点吧。毕竟河里的鱼不是无穷无尽的。
走的时候,我还在想,如果以后水位变化再出现这种场景,官方是不是该早点发个提示?比如设定缓冲区、提醒市民不要大规模捕捡,不然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又会变成“全民狂欢”,最后受伤的还是河里的生灵。
![]()
有趣的是,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想起小时候。那时候下雨天,沟渠里常有小鱼小虾,我们拿着瓶子去捉,结果玩得一身泥,回家还免不了挨骂。现在想想,小时候的鱼虾就像一个缩影,映射了我们对自然的那份好奇和贪心。而如今站在长江边,看着这一桶桶刁子鱼,我心里冒出的念头却是:我们真的该学会收敛。
话说到这,我想问问大家:要是你在现场,看到满坑活蹦乱跳的鱼,你会选择捡走,还是拍拍照留个纪念就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