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做这款酸奶包装设计的时候,团队里没人说“随便整个包装就行”——毕竟是要揣在通勤包里、摆在早餐桌上、可能还会被带去野餐的东西,要是拿在手里没质感,拆开时不方便,哪怕酸奶本身再好喝,也总觉得差了点意思。所以从画第一版草图开始,我们就没把“包装”当成简单的外壳,反而像琢磨一件贴身的小物件似的,抠了快1000个细节,现在回想起来,好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当时都争论了半天。
最先定下来的不是图案,是拿在手里的手感。一开始用的是普通的塑料瓶,握在手里滑溜溜的,冬天手干的时候容易打滑,有次同事差点把样品摔在地上,我们才意识到“不打滑”居然是个重要需求。后来试了五种不同的纹路,有的太粗硌手,有的太细没效果,最后选了那种淡淡的竖条纹,像给瓶子裹了层细绒布似的,不管是刚洗完手还是攥着暖手宝,都能稳稳捏住。还有瓶身的弧度,一开始是直上直下的,握久了手指会酸,后来改成了中间略收的形状,刚好能贴合手掌的弧度,连小朋友都能轻松抓着喝,这点还是我家侄子帮忙试出来的——他之前拿别的酸奶总掉,试我们这个的时候,居然能举着喝完整瓶。
然后是最让人头大的“开口”问题。谁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撕酸奶盖的时候要么撕到一半卡住,要么用力太猛溅一身,或者盖沿沾了一圈酸奶,舔也不是擦也不是。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我们光开口设计就改了八版。最开始想做拉环式,后来发现老人可能拉不动;又试了易撕口,结果试产的时候发现,有的批次撕口太松会漏,太紧又撕不开。最后敲定的方案是“双重保险”:在撕口处加了条细细的引导线,手指一扣就能找到发力点,还把盖沿内侧做了微倾斜的弧度,酸奶不容易积在边缘,哪怕喝到最后,也能把盖儿上的酸奶刮得干干净净。有次加班到半夜,我拆开一瓶试喝,居然没像往常那样弄一手,当时就觉得,这点细节没白抠。
最后才轮到视觉上的东西,但也没少费心思。比如颜色,我们没选那种特别鲜艳的亮黄色,而是调了种像刚剥壳的芒果肉似的暖黄色,看着不刺眼,摆进冰箱里也能一眼找到——有次测试,朋友说她冰箱里东西多,就我们这款酸奶包装设计“看着特别软和,想先拿它”。还有标签上的字,一开始字体太小,我妈戴老花镜看不清,后来特意把“保质期”“配料表”这些关键信息放大,还加了淡淡的灰色底纹,既不突兀又清楚。最有意思的是瓶底,我们印了个小小的笑脸,只有喝完倒过来才能看到,有人说这是“给认真喝完的人一个小惊喜”,其实就是想让大家喝完的时候,能多一秒开心。
现在每次看到有人拿着这款酸奶,不管是在地铁上拧开喝,还是在公园里慢慢舀,总觉得那些争论到半夜的细节、改了又改的样品,都没白费。其实哪有什么“完美包装设计”,不过是把自己当成喝酸奶的人,想清楚“握着手不酸”“开口不费劲”“看着心里舒服”这些小事而已。就像我们常说的,1000个细节听着多,其实都是从“怎么让大家喝得开心点”这件事里拆出来的——毕竟酸奶是用来甜嘴巴的,食品包装设计也该让人觉得暖乎乎的才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