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神戎发全自动滴丸数粒包装生产线。
走进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科研楼宇沿园区有序排布,研究人员戴着防护装备,将实验样本精准放入检测仪器,并细致核对每一组数据。这里,是兰州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链最完整、创新最活跃的动力源。
截至目前,兰州高新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10家,形成从研发、中试、生产到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在疫苗研发、医美产品、原料药生产等领域展现出鲜明的产业特色与强劲竞争力。
链上发力:全产业链布局 培育产业集群新优势
在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中,疫苗研发的“领跑底气”尤为凸显。走进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控制室,生产指标、设备运行状态在大屏上一目了然;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全力攻坚新的技术关口。
目前,中农威特、中牧股份的动物疫苗研发水平国内领先,口蹄疫疫苗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份额;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人用轮状病毒疫苗、A+C群脑膜炎疫苗等为全国独家品种;陇神戎发的元胡止痛丸、宣肺止嗽合剂两大单品年销售额超7亿元;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产品、西脉医疗的医用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械市场占有率均超70%,A型肉毒毒素更是占据全国75%以上市场份额……这些亮眼数据,展现出兰州高新区在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硬核实力。
与此同时,体外诊断产业正加速崛起。在百源基因微生物培养基和质谱试剂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现场,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工作。该项目成功实施后,将突破质谱核心原材料试剂及样本前处理制备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全流程国产自主可控,有力提升我省在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保障能力。
兰州百源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行政主管蒲晓婷介绍,项目预计将于今年九月底正式投产。全面达产后,可形成年产1000万人份微生物培养基和1000万人份质谱试剂的规模产能,为我国临床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料与产品支持。
据了解,百源基因凭借雄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机制,已取得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30余项,并参与起草了9项国家标准,持有53个医疗器械生产批准文号及相关生产技术,是我国微生物检测领域持有医疗器械注册证最多的企业之一。其产品线广泛覆盖肿瘤早期诊断、传染病检测等关键领域。
此外,兰州高新区同步推进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多肽药物、中药现代制药以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孵化链条,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持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创新驱动:建平台聚人才 激活科技转化新动能
“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平台与人才。”兰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高新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定盘星”,通过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扎实做好“引育服用”,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通道,让创新活力持续涌流。
走进位于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的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记者便感受到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作为一家专注于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生物医药功能分子开发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这里研发的骨化醇系列产品已成为公司代表性产品,为我省原料药、仿制药行业起到补短板的作用,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皓天科技搭建的甘肃省仿制药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邓月婷向记者介绍:“自2009年成立以来,公司依托这些平台,在抗肿瘤、骨质疏松、糖尿病、免疫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等领域成果丰硕。目前,已完成18项化学原料药及辅料的登记备案,1项在韩国注册,有6个产品已获批上市。另外还有10多项原料药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
这样的高能级研发平台在兰州高新区并非个例。西北海创中心于今年获批建设,已开展微生物化工废水处理等4个科研项目。兰州大学西部药谷依托兰大化学院、药学院深化研发合作,同步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高新区还与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谋划新建一批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兰州高新区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112个,占全省37%、全市61%,正加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果实”。
创新动能的迸发,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兰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引育服用’四措并举,已集聚各类人才11.2万人,占从业人数的79%,万人拥有本科学历以上人数达3320人,万人研究与开发人数达155人。此外,通过‘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高新区已录用高校毕业生1600多人,为企业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服务护航:优环境强保障 跑出项目落地新速度
在兰津灵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高值耗材、智能配药机器人等生产线的调试工作。兰州兰津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在采访中表示:“在高新区的支持下,项目快速获批30亩工业用地,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同步到位,真正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据悉,该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高值耗材类、吸氧类高分子制品、配药系列产品等6000余万套,实现年产值3亿元,为本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由兰州名德药业有限公司投建的中国羊胎素产业基地项目同样受益于高效服务。该项目于2024年6月开工,2025年5月建成,总投资约1.1亿元。高新区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机制,将项目审批时间压缩50%以上。名德药业负责人陈伟说:“在高新区的协调推动下,中国工商银行城关支行第一时间上门调研,仅用三天便完成980万元授信审批。这笔资金及时到位,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突破关键节点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
这样的“高新速度”,源于兰州高新区对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近年来,兰州高新区加速构建全周期、便利化、高质量的金牌“店小二”服务体系。在资源配套方面,高新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以“亩产论英雄”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近三年来累计成功出让工业“标准地”8宗,占同期全市工业“标准地”的60%以上。同时,高新区持续擦亮“高新事·高兴办”服务品牌,实行容缺受理、审批承诺制等创新机制。通过优化流程,政府投资类项目立项用地和工程许可阶段的办理时间均缩短了三分之一,为生物医药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此外,高新区通过定期举办多元化融资活动,有效破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发展瓶颈,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记者手记
培植沃土 焕发生物医药产业勃勃生机
站在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高处远眺,一幢幢现代化的科研楼宇拔地而起,生物医药产业在这里焕发勃勃生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兰州高新区始终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首位发展方向,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核心目标,通过强链条、建平台、优服务、聚人才,推动产业从集聚发展向集群跃升跨越,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如今,210家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集群,112个创新平台打通成果转化通道,优良营商环境为企业成长保驾护航。从研发到中试,从生产到流通,从人才到资金,从政策到服务,兰州高新区正在打造一个闭环的产业生态,让创新在这里生根发芽,让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
面向未来,随着国药中生医美产业化、启峰核科医用同位素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投产,和更多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兰州高新区将加速向“国家高新区50强”迈进,在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新力量”。(兰州日报社记者 陶奕冰 文/图)
来源:兰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