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扎根教育34年,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成长为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生部主任、执行校长……虽然角色在不断变化,但教育的初心一直没变。她秉持尊重天性、融教于趣、化教于心的教育信念,不安于现状,不囿于一隅,不执于一端,始终将眼光投射到更远的地方,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她,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红山校区执行校长万霞。
教师名片
万 霞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红山校区执行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教育系统服务育人先锋;从教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著有《家长,请别慌》《万霞老师的班》等书。
教育感悟
如果找了100种办法,孩子都没有改变,那我们就去寻找第101种。从教以来,我一直努力变成“留在童年”的教师。不是自己长不大,而是用儿童视角去倾听、尊重、接纳孩子,为他们的成长构建良性的教育生态。
心中有热爱 天地皆是课堂
1991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万霞成了一所乡村小学学前班的音体美学科教师。一架脚踏风琴是教室里唯一像样的教具,第一节音乐课,孩子们用清澈的眼睛看着老师,跟着那架破了音的风琴动情地唱着跑调的歌。下课后,她哭了。当时的场景,万霞还历历在目。
“这不是孩子该有的音乐课,我更不能安于这样的课堂,我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音乐,什么是艺术,我要带着他们去创造属于我们的课堂。”万霞心想。于是,她带上小提琴,领着孩子们跑到河边去上课,让他们感受流水、鸟叫、蛙鸣是动听的音乐,鲜花、绿树、农田是最美的图画,父母在田地里的耕作是最好的体育锻炼。
在教学中,万霞收集废旧挂历,和孩子们一起将旧挂历变身为演出服,带着他们“盛装”出演音乐剧。她不仅带着学生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更是努力让他们懂得事物不只是眼前的样子,自己还可以用智慧去改变它。万霞的能力得到了校领导和区教研员的认可,学校开始频频让她做研究课。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她就被评为县级“学雷锋爱事业爱学生先进个人”。
后来,万霞被调到了县城一所小学任教。对于幼师专业的她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压力,万霞心一横:“学!”整整一个暑假,她把学校图书馆里与教学有关的书都读了个遍,开学后又拜师跟着师父一节一节地听课,然后再完善自己的课堂。
经过一番努力,万霞很快能够根据学情灵活设计教学了,仿佛一下子找到了课堂的灵魂。她相信,“迷人”的教学过程与“健壮”的学习内容结合,加上育人过程中生成的尊重、思辨、坚韧,再与德育巧妙地融合,能够让好的教育自然发生。
此后的11年里,万霞不仅参与了学校承担的国家课改任务,还完成了大专和本科阶段的学习,从一名教学新手成长为县教学基本功大赛全能一等奖获得者,课例和论文均获得北京市一等奖。
2004年,万霞调入中关村三小任教。城区学校不同的课堂氛围和节奏又为她带来了新挑战,每个问题都被“嘴快”的学生抢答,这使得她一度对“失控”的课堂感到懊恼。为了驾驭好课堂,万霞认真记录学生的上课样态,还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出了“五层倾听、四层表达、三层提问”的教学方法,尊重接纳每个学生的差异,让每个人在课堂上都获得关注,都能有收获。
“从起点到目标有很多条路,有的直线到达,有的需要绕个弯。暂时没有到达并不是你不好,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多试几条路,总会找到最适合你的。”万霞常这样鼓励学生,也一直用来勉励自己。在她看来,只要心中有热爱,天地都是课堂。
不畏惧挑战 智慧化解难题
近年来,万霞致力于研究班级关系建设、班级文化构建、班级活动设计等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内容,以此来改善班级的育人环境。她鼓励学生复活、改良老游戏,创编新游戏,建立班级自主社团。孩子们“会玩”了,课间也就变得有序而充满活力。
为了让家长看到孩子在群体中的样子,万霞招募家长代表开展了“家长讲堂”“爱上阅读”“设计家长成绩单”等活动,鼓励家庭实施亲子阅读、亲子劳动等活动,帮助改善家庭育人环境。她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虚拟人物“毛毛”为主人公,把班级发生的事编成教育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接受教育,在规则中展现快乐、自由、开放的生长状态。
从2012年起,万霞开始把校园生活和对教育的思考记录在网络上的班级博客中。她的博客“万霞老师的班”记录了很多感人的教育故事,积淀中形成了专著《万霞老师的班》。自从有了班级博客,班级就变成了师生、生生、家校、社会等不同主体的多元互动,大家在沟通、共事中不断达成教育共识。
2014年7月,万霞“临危受命”,担任学生部主任职务,全面负责德育和少先队工作。进入新部门,她就像一名救火队长,重新组建起一支新的团队,第一个学期就解决了40多起学生纠纷和家校矛盾。为了给师生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万霞把自己的电话当作“问题热线”公布给大家,谁要是遇到难题第一时间就可以打电话求助。
在学生部工作期间,万霞还研发了“沟通十步法”“问题天平”等十多种行之有效的问题处理方法。每次解决完问题,她都以案例形式记录下来,与老师们分析、反思、改进,积累形成了第二本专著《家长,请别慌》。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家校矛盾发生率逐年下降,2017年实现了“零投诉”。为了把家校共育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同行,万霞还多次受邀到贵州、福建、山东、内蒙古等地联盟校进行分享。
在万霞的推动下,中关村三小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教育者的“大德育观”,努力提升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关键人群的德育能力,积极构架了包含人生大课、群组大课、毕业课程等在内的德育课程框架。学校还以“设计让学生爱上学校的N种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学习场域,鼓励他们试错,积累经验、实现成长。
不仅如此,万霞只要有时间就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课堂和老师开展即时教研,与家长共建育儿策略,积累了鲜活的德育素材。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海淀区德育带头人,多次作为专家为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培计划”学员授课,并参与学校成果梳理,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从“我”到“我们” 甘做一生园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加强义务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体现了国家对班主任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一直是万霞努力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为了让班主任、副班主任和群组导师清晰自己的职责,她带领团队研发了从交接班开始到期末,每一项重要节点的工作清单、岗位职责和制度汇编。让每名新教师从教第一天就能做到心中有底。
除此之外,万霞还努力为不同年龄段的老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她带队梳理教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结合他们实际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研发了“M﹢N﹢X”系列教师研修课程,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重要推动力。
在万霞的主持下,学校梳理校外专家资源和校内教师资源,组建了班主任工作“讲师团”,通过全体会、校区会、班主任工作坊、年度论坛等不同形式分享育人故事和带班育人经验,让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更加专业。
这些年,万霞既把修身、学习、实践和反思作为个人的“成长宝典”,也作为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她的细致指导下,很多教师都从中受益,有的获得了“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有的获评“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有的还拿到了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特等奖。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大家赋能,我要突破个人发展舒适圈,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使命,将成功经验传播给更多的老师,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跨越。”万霞说。在她看来,教育既要做好当下又要放眼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教师要做好孩子思想的引领者、行为的示范者、忠实的倾听者、行为习惯的教练员。
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万霞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一直走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路上,努力寻找着改变孩子的“第101种方法”。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赵艳国
编辑:苏珊
校对:郜子雁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