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大河镇万亩茶园绿意盎然,茶香四溢。得益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独特优势,这里春、夏、秋三季皆宜茶叶生长。当地茶农通过“一年多采”模式,打破传统“一季采收”的局限,让茶园真正成为家门口的“绿色银行”,实现全年增收、持续致富。
茶叶加工忙。
相较于价格高昂的春茶,过去,夏秋茶是被农户视为“修剪物”的废叶。而如今,随着机械的推广和夏秋茶产业线的投用,大河夏秋茶完成了从“废叶”到“金叶”的华丽转身。
走进大河镇红光村的茶园,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着夏秋茶嫩叶。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红光村的茶叶采收期可从2月底一直延续到10月初,全年可采摘8至10轮,年亩产值突破万元。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因其“低成本维护、低劳动强度”等特点,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
群众采茶忙。
“今年我家种有三十亩茶叶,平均每亩增收一万多元,今年已经收入三十多万元。”茶农张仁胜说。
大河镇是三都县茶叶主产区之一,与春茶相比,夏秋茶的茶叶较为粗糙,价格也低,过去很多茶企一年只采一季春茶,采茶季结束后,茶园就进入了“闲置期”。为了提高茶园的利用率,帮助茶农增收,在政府的指导下,近年来,大河镇多家茶园开始大力发展夏秋茶产业。
“我们每天直接到农户家门口收购茶青,加工厂日处理能力在一万多斤,年运行约8个月,年销售额可达2000多万元。”茶叶加工厂负责人刘玉海说。
群众采茶忙。
“只要科学管护,夏秋茶产量可占全年总产量的60%左右。我们已建立起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模式。”三都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屠慧成说。
近年来,三都县将茶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推动茶叶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茶园、现代化加工厂和多个茶叶交易市场,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品牌打造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如今,大河镇已成为三都县大白茶的核心产区,茶叶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从“一季采收”到“三季丰产”,从“亩产过千”到“亩产过万”,一片片夏秋茶正变成茶农手中的“金叶子”。(图/文 安金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