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图中这样的“同意”
是不是都“闭眼点”
你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
授权给了多少机构吗?
还有那些有意无意间开通的“免密支付”和“订阅”
是否在不经意间就帮你花钱了呢?
9月16日
“支付宝账号解除授权”的话题
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引起热议
一位网友建议大家打开支付宝,查看“个人信息授权管理”,称有望不到头的“惊喜”,同时,呼吁顺便查下“免密支付/自动扣款”。
“最早的2015年,一共171条。”
“列表长到不见底……难怪一天到晚被骚扰电话袭击。”
“11点半看到热搜,删了快一小时才删完。”
很多网友照做后,感慨万千
记者通过自己的支付宝账户操作后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授权了200多项信息使用,其中最早的是2018年授权,授权的内容包括姓名、手机号、证件号码等敏感信息,也有部分是获取昵称和头像。长长的列表中很多软件、平台甚至让人感到陌生。“这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而在“免密支付/自动扣款”项目列表中,签约的服务也有不少。包括付款码免密支付、乘车码支付、自动还款、打车软件、外卖软件、视频会员等,其中某视频会员的自动续费功能已经回忆不起来究竟是何时开通的了。
在街头随机采访中,很多市民也有类似的经历。
市民:“扣什么费用至少要有这样的提醒,才有具体的知情权。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读隐私条款的,有些人不读平台又没提示,就不知道被扣了什么费。”
支付宝客服回应:
建议定期清理
支付宝客服解释称,这些授权多为应用的小程序在快速登录选项中选择了用支付宝账号,按照应用的不同要求授权了不同的信息,例如所在地,账号名称,性别等。建议用户可以定期清理自己不常使用或者不常见的应用授权。
客服同时表示,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支付宝会接入一些第三方合作伙伴,但支付宝高度重视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严格遵循“用户明确授权”、“最小化”原则。
如果涉及到信息调用,会按照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的要求以确认协议、具体场景下的文案确认、弹窗提示等征得用户同意。当且仅当用户授权后,才会在特定情形下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信息。
市民可定期检查和管理“账号授权”和“免密支付/自动扣款”查看,「打开支付宝」—「搜索框」—「输入:支付宝安全中心」—「账号授权」,及时解除不必要的“授权”关闭不需要的“扣费”。
市民:“我觉得开通和关闭都要很方便,现在是开通很方便,但是(现在)关闭是很难的。有很多隐藏的东西,年轻的还好一点,年纪大一点的就没法去弄。”
市民:“应该要有明显的提示,这个接下来会自动扣费(之类的提醒)。其他的一些常规条款可以直接跳过,明显的特殊条款一定要明示。”
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谨慎开通自动扣款功能,除生活场景中高频率出现的小额公共服务外,对各种会员、出行、游戏等的自动扣款(免密支付),消费者在开通时要多权衡利弊,特别要留意首月(次)优惠后自动续费的约定。同时,定期清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免密授权、自动续费功能。
此外
针对“自动扣费”的情况
消保委也发布过消费提示
提醒广大消费者
要谨慎开通自动扣款功能
除生活场景中高频率出现的小额公共服务外,对各种会员、出行、游戏等的自动扣款(免密支付),消费者在开通时要多权衡利弊。
特别要留意首月(次)优惠后自动续费的约定。
同时,定期清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免密授权、自动续费功能。
此外,要养成定期核查账单的良好习惯,把银行、微信、支付宝、电信、水电气等账单逐一查对,看看是否有异常扣费,如果有异常扣费,要分析原因,及时进行处置,以免侵权行为长时间发生,自己还不知情。
你开通“自动扣款”功能了吗?
赶紧自查一下!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部分来源:申工社、长江日报
编辑:李莹娜
编审:李菁
终审:赵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