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坚守
凌晨四点,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老城区的小巷深处已经亮起了一盏温暖的灯。62岁的王守义师傅推开斑驳的木门,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这是他继承父亲豆浆铺的第42个年头,也是王家做石磨豆浆的第三代。
石磨的韵律
店铺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台有着百年历史的石磨。王师傅将浸泡了一夜的黄豆缓缓倒入磨眼,随着石磨有节奏的转动,乳白色的浆液顺着磨盘流淌下来。"这台石磨是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王师傅一边推磨一边说,"用石磨慢磨出来的豆浆,才能保留豆子最本真的香味。"
![]()
独到的工艺秘诀
王家的豆浆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每一个环节都坚持古法制作。黄豆要选用东北优质大豆,浸泡时间严格控制在8小时;磨豆时水流要缓,转速要匀;煮浆时要用柴火慢熬,还要不停地扬浆,让豆浆"呼吸"。"现在都用机器打磨,三分钟就能出浆,但那味道就差远了。"王师傅说。
百年的老味道
清晨六点,第一批客人陆续到来。75岁的张大爷是这里六十年的老主顾,"我小时候就跟着父亲来喝豆浆,这个味道一直没变。"他说着,熟练地往豆浆里加了一勺白糖,"现在的豆浆都稀汤寡水的,只有王家还保持着浓浓的豆香。"
传承的困境
王师傅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不愿意回来接手豆浆铺。"年轻人觉得这行当太辛苦,挣钱又慢。"王师傅叹了口气,"可是这手艺传了三代,要是断在我手里..."他没有说下去,只是更用力地推起了石磨。
新希望的萌芽
转机出现在去年。一位美食博主偶然发现了这家豆浆铺,将石磨豆浆的制作过程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意外走红。如今,每天早上都有年轻人特地赶来,就为尝一口这传统的味道。"没想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王师傅笑着说,"也许这门手艺还能传下去。"
技艺的细节
王师傅展示了制作豆浆的独门诀窍:磨豆时要逆时针推磨,这样才能让豆子充分研磨;煮浆时火候要拿捏精准,要在95摄氏度时立即离火,这样才能保留豆浆的香气而不糊锅;点卤时要用盐卤而不是石膏,这样做出来的豆腐花更加绵密细腻。
一碗豆浆的温度
对很多老顾客来说,来王家喝豆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这里,喝的不仅是一碗豆浆,更是一种情怀,一段记忆。"每次喝到这碗豆浆,就想起小时候的早晨,妈妈牵着我的手来买豆浆的情景。"一位中年顾客动情地说。
未来的展望
如今,王师傅开始带着徒弟学习这门手艺。"我不求赚大钱,只希望这百年的老味道能继续传下去。"他说着,将刚煮好的豆浆倒入青花瓷碗,热气腾腾中,豆香四溢,"只要还有人爱喝,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本文系作者历时一个月跟踪采访而成,记录了这门即将失传的传统手艺及其背后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