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8年春天,江苏太仓气温还没回暖。
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人站在朱家祠堂前,穿着深色西装,动作却有些僵硬。
身边站着几位族人,有人悄声提醒他:“可以鞠躬了。”他点点头,低下身去,停留了几秒。
这一幕并不轰动。
没有媒体直播,也没有欢迎横幅。
可对他来说,这比任何一次领奖都庄重。
他叫朱棣文。
那时已经是诺贝尔奖得主,又刚刚受邀担任美国能源部长。
但这天,他只是一个回家的人——第一次、也是迟到了五十年的“回家”。
说来有点讽刺,他在美国出生,从没上过中文学校,甚至“你好”都说得不标准。
可他能一眼认出族谱上“朱祝年”那三个字。
他指着那一栏,轻声说:“这是我爷爷。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他出生那年说起。
1948年2月,朱棣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他的父亲朱汝瑾,是清华大学化工系出身,刚在麻省理工完成研究生课程;母亲黄秀贞,则是武汉大学毕业生。
那时候国内战火不断,很多知识分子选择留在美国。
对朱家来说,这是现实选择,不是情感断裂。
可现实选择也有代价。
朱棣文从小在美南长大,接受的是美国标准教育。
家里讲英语,春节才摆供桌、鞠躬拜祖。
他没学过中文,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可墙上一直挂着族谱,家中规矩很清楚:“可以信别的东西,但姓氏不能丢。
他说,这种“”的意识,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从小耳濡目染。
1970年代的美国,亚裔身份并不吃香。
那时候的华人,不都在努力“融入主流”。
朱棣文选的是物理学,进了伯克利,后来成了斯坦福最年轻的华人教授之一。
他几乎没公开谈过自己的背景。
不是羞于承认,而是怕被贴标签。
他说过一句话:“我想人们先看到的是我的研究,不是我的血统。
1997年,他因为激光冷却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领奖台上,他没讲科学如何伟大,也没讲自己如何努力。
他只说:“我父亲让我做个好科学家,更让我记住,我是中国人。
很多人没听懂。
美国媒体更是搞不明白: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为什么要强调这个?
他自己其实也想了很多年。
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缺席感”。
他站在世界一流学术圈里,却始终觉得自己少点什么。
那种“少”,不是物质,也不是机会,是语言、文化、情感上的空白。
他说:“我最遗憾的,就是没学好中文。
所以,1998年,他决定回太仓。
那是他第一次回祖籍地。
祖宅早拆了,老屋不在了,族谱还在。
地方政府安排了接待,族人准备了家谱和族旗。
他全程听翻译讲话,但一看到“江南朱氏第27代孙”的字样,就站定,鞠了一躬。
他没演讲,也没有搞什么仪式。
只是参观、认亲、题字。
他说得最多的一句是:“谢谢祖国,我回来了。
两年后,他又一次回太仓。
这次是为了给刚建好的“朱棣文小学”题字。
他用黑色签字笔写了五个字:“小学是人生第一步。”据说他为这五个字练了半个小时。
有人劝他说:“随便写吧,反正是你写的。”他摆摆手:“我不能马虎,这是写给孩子们的。”
其实他也知道,这些事没人硬性要求他做。
他做,是因为他觉得应该补上那段被缺席的文化。
在太仓文化馆,他看中了一幅水乡油画,画名叫《江南水巷》。
石桥、乌篷船、柳树。
他站在那儿看了十几分钟,说:“这像我小时候脑中的中国。”他买下了那幅画,带回美国,挂在自己办公室门口。
那间办公室在斯坦福。
他是物理系主任,门口来来往往全是学生和同行。
可那幅画一直挂着。
他说:“科研也需要想象力,我就用这幅画提醒自己。
2009年,他被奥巴马任命为能源部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华裔内阁成员。
那会儿很多人以为他要开始从政。
可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总统要干活,我愿意承担。”他不是政客,不懂拉票,也不玩权术。
就是一个科学家被拎出来干实事。
就职听证会上,有议员问他:“你怎么看自己的身份?”他笑了笑,说:“我的DNA检测,不需要做。”
这句回答后来被广泛引用。
可他不是在搞笑。
他是真这么觉得。
在央视的专访里,他讲了一个细节。
他说,小时候父亲在家里教他《易经》,让他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
长大后,他做科研、做管理,还是用那一套。
他说:“我做科研靠的是中华智慧,我做人靠的是中国家教。
他办公室里,还挂着一幅《兰亭序》的拓本。
有人以为是装饰,他说:“是提醒我,思考也要像书法一样,有节奏、有结构。
他不是“华人代表”,也从不自封“中美桥梁”。
他说:“我不代表谁,但我不能忘了我是朱家人。
这事儿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新闻。
可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成了后来很多人回望身份、寻找文化的起点。
太仓后来设了“朱棣文小学”,成了当地的寻根点。
有人说他没带回什么项目,也没投资什么新产业。
可谁都记住了:那年春天,有个美国部长回到老家,认真地写下了五个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质疑他是不是中国人。
- 参考资料:
- 朱棣文口述,《我的科学人生》,译林出版社,2015年
- 周天,《华人在美国:身份与文化认同》,三联书店,2012年
- 中央政府门户网,“我们的根在中国——专访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2009年7月16日
- 人民日报,“朱棣文:我的基因百分之百属于中国”,2017年5月22日
- 央视网,《华人世界》栏目专题:“朱棣文:从学术明星到政坛新人”,2008年12月17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