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姨走进病房时,母亲正靠在床上喘气。窗外阳光很好,病房里却没有一点暖意。护士刚帮她翻过身,床单下的骨架像要透出皮肤。
赵阿姨从没想过,这个曾经拍着她背催她吃饭的女人,会在生命最后的阶段,被疼痛折磨得连闭眼都困难。她不是没听说过癌症晚期的痛,只是一直以为,那些剧痛,是注定要来的。
癌症终末期的痛,不是命中注定。
赵阿姨开始是拒绝吗啡的。她听说会上瘾,怕妈妈“走得不清醒”。可医生说话很直白:“你要她清醒着痛,还是安稳地走?”她愣住。那一刻,她突然发现,原来临终关怀不是放弃治疗,而是另一种活法——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不再受苦。
很多人误会了临终关怀的意义。不是任由病情发展,而是在生命不可逆转地倒计时的时候,让人有尊严、有温度地走完最后的路。赵阿姨后来才知道,癌症晚期的疼痛是可以控制的,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熬着。
她母亲用了镇痛泵,剂量调得刚好,不迷糊,也不痛。那几天,她还能张嘴说话,能笑着看孙子画画,能握着赵阿姨的手说:“我不怕了。”这些安宁的日子,比什么都贵重。
赵阿姨说起那段时间,总是眼圈红红的。她后悔没更早了解临终关怀。她的朋友听她讲后,才知道晚期癌症并不一定要靠意志力撑过去。疼痛不是病人该承受的代价,而是可以用专业手段缓解的。
剧痛不是死亡的标准程序。人一旦进了晚期癌症的轨道,很多时候,医院已经没有可逆的治疗方案。可很多家属还在拼命抢救,插管、急救、强制喂食,病人早已睁不开眼,身体却还要被各种管子扎满。这种折磨,有时候只是家属的不甘心,却让病人多受了无意义的苦。
曾经有个老邻居,胃癌晚期,儿子坚持用最贵的药,最全的营养液,最复杂的治疗方式。直到老人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只剩下一双眼睛无声地流泪。医生说,如果早一点进入临终关怀,她可以不用这样“被活着”。活着不是活受罪。
临终关怀,不是放弃治疗,而是转变目标——从延长生命变为提高生命质量。这个转变,很多人都很难接受。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坚持到底”,可对癌症终末期的人来说,坚持不一定是爱,有时候是折磨。
赵阿姨后来成了健康顾问,专门做老年群体的陪护培训。她说,自己是被母亲“教出来”的。很多老年人怕死,其实更怕痛。她会一遍遍告诉家属,疼痛控制是临终关怀的第一课,不是靠忍,而是靠药物、靠护理、靠环境。
吗啡不是毒药,它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癌痛标准药。只要医生准确评估,剂量合理,副作用是可控的。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药物,而是迟疑不决。很多人怕“成瘾”,却忘了,病人已经没有“未来”可成瘾了。
她还讲起一个老爷子,肺癌晚期,怕麻烦儿女,连呻吟都压着。到了最后几天,实在忍不住才说:“能不能不让我这么痛?”家属才后悔没早点开口。医生用了镇痛泵,老爷子终于睡了个整觉。那一夜,家属围在床边,才第一次觉得“可以好好道别了”。
告别这件事,也需要体面。赵阿姨每次讲课,都会提到痛苦指数。癌症终末期的疼痛,分为钝痛、绞痛、神经痛,不同类型有不同药物。不是一味打止痛针,而是要个体化管理。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组合,甚至包括心理干预。
在临终关怀病房里,不只有药和护士,还有画画、音乐、聊天。赵阿姨说,“那不是治病的地方,而是人生最后的客厅。”一个老奶奶在病房里学会了折纸,她说那是她人生第一次做手工。那些折纸,后来成了她葬礼的装饰。生命最后的几天,也可以有颜色。
有人说,那是“浪费资源”。赵阿姨却觉得,这是社会成熟的表现。不是活多久,而是怎么活。有些老人临终前,最大的愿望不是延命,而是能再看到一次院子里的栀子花开。临终关怀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人性的胜利。
在国内,临终关怀还不普及。很多人听到这四个字就联想到“放弃治疗”。赵阿姨反复解释:不是放弃,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爱。很多家属不懂这个选择,是因为没人告诉他们有这个选择。他们以为只有“抢救”才是尽责,却忘了,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深的孝顺。
痛苦不是必须的过程。
有个老爷子在弥留之际,跟护工说:“谢谢你们,让我没那么怕。”那句“没那么怕”,是赵阿姨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她说,临终关怀的核心不是“让人不死”,而是“让人不怕”。
她也曾陪着一位老同事走完人生最后的路。那位老人怕疼怕得发抖,结果用了口服镇痛药后,居然还能坐在轮椅上晒太阳。她说:“我以为我这辈子最后几天只能在床上哼,没想到还能有太阳。”那天的阳光,也被她记在心里。
赵阿姨知道,很多家庭都面临选择:继续治疗,还是转入临终关怀?她从不劝人放弃治疗,只是想告诉他们:你还有别的选择,不是只能硬挺到底。
她见过太多病人,挣扎在痛苦边缘,只因为家人一句“不能放弃”。可他们不知道,这句话背后,是病人每天的煎熬。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很多人都会说:“我宁愿她走得安稳。”
如今,她每次讲课最后都会念一句话:“人这一生,不一定都赢,但死的时候,也该体面。”她说,这是她母亲教她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终关怀服务指南》 2.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管理标准手册》 3. 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疗护培训材料 4. 上海市临终关怀中心内部工作手册 5. 中国疼痛医学会《癌痛规范化治疗临床指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