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猫粮、假装养娃?这届年轻人省钱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身边爱聊“省钱”的朋友越来越多了?而且,他们分享的省钱方式,简直能让你目瞪口呆!
什么吃猫粮、养虚拟娃、甚至“骗自己还在欧洲”……这些听起来有点“邪门”的操作,正在成为一些年轻人对抗高消费、高压力的“魔法”武器。别以为这是他们日子过不下去了,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生存艺术。
留学生如何应对经济压力
想象一下,如果你只有30万,却要在瑞士这种高消费国家读三四年书,你会怎么搞定?
举几个例子你感受一下:一顿普通的午餐可能就要20-30瑞郎(约160-240人民币);一杯咖啡可能要5-7瑞郎(约40-56人民币);房租更贵,在城市里租个单间公寓,每月轻松过1000-1500瑞郎(约8000-12000人民币);公共交通单程票也要好几瑞郎。
估计很多人直接就懵了,甚至想打退堂鼓吧。但有个上海辞职去瑞士读博的医学生阿K,硬是把这桩难事,变成了场高智商的生存挑战。
他在网上给自己起了个名叫“抠门艺术师”,每天分享省钱的“绝招”,最让人跌眼镜的,就是“吃猫粮”。
你没听错,猫粮!我第一次听也觉得离谱。但阿K算了笔账,30多块钱就能买3公斤猫粮,蛋白质含量还特别高,性价比简直无敌。
虽然味道一言难尽,他第一次直接泡牛奶差点没吐出来,但他琢磨出了办法:加点蛋白粉去腥,再撒点花生米提味。每天定量吃一点,再配上便宜的鸡蛋牛奶,营养就搞定了。
这可不是瞎省,而是精打细算、巧妙搭配,把“吃苦”变成了可行的生活方式。
阿K的省钱法还不止这些。他还特会“蹭”:去慈善机构蹭饭,顺便了解社会;去学术会议蹭饭,还能学点新东西。他觉得这些都是融入当地、开阔眼界的好机会,一点也不丢人。
有人可能觉得他过得太苦了,但他自己却挺乐呵。他坚持健身、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谁也看不出来他是在“极限省钱”。
他说,痛苦多半是自己想出来的,他每天精神头十足。从小父母管得严,零花钱少,也让他养成了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习惯。
而且,他也不是一味地节省。比如旅行,他会专门留预算去品尝当地美食。在他看来,博物馆的东西网上都能看,但那种舌尖上的独特体验,是无法替代的。
就这样,靠着这套“抠门艺术”,阿K不仅顺利读完了书,还拿到了哈佛的访学奖学金,实现了自己的学术梦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别抱怨,开动脑筋、勇敢去闯,总能找到出路。
把消费冲动变成爱的储蓄
当你在网上看到“养一个娃要花多少钱”的帖子,可能会感慨万千。但浙江姑娘小汀,却从中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省钱灵感——“假装养娃”。
这个听起来有点天马行空的创意,让她在743天里,竟然攒下了三万多块钱!
小汀的省钱之路,始于一次工作变动后的“月光”危机。当她偶然看到有人计算养娃开销,一个念头闪过:为什么不试试“虚拟养娃”来攒钱呢?于是,一场充满趣味的“实验”开始了。
她的“虚拟小孩”成长得飞快,从婴儿一路读到了小学。每天晚上,小汀都会像个真正的妈妈一样,去查对应年龄段孩子的消费标准,然后把这笔钱存入自己的“育儿基金”。
她会为此写一篇生动的“育儿日记”,比如当她看到现在小学一套校服要800块时,会忍不住感慨:现在养娃真贵!然后乖乖存下这笔钱。
当她看到某个心仪已久的联名款衣服时,内心的小恶魔就开始作祟。但她会告诉自己:“这是给孩子买的!”然后心安理得地买下,同时,也默默地存入一笔等额的钱。这样一来,既满足了购物欲,又真正攒下了钱,简直是“一石二鸟”!
小汀的日记写得非常用心,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她会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妈妈的理解融入其中,让这个“虚拟小孩”变得有血有肉。
比如当她写到“老师找家长”的戏码时,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顽皮,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妈妈当年的不容易。
一开始,这只是她自娱自乐的小游戏,没想到在社交平台上一发,居然火了!粉丝一夜之间涨到几万。虽然流量后来有所回落,但评论区里两个陌生人的每日打卡,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要不是她们,她可能早就放弃了。她说。现在,她的目标是坚持到1000天,看着“孩子”顺利“毕业”,然后把这笔钱,真正用到自己身上。
“假装养娃”不仅帮小汀攒了钱,还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她第一次接到广告,赚了200多块,她觉得这笔钱是“虚拟小孩”带来的,便捐给了爱心午餐。
这让她感到,不是自己在“抠门”,而是“虚拟小孩”在替她献爱心,这种感觉让她觉得更有意义。
把自律融进生活习惯
在北京工作的苏云云,大学毕业两年后,突然发现自己“倒欠”家里一万块。这让她非常震惊,明明工资不算低,爸妈还贴补房租,怎么就成了“负资产”了呢?
她回想起自己在欧洲留学时,每个月花销远低于国内,却能活得有滋有味,甚至还有余钱旅行。对比之下,她意识到是回国后便捷的网购、外卖、打车,让她不知不觉掉入了过度消费的陷阱。
想要省钱,但又不想过得苦兮兮。苏云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奇招”——“假装自己还在欧洲生活”。
怎么“假装”呢?她给自己做心理暗示:在欧洲,打车很贵,三公里就要十几欧,那我七八公里的路,怎么能随便打车呢?
乖乖坐地铁!在欧洲,超市周日不开门,那我周末就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在欧洲,吃顿饭人均50欧,那我面对北京那些人均三四百的餐厅,也能轻易忍住。
她还把欧洲留学时养成的自律习惯,巧妙地搬到国内。比如,她给自己的银行卡设置了每日支出限额,就像在欧洲时,银行卡会自动限制消费一样。
她还加入了豆瓣的各种省钱小组,每次购物前,先看看大家的“攻略”,学会如何凑单、用券,省钱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思考:这东西我真的需要吗?
这种“骗自己”的方法,听起来有点荒诞,但却意外奏效。苏云云说,她确实过上了更简单、更平静的生活,每个月也能稳定储蓄。
虽然偶尔也会有聚餐、加班太累想打车破功的时候,但她已经找到了一个能在欧洲和北京之间折叠的“清修守则”。
结语
这些年轻人采用各种独特方式节省开支,无论是极端节约还是心理策略,都体现出应对困难的积极态度。他们不抱怨也不自我压抑,而是将省钱转化为一种有创意、甚至有趣的挑战。
当前许多年轻人面临经济压力,但他们的做法表明,即使处境不易,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缓解焦虑、维护生活品质。这种“省钱”本质上是为了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