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博士:
我不“鸡娃”不是因为我看开了,而是因为看太多了。人这一生最大的确定就是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世俗的优秀抵不住一次意外,也扛不住命运的重击。
就你眼里那个平凡的孩子,你知道是多少父母梦寐以求的奇迹,你眼里平平淡淡的今天,是多少父母永远也回不去的昨天。
接纳孩子的平凡不是妥协,咱们不求她能够赢世界,咱们只求她能够平平安安,早点回家,这个呀!就够了!就足够了!
谁没见过周末清晨的辅导班门口?
家长拎着早餐,孩子背着书包,从奥数班赶到英语班,再挤时间去练钢琴 —— 这场景里藏着多少家庭的 “人生规划”:砸钱买学区房、报几万块的培优班、特长班一个不落,总觉得 “多投入一点,孩子将来就能少走点弯路”。
可十年过去,当初那些精心规划的家长们却傻眼了:上百万花出去,孩子毕业后没找到稳定工作,只能 “灵活就业”。
这不是个别情况,而是越来越多家庭的真实写照,今天咱们就聊聊,鸡娃这场 “豪赌”,到底输在了哪儿?
一、鸡娃砸的钱,大多打了水漂
“家长的 40 多万打了水漂”,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很多学生的真实感受。
十年前,家长们挤破头买学区房,觉得 “进了好小学,就能上好中学,将来考个好大学”;报培优班时眼都不眨,觉得 “多补一门,分数就能多提几分,学历就能再上一个台阶”。可 2024 年的就业数据一出来,所有期待都碎了。
硕士博士毕业生的 Offer 获得率才 44.4%,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博生更惨,只有 33.2%,比上年降了 17 个百分点 —— 这意味着每三个普通硕博毕业生里,就有两个拿不到 offer。
就算是大家眼里 “稳了” 的双一流院校,就业率也才 57%,一半多学生要面临 “毕业即失业”。
更扎心的是,这些学生背后,是家长十几年的投入:学区房动辄几百万,培优班一年几万,兴趣班又是一笔开销,加起来上百万都算少的。
以前总说 “学历是敲门砖”,可现在敲门砖也不管用了。
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市场变了:企业招人不再只看学历,更看实际能力。鸡娃只盯着 “分数和学历”,却没让孩子练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就算学历上去了,也接不住企业的需求。
最后上百万花出去,只换来了 “灵活就业” 的名头,想想都让人心疼。
二、留学、艺考两条 “退路”,照样走不通
眼看国内高考 “卷” 不出结果,不少家长又把希望放在了留学和艺考这两条路上,可现实照样给了狠狠一击。
先说留学。
家长们砸锅卖铁凑几百万,送孩子去国外 “镀金”,盼着 “回国就能夺回一切”。可现在国外就业市场也低迷,超八成留学生毕业后只能回国。更让人寒心的是,海归平均年薪不足 18 万,国内高校毕业生平均年薪约 14 万,差距也就 4 万块。
咱们算笔账:如果留学花了 200 万,按每年多赚 4 万算,要 50 年才能回本,这还没算通货膨胀。
当初抱着 “教育投资” 心态硬送孩子出国的家长,现在只能认下 “血本无归” 的结局 —— 留学早就不是 “弯道超车” 的捷径,反而成了 “高成本的弯路”。
比如今年有一个爱丁堡大学的硕士去应聘抄表工,几百万留学费用,做月薪三千的抄表工。
再看艺考。
以前家长觉得 “孩子有点艺术天赋,通过艺考能上名校”,可今年各省艺考报名人数普遍大降,部分省份降幅甚至高达 40%。
为啥没人考了?
因为 “艺考容易上名校” 根本是营销骗局。
就算让你上了名校,这个专业能干啥?
三、最痛的不是赔钱,是赔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鸡娃只亏了钱,那还不算最糟,毕竟钱没了可以再赚。可最让人心痛的是,有些家长为了 “套牢孩子的未来”,把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赔进去了。
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低龄化:2023 年数据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 40%,初中生 30%,就连小学生都有 10%。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鸡娃压垮的孩子:他们没睡过完整的周末,没享受过轻松的假期,考差了要被骂,进步慢了要被比,慢慢变得沉默、焦虑,甚至厌恶自己。
家长们总说 “为了孩子好”,可 “好” 的前提是孩子能健康地活着。比起一份稳定工作、一个高学历,孩子的快乐、自信、健康,才是最该被守护的。
钱没了可以再挣,可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旦出了问题,就算将来有再好的前程,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为啥鸡娃注定是赔本买卖?时代早就变了
很多 70 后、80 后家长执着于鸡娃,是因为他们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速每年 10%-20%,工作岗位多,薪资涨得快,只要肯努力,就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实现 “阶层跨越”。
他们觉得,自己能做到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
可现在的时代早就不一样了。
经济从 “高速增长” 转向 “高质量发展”,就业市场也从 “供不应求” 变成 “竞争激烈”。
过去那种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的逻辑,早就不适用了。
这就像炒股,过去经济好的时候,随便买只股票都可能赚钱,家长们会觉得 “是自己能力强”;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再想靠 “老经验” 让孩子复制自己的路,根本不现实 —— 就像让田径运动员在水里跑百米,还指望他跑出世界纪录,违背规律的期待,注定只会落空。
家长们没意识到,自己当年的成功,更多是时代红利的馈赠,不是单靠 “拼一把” 就能实现的。
现在再用过去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是爱,是给孩子套上枷锁。
五、别再鸡娃了,换个思路更靠谱
既然鸡娃注定赔本,那家长们该怎么做?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方向:放过孩子,也提升自己。
放过孩子,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而是降低不切实际的期待,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 “核心资产” 上。
这些核心资产不是分数、学历,而是健全的人格 —— 让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理解别人;良好的品性 —— 有责任心、有同理心;健康的体魄 —— 能扛住生活的压力。
这些东西,比任何文凭都管用,能伴随孩子一生,帮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站稳脚跟。
提升自己,就是家长别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多花点时间搞事业、攒经验、存积蓄。
毕竟,就算孩子将来面临失业、迷茫,家长的经济储备能给孩子 “兜底”,家长的人生经验能给孩子 “指路”。
与其指望孩子 “出人头地”,不如让自己成为孩子的 “后盾”,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选择权。
说到底,教育不是一场 “豪赌”,不是砸钱越多就赢面越大。真正的教育,是帮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上百万鸡娃花销换不来稳定工作,可一颗健康、快乐、有力量的心,能帮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希望家长们都能明白:孩子的人生,不是用来 “完成家长期待” 的,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才是最重要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