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四轮马德里贸易谈判刚开场,外界还没听清中方到底说了什么,美方就先一步喊出了“激进要求”四个字。
说是中方狮子大开口,要求美国“牺牲国家安全”,但细节一个没说,反倒是特朗普急吼吼签了个总统令,把TikTok禁令的剥离期限又往后推了。
那么,特朗普为何如此迅速呢?
言语的空炮
马德里的这场第四轮中美贸易谈判,从一开始气氛就不太对劲。中方代表团这次来得很有底气,提出的条件让美方谈判团队面面相觑。
贝森特后来对媒体透露说中方的要求"过于激进",还搬出了国家安全这套说辞来解释为什么美方不能接受。
但尽管如此,媒体很快注意到,谈判刚结束不久,美国就发布了有关延长某些限制措施执行期限的总统令。换句话说,相关企业在美的运营问题,暂时得以继续延缓,而美方的姿态也显得更为复杂。
表面上,美方依旧保持强硬,但在执行层面却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华盛顿显然想抢占先机,通过给中方扣上一顶“激进”的帽子,来塑造一个漫天要价、不讲道理的对手形象,从而占据道德高地。
贝森特财长的指控相当严厉,直接上升到了“牺牲美国国家安全”的高度。这话说得极重,几乎是在暗示对方的要求已经触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紧接着,西方媒体迅速跟进,援引各种匿名的“知情人士”,极力渲染紧张对峙的气氛。
可蹊跷的是,对于这个所谓的“激进要求”具体是什么,美方却始终三缄其口,不透露任何实质性内容。这就让整个指控显得非常空洞。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外交部一句轻描淡写的“不便透露谈判细节”,就像是打太极,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将证明的责任又推回给了美方。
你想说我“激进”?可以,请拿出证据来。这种模糊而克制的回应,反而让美方的指控悬在了半空中,显得既被动又尴尬。公众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蛮横的中国”,反倒是一个急于给对方定性、却又拿不出实锤的美国,其谈判桌外的焦虑感暴露无遗。
被绑住的手脚
谈判桌上的压力,很快就传导到了美国国内,而TikTok事件,则成了最直观的体现。
就在马德里谈判结束仅仅几个小时之后,一个戏剧性的消息传来: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项新的行政命令,再次延长了TikTok业务的剥离期限,这可不是第一次了,而是第三次延期。
从最初的90天,到增加45天,再到这次被外界形容为“无限期”的延长,特朗普政府的立场显得摇摆不定。这种退让,与其在谈判桌前摆出的强硬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显然不是单纯的商业或技术考量,而是其外交策略与国内政治现实激烈碰撞的结果。
中国早已明确表态,反对任何形式的技术强制转让,堵死了美方轻松收购的念想,更让白宫头疼的是,TikTok在美国本土拥有超过一亿的用户基础。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直接封禁可能引发的政治海啸,尤其是在选票上,是任何一位总统都必须掂量再三的。更何况,美国政府此前在本土法庭上,已经多次在与TikTok的诉讼中败下阵来,法律上也站不住脚。
选票和法庭,就像两道结结实实的“紧箍咒”,牢牢套在了特朗普政府的头上。这种“谁先眨眼”的游戏,随着特朗普的延期令,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个暗示——美方的强硬姿态,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这个小小的社交软件,如同一个缩影,折射出更大的经济现实。202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降反升,达到了惊人的3829亿美元。
无论是虚拟的社交平台还是实体的消费品,数据都冷冰冰地说明,那种“一刀切”式的脱钩口号,在美国国内面临着多么巨大的现实阻力。
队友们的心思
当华盛顿试图将这种压力传导给盟友,希望“拉帮结派”共同施压时,却发现队伍也不好带了。
韩国的动向尤其值得关注,就在马德里谈判前后,韩国外长赵显即将开启对中国的正式访问。而在访华前夕,他的一番表态让外界颇为惊讶。
赵显公开批评美国,直言其“不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这句尖锐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美韩之间关于“战时作战指挥权”的争议由来已久。
韩国每年承担着高达13亿美元的驻韩美军费用,却在关键时刻没有自己军队的指挥权,这种不安感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韩国不希望在台海等敏感问题上,被迫卷入其中,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韩国的“预防性外交”,本质上是在中美之间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空间,为自己的国家利益留足后路,无独有偶,另一个重要盟友日本,也用行动表达了类似的态度。
日本财政大臣公开拒绝了美国提出的、联合对中国和印度加征关税的提议。日本的决策逻辑非常清晰:经济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能源安全是其核心利益。
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日本从俄罗斯进口了2.1亿桶原油。在地缘政治站队和保障经济稳定之间,日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日韩的反应,清晰地表明,美国那种试图组建统一阵线的策略,效果正在大打折扣。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单边主义政策,从退出TPP到发动贸易战,正在反噬其自身。
正如新华社曾评论的那样,美国的单边主义正在导致其全球领导力的下滑。盟友们已经看清,追随美国的对抗战略,自己需要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而得到的回报却微乎其微。
当“美国优先”遭遇“各自优先”,联盟的裂痕便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
结语
马德里谈判本身或许并未达成什么最终协议,但它激起的三个回响——舆论场的失焦、国内政治的掣肘、以及盟友体系的离心——却比谈判结果本身更具深意。它们清晰地勾勒出,美国在对华策略上正面临着系统性的挑战。
这三个困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负向循环。舆论战的失利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压力,而内部的束缚又使其无法向盟友展示足够的力量和信誉,从而导致盟友的离心。
这一切,都使得华盛顿手里能够打出的有效牌越来越少。
反观中国的“战略耐心”似乎正是建立在对美国这些内在矛盾的深刻洞察之上。中美之间的这场世纪较量,远未看到终点,但博弈的节奏和主动权,其平衡正在发生微妙而清晰的倾斜。
未来的竞争,或许将更多地考验谁能更好地处理自身的内部问题,以及更智慧地管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