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今天,没想到手机市场还有新故事可讲。
9月19日,追觅正式宣布推出首款深度融合天文科技与智能生态的移动终端——Dreame Space。追觅官方表示,其将采用全球顶级手机硬件配置,搭载天文级摄像系统,深度融合追觅在天文探测与影像算法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
图源:追觅
坦白讲,当下的智能手机市场,早已不是“随便入局就能分一杯羹”的蓝海,头部厂商牢牢占据主要份额,中腰部品牌在参数内卷中艰难突围,同质化的硬件配置、趋同的功能设计,让不少科技企业对“切入手机赛道”望而却步。
要在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找到立足之地,不仅需要技术实力,更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
从宣布造车到造手机,追觅为何频频跳出“舒适圈”?
追觅手机,主打天文摄像?
Dreame Space的核心竞争力,追觅定位为“天文级摄像系统”。
如果单从技术关联度来看,追觅此次涉足手机领域,并非完全从0到1。此前,追觅在天文探测、影像算法、AI 视觉识别、传感器融合等领域已沉淀多年,这些技术恰好与Dreame Space研发所需的核心能力高度重合。
例如,其为天文观测设备研发的影像处理算法、为无人机设计的抗干扰视觉技术,都可通过适配应用于手机终端。
从消费市场的角度来看,在此之前,拍摄星云、银河、星轨等深空天体,往往需要专业单反相机、长焦镜头、三脚架等设备,且需避开城市光污染,前往郊外或偏远地区,对普通用户而言门槛极高。
而追觅试图通过Dreame Space改变这一现状,追觅官方表示,Dreame Space将深度融合追觅在天文探测与影像算法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即便在城市高楼之间,用户也能通过手机捕捉深空天体影像。
这一功能并非简单的软件滤镜叠加,而是基于追觅天文BU的核心资源。Dreame Space首次系统性整合了追觅天文领域的技术与数据优势:一方面,其摄像系统硬件经过特殊优化,适配深空拍摄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专属影像算法,可过滤城市光污染干扰,提升星云、星轨的成像清晰度。
对用户而言,这一功能的价值在于 “降低天文探索的门槛”,无需专业设备,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记录宇宙景象。追觅希望通过这一设计,将天文观测从 “小众的壮举” 转变为 “多数人的乐趣”,这也成为Dreame Space在影像功能上的核心定位。
然而,究竟有多少用户对“天文探索”存在兴趣,还很难说。此前努比亚旗舰系列也是主打星空摄影,但从市场份额来看,努比亚依旧属于小众范畴,因此,追觅将手机定位为“天文级摄像系统”,其实是有点风险的。
不过,或许追觅追求的并不仅仅只有中国市场,追觅官方表示,Dreame Space已获得海外市场亿元级别预定订单,海外合作伙伴与消费者的订单支持,某种程度上是对其 “技术迁移能力” 的认可,认为其有能力将天文手机的概念落地为实际产品。
这份订单也反映出海外市场对 “非典型旗舰” 的需求。当前海外高端手机市场多被苹果、三星占据,消费者对参数之外的创新存在期待,而Dreame Space的天文摄影定位,恰好填补了这一细分需求空白,成为其未发先火的重要原因。
一周一官宣!追觅狂飙背后的生态野心
回顾追觅近一年的推新动作,一条从地面智能到太空探索的“技术迁移”路径逐渐清晰。
2025年8月追觅官宣无人机业务;仅一周后便宣布造车计划,首款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预计 2027 年推出;随即9月官宣进军手机市场,这种几乎"一周一官宣" 的密度,在科技行业实属罕见。
图源:@追觅汽车微博
激进的战略往往伴随着质疑。关于“追觅为何做手机” 的疑问,雷科技归纳为两个核心逻辑:技术积累的适配性,以及生态布局的补位需求。
从技术层面来看,追觅进军手机市场并非 “从零开始”。追觅在智能硬件、机器人及天文领域已积累了 AI 视觉识别、传感器融合、高性能计算等尖端技术。
而这些技术与Dreame Space 研发所需的核心能力高度重叠。例如,AI 视觉识别可优化手机影像处理,传感器融合能提升天文摄影的精准度,高性能计算则可保障多设备联动时的流畅性。
用追觅官方的表述来说,“并非追觅选择了手机,而是手机技术本身选择了追觅强大的‘技术池’”。
从生态层面来看,追觅目前的业务已覆盖地面智能家电、近空无人机、太空天文探索、汽车四大领域,但缺乏 “个人移动中枢” 来连接这些设备。
而手机作为当前最普及的移动终端,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手机,用户可实现对不同场景设备的统一调度,形成 “地面-天空-天文” 的联动体验。
这一选择也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现代用户渴望 “无缝化、一体化的智能体验”,希望智能家电、汽车、无人机等设备能实现深度联动。而自主研发手机,是实现这一体验的 “最彻底解决方案”,只有从硬件底层到软件系统进行全面优化,才能达成设备间的极致协同,满足用户对 “互联体验” 的需求。
简单来说,手机是追觅实现“天地互联”的一块关键拼图。
所谓 “天地互联”,即实现 “地面智能设备-天空无人系统-天文观测单元” 的数据互通与调度。用户可通过 Dreame Space 统一调度全屋智能产品,同步接收无人设备的拍摄数据,甚至联动天文观测设备获取深空影像。
例如,在户外场景中,用户可通过手机控制无人机拍摄,同时接收附近天文观测点的实时数据,若拍到特殊天体景象,手机可自动比对天文数据库进行标注;在家庭场景中,手机可根据用户位置自动联动门锁、灯光、空调等设备,实现 “无感交互”。
要实现这一功能,需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设备间的协议统一,确保不同场景的硬件能 “互联互通”;二是数据处理的实时性,避免多端联动时出现延迟;三是隐私安全保护,防止多设备数据交互中的信息泄露。
这些正巧是追觅的强项,凭借多年的生态积累,追觅已在硬件研发、软件架构、核心算法等领域做好准备,为 “天地互联” 体验提供支撑。
进军手机市场,不求“颠覆”,但求差异
然而,生态并不仅仅只是追觅的优势,目前手机市场均不是单机奋战,而是早已进入生态竞争,华为是1+8+N全场景智慧生活;小米是人车家全生态;荣耀是以人为中心的跨系统融合。
手机市场,遍地都是“生态选手”。
图片来源:小米手机微博
因此客观来说,Dreame Space 的亮相,可能并非想“颠覆” 当前的手机市场,而是为行业与消费者提供一个新选项,它尝试将细分领域的技术(天文科技)与手机结合,通过生态联动构建跨场景价值。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款手机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创新路径:不依赖商业模式的复制,而是基于自身技术积累,挖掘细分场景需求,打造差异化产品。
至于Dreame Space什么时候上市,我猜应该不会太久,从已公开的信息来看,Dreame Space的亿元海外订单、天文摄影卖点、天地互联战略,都建立在追觅过往的技术与生态基础之上,并非凭空设想的 “概念产品”,落地可能就差临门一脚。
当然,从无人机到汽车到手机,如此密集的推新对任何企业都是巨大考验,技术转化的效率、生态协同的深度、品牌认知的塑造,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追觅CEO俞浩在内部表示,未来追觅的汽车业务要与理想PK,手机业务要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
关于这种“豪言壮举”我们先按下不表,仅从积极意义来看,追觅的这次尝试,也确实为当前略显平淡的手机市场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向:创新未必需要 “大而全”,聚焦 “小而精” 的细分需求,同样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消费者而言,多一种 “非典型旗舰” 的选择也是好事,至于Dreame Space能否唤醒全新的手机时代,让子弹先飞一会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