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一早,一则安徽池州市辟谣联动机制办公室的辟谣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近期,互联网上传播一份《收缩型城市名单》,一共列举了138个城市,甚至包括部分副省级城市、省会(首府)城市。在自媒体传播的信息中,这份名单还被传成由国家发改委发布。
这份名单其实是一份学术期刊今年9月发表的学术论文所列出的,依据是对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也就是从2010年到2020年,市域人口减少的城市,从而列出了138个收缩型城市。
“澎湃新闻网”已经刊载评论,指出该学术论文的不严谨性,也就是缺乏证据证明名单中的138个城市在2010-2020年间经历了结构性的经济危机,而且中国的地级市(含副省级城市)包括区、县以及代管的县级市,要识别收缩型城市,更恰当的研究方式是,主要以市辖区为单位。
应该指出的是,这份名单中列出的138个城市中,确实包括相当一部分从2010年到2020年,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突出收缩型调整,人口规模出现了比较大减幅的城市。
但网传名单,也就是该学术论文给出的名单,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不严谨,比如一些地级市,出现的人口减幅,其实是因为下辖的县,尤其是乡村地区的人口,在2010-2020年间被大幅“虹吸”、吸引到了省会城市;但同时也有部分人口流入这些地级市的市辖区。这种情况下,地级市总人口有减少,但市辖区人口很可能不降反增,所以就不能贸然定论这些地级市面临收缩型命运。
换言之,具体就国内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研究不同等级、区域的城市建成区,含县城区域的发展情况,需要更加科学审慎的态度。现实情况中,确实存在包括一些地级市的市辖区,以及更广大区域内的县城,以及乡镇、村的产业、人口收缩,因而要科学统筹土地开发使用,遏制一些地方在人口大量流失的情况下继续无序扩充城市化区域,继续通过刺激土地开发来扩张土地财政。
但如何衡量收缩型城市,包括收缩型县城和乡镇,测量应当更加精确。在方法上,也不能简单地采用以一个年份的人口数量,减去之前人口数量的减法操作,而应当纳入这种人口增减背后的人口老龄化率的增减,新出生人口的增减率,城市建成区房屋的空置率和用电率等指标。
从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来看,城市兴衰其实是很常见、正常的现象,没有永远高歌猛进、长盛不衰的城市。20世纪20年代,国民军北伐击败北洋军阀,南京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北京也被改为北平,在之后的20年里失去了首都地位。这期间,北平的产业和人口都因此受到影响。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过去的工业重镇城市纷纷迎来产业凋敝、人口流失——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法国、英国、德国等部分工业地区,但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也随着金融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的涌动,又重新繁盛起来,人口扭转了降低的态势。
这也提示城市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衡量和评价收缩型城市问题上,要以更长的战略眼光来看待现有城市、新兴城市的潜力,一个城市会否真正意义上收缩甚至无可逆转的衰落,还需要有更多坚实证据作为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