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澳门经典影展日前宣布,2025年9月27日至10月12日在澳门博纳国际影城全新举办。
此次澳门经典影展开幕电影为1986年、2K修复版的《地下情》,这一在关锦鹏作品系列中的宝藏之作此次被策展团队全新挖掘,为澳门首映,导演关锦鹏更将携主演金燕玲亲临分享。此外,影展另分三大单元首映十部修复版经典电影——从《精疲力尽》《上海之夜》到《情留半天》与《爱在日落黄昏时》,单元「佳人,乱世」着眼于颠覆爱情与世界的女性;纪念传奇导演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开启集悬疑、犯罪与奇幻等的「午夜魅影」单元,还有今年M+ 刚完成修复的港片《行规》和距今近百年的德国犯罪片先驱《M就是凶手》;曾获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的喜剧《没有过去的男人》则和《吞火人》及涅涅茨原住民之珍贵影像《来自冰原的七首歌》一起,在单元「银幕前影史后」重塑北欧电影之芬兰印象。
这其中,《精疲力尽》被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高度评价说:「现代电影始于《精疲力尽》。」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影片讲述了身无分文的街头混混米歇尔从马赛偷了一辆小汽车,在驶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驶被警察逮住,为了脱身,他开枪打死一名警察,来到巴黎后,他躲进当记者的女友帕特丽夏处。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
澳门经典影展已于9月8日开票。这一场小而美的经典盛宴恰如澳门本身,已藉由海报和场刊封面上,来自《地下情》的「注目」和《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共舞」,构成年度主题「共情」,向人们发出今秋最诚挚的邀请——共赴经典盛宴,开启全新体验!(文末有具体排片表与购票方式)。
以下来自凹凸镜专栏作者五行缺水对《精疲力尽》的影评。
《精疲力尽》:我喜欢和你上床,以及坐牢
撰文:五行缺水
编辑:张先声
云香别苑的房子里,买回来牛奶和报纸的帕特里夏说:“我已经报警了,你为什么不走?”米歇尔站在那里说:“我喜欢坐牢。”那条路上,安东尼奥已经将欠米歇尔的钱还给了他,开车着让他一起离开时,米歇尔却拒绝了,“我累了,我想睡觉了。”从来就喜欢和警察玩猫做老鼠游戏,从来都在逃亡路上的米歇尔却留了下来。
“我喜欢坐牢”是一种态度,“我想睡觉”是一种渴望,当经历了这一切,留下来或者是最后的归宿。
警察终于赶来,朝拿着一箱子钱财、罪行累累的米歇尔开枪,他没有躲避,子弹射进了他的腰部,他丢下了钱,手扶着受伤的腰,一直向前踉跄地、吃力地,慢慢接近死亡地跑。身后是拿枪的警察,是帕特里夏,他没有回头,他知道自己一生的终点就在路的尽头。
死亡像是自己预设的结局,因为只有死亡,才是最后的归宿。
为什么要寻找这样一种失去生命的归宿?“我不应该还想着她,但是我忘不了她。”这是米歇尔在安东尼奥面前说的话,那时,帕特里夏已经“出卖了她”,甚至已经告诉他:“我不想和你去意大利了,我真蠢,我不想爱上你,我留下来是为了弄明白是否爱你,我想自由自在,我是独立的。”
拿了钱去美丽的意大利,这是米歇尔心中唯一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但必须有帕特里夏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告别自己流浪和犯罪生活的开始,可是当帕特里夏在这个早晨做出最后的决定,环绕着房子,说出的那些话,似乎距离米歇尔新的生活越来越远。
“我不想和你去”就意味着“我不喜欢你”,而最后的不喜欢击碎的就是米歇尔“喜欢”的生活,而当生活之中的归宿不存在,也只有通过坐牢,死亡,才能把自己留在可以停留的地方。
一个在街头偷车,总是说谎,无视法律的男人,或者并没有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带给他最后的感觉就是累。“我累了,快死了。”没有任何归宿感,对于米歇尔来说,是不是就是一种虚无?当帕特里夏问他:“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米歇尔却说:“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虚无和悲伤,是生活的必然选择?当米歇尔把悲伤看成是妥协,当他需要一种肯定的时候,他宁可走在那条虚无的道路上,因为虚无,他可以趁情妇换衣服的时候,从她柜子的皮夹里偷偷拿走钱财;因为虚无,他会无所畏惧地用枪打死追查他的警察;因为虚无,他可以正大光明地偷取任何一辆停在路上的车;也因为虚无,他会编织谎言,说自己曾经当过兵,说父亲是个黑管艺术家,说自己有很多钱开最好的车……
在虚无中,他没有羞耻心,没有道德观念,没有法律意识,在虚无中,他是自由的,可以为所欲为,当路遇障碍的时候,他愤怒地说道,似乎所有的路都应该为他而开。“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在米歇尔的眼中,这个世界只有自己的规则,只有自己的存在,只有自己的活法,他不会悲伤,不会妥协。
三个月前在尼斯相遇的是成为罪犯的法国男人和身为记者的美国女人,“美国-法国式的调和”,这是米歇尔对于他们相遇甚至相爱的定义,即使他们存在着身份不同、“职业”差别、文化差异,但是在相遇之后,他们却看见了调和悲伤和虚无的力量。也许在这场相遇面前,米歇尔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喜欢上了帕特里夏,他的目的最初也只是能和她在一起,继续这种虚无的生活。
他给帕特里夏讲述了一个新闻,有个汽车售票员为了勾引一个瑞士女孩,偷了500万法郎装成一个家缠万贯的人,两个人在海边花光了所有的钱,之后他对女孩说:“钱是偷来的,我的身份也是假的,但是我爱你。”女孩对他说:“我也爱你。”于是两个人来到了巴黎,一起偷东西,当他潜入别人家的别墅,“她,她还在外面望风呢……她真可爱!”
米歇尔在暗示着帕特里夏,爱情可以让他们同甘同苦,可以让他们出生入死,可以让他们既不虚无也不悲伤。遇见并爱上一个女人,是不是就是米歇尔改变的一种开始?或许在最开始的时候,那是一种简单的欲望满足,“我们不做爱,我只想和你在一起。”“我们是朋友,让我们在一起吧。”“我怎么爱上了不肯让我上床的女人。”是朋友,不做爱,仅仅是上床,也会成为米歇尔的一种向往,而这样的向往看起来,的确是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虚无得太久了。
对于帕特里夏呢?三个月前尼斯相遇,她或者也喜欢上了他;在巴黎再见,她或者也无法离开他;当在那间屋子里、那张床上讨论的时候,她或者也爱上了他。但是,帕特里夏是犹豫的,“你为什么不跟我上床?”面对米歇尔的问题,帕特里夏的回答是:“我要找到喜欢你的理由。”当相爱不再是一种自由的感情,当爱情需要很多理由,本身就是一种解构。
作为《纽约先驱时报》的记者,帕特里夏一直在强调自己的独立,她在采访的时候,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女人在这个社会里有一席之地吗?”这个问题更像是帕特里夏寻找一种女性的社会地位,甚至是一种女权主义的潜意识表达,女性需要独立,但是她如何更好地处理和男人的关系?她是一个和男人平等的人,还是被男人征服成为他的附庸?
正是帕特里夏的这种疑惑,让她充满了矛盾,当面对一个她喜欢的男人,她会像那个瑞士女孩一样,以可爱的方式望风,但是米歇尔却又是退缩的,这种退缩不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游手好闲甚至劣迹斑斑的男人,而是自己会丧失某种独立性,在谎言和危险中葬送一切。
当她选择了悲伤,是不是就意味着妥协?而妥协在本质上也是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帕特里夏的矛盾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那报纸上的女性似乎是作为对男人的诱惑而出现的;帕特里夏写书合作的男人,也在用他的豪车诱惑着她;而米歇尔在新闻转述时,对于瑞士女孩的评价就是:“她是一条流浪狗。”
她渴望独立,她选择悲伤,却无法击破时代的窠臼,所以在米歇尔面前,她的疑惑,她的矛盾,却让她陷入更难以自拔的境地,因为要寻找爱上米歇尔的理由,当米歇尔要摸她大腿的时候,她半是玩笑地打了他的脸,她告诉米歇尔自己和别的男人上过床,但是,她却无法彻底拒绝他。
“女人们举棋不定,她们是胆小鬼。”米歇尔说完这句话,然后双手掐住帕特里夏的脖子,“8秒钟,如果你还没有笑,那么我就掐死你。”也是一种玩笑,当7秒之后是7.5秒,当7.5秒之后是7.75秒,帕特里夏终于笑了。“我盯着你直到你不再盯着我。”帕特里夏一动不动地看着米歇尔,似乎也想从目光中找到喜欢他的理由,但是在相互较劲的最后,却也是帕特里克的妥协:“我怀孕了。”
那一张白色的床单终于将他们盖在一起,帕特里夏关掉了收音机里的美国式新闻,她拒绝向警方吐露米歇尔的行踪,和米歇尔一起在车库里偷走了那辆车……
仿佛她已经成为了那个流浪的瑞士女孩,已经找到了爱上他并说服自己的理由,仿佛美丽的意大利正在向他们招手。可是这是她最后的归宿吗?“我一直在害怕。”这是帕特里夏对米歇尔说的话,害怕就是一种担忧,就是丧失独立,就是解构所有的矜持,而且这种害怕把她带向了连妥协都没有机会的境地。
《法兰西日报》一直在追踪报道米歇尔杀死警察的线索;警局调查员已经找到了帕特里夏,并且要她提供相关情况;他们经过的城市电子屏幕上闪烁着“警察正在接近他”的标语……
当所有的东西都在制造害怕的感觉,不管是悲伤还是虚无,其实都走向了致命的一步,“直到生命结束,一直处在危险之中。”
这就是精疲力尽的现实,爱情让米歇尔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让帕特里夏有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却无法逃脱相爱的宿命——当一切都在流浪的路上,突然停下来要寻找归宿,是不是自我欺骗?帕特里夏终于不再想要去意大利,“你为什么不走?我已经和别的男人上床了。”她爱着他,所以要以报警的方式去除害怕的感觉,所以要他立刻离开;米歇尔却不再打算离开,“我不应该还想着她,但我忘不了她。”他爱着她,所以不想再继续流浪,所以不想在虚无中失去所有。但是当归宿变成坐牢,甚至变成死亡,这又变成了既是虚无又是悲伤的结局。
“你真是个寄生虫。”在倒地的那一刻,米歇尔看着帕特里夏说,那时他用最后的力气张开嘴,然后咧开,撅起,一个曾经在他们之间表达亲昵的动作成为最后的象征,而帕特里夏重复着这个动作,掉过头去,像是和发生的一切告别,和一种死去的爱告别,和精疲力尽的时代告别。
关于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年12月3日-2022年9月1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索邦大学,法国兼瑞士籍男导演、编剧、制作人。
1960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精疲力尽》,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并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1962年,凭借剧情片《随心所欲》获得第2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1965年,执导的犯罪片《狂人皮埃罗》获得第3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1969年-1972年,先后执导《爱情与愤怒》《万事快调》等影视作品。1983年,执导的爱情喜剧片《芳名卡门》获得第4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
1998年,获得第2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荣誉凯撒奖。
2001年,执导的爱情片《爱情研究院》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2010年,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执导的剧情片《再见语言》获得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2021年,获得第24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终身成就奖。
2022年9月13日,让·吕克·戈达尔去世,享年91岁。
2025澳门经典影展排片表
(微信购票)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