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车子争
作者 | 车子争
最近几天,经常性地会在校园偶遇到很多熟人。他们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很多都是:“你在哪考?”“你几号考?”第一次听到这种提问时,我很是诧异,我寻思我最近也没报名什么考试啊?进一步询问才得知,他们所询问的正是法考。
对于法考,大概很久以前我就已经决定放弃了,甚至最终我也没有报名。至于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是法考所考内容大多数我已经好久没学习了,上次学民法还是在一年半以前,学刑法还是在半年前……几乎所有法学课程在结课之后我基本上都没有继续学习了;二是我已经不再想从事法学相关行业了,尤其是法官、检察官、律师之类的传统法律行业。与其考一个自己没有任何把握且和自己职业规划无关的证书,还不如好好在宿舍睡一觉,用省下来的报名费吃顿火锅。
虽然我已经向身边人说了无数次自己不打算从事法律工作了,但是大多数人听见我的决定后依然向我投来了震惊的目光,仿佛自己做出了一个多么荒谬的决定。虽然,这确实看起来很荒谬。
不喜欢法学,自己为什么又选择了法学专业了呢?这就要从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说起了。中考结束后,作为一个在全县排名前三十的男生,自然而然地被身边几乎所有人推荐学理科,而我自己却想学文科。在理科班和父母斗争两个多月后,我终于转到了文科班。但是很好笑的是,自己高考成绩里,文综却是考得最差的。这是我第一次对我自己的选择做出了怀疑:我当年学文的选择是正确的吗?如果当年学了理科,是不是自己成绩会更高一些?加上当时身边很多人都在劝我学法,所以我心一横,人生中第一次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将第一志愿从某985自己心仪的冷门专业改到了某五院的法学。
然而,事实证明,理想主义者不要尝试完全听取功利主义者的建议。虽然功利主义者的建议大概率不是错误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最“正确”的,但是终归是不适合理想主义者的。这种所谓的“正确”的建议是针对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正确;但是对于部分理想主义者来说,这种建议可能就是完全错误的,甚至致命的,容易让他们陷入到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
所以,当三年法学本科下来,自己前后去过法院、检察院实习后,我深刻地明白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我将我剩余的生命全部投入到我不喜欢的工作中,我认为我的人生是痛苦的、没有意义的。在这个常年红牌又常年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的法学专业里,我不从事法学行业,自然有更多人挤破脑袋想进入这个行业。所以,法学行业不缺我这一个离经叛道的浪子,我也不希望自己在法学行业里浪费余生。
当去年的我突然下定决心考研,并且考一个相对冷门但自己喜欢的专业的时候,我仿佛又看见了当年坚定选择文科的我自己。虽然高考文综是考得最差的,但是最起码我也学了三年喜欢的学科,在自己喜欢的知识领域继续深入探索,我认为这些是比高考成绩重要得多的。或许有一天的我会被生活的压力逼迫成一个功利主义者,甚至可能怀疑今天的选择。但是,我的经验告诉我,遵从自己的内心,大胆向前,永远不会后悔。我或许会后悔当年高考志愿选了法学,但我永远不会后悔高中学了文,因为这是我发自内心的选择。
太阳终将升起,迷雾终会散去。在这个功利主义所主导的社会里,需要理想主义者放声歌唱。再冷门的专业也需要有人研究,再恶劣的工作也需要有人从事。希望自己可以永远做那个坚守理想的人,也许会向生活妥协,但绝不会向现实轻言放弃。
点击进入下方小程序
获取专属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 | 王睿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