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道德经》的第二章,去探寻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宇宙之道。
《道德经》第二章开篇即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老子在这里提出的,是对美丑善恶的相对性思考。在世俗的眼光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那就有了丑的标准;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那坏的概念也就跟着来了。然而老子却认为,我们不能都按照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世间万物,而应该学会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毕竟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如果我们非要强加一种统一的标准,社会就会变得混乱起来。就像2016年山东的“鱼荒案”一样,母亲遭11名壮汉羞辱,报警无果,儿子怒捅4个人。如果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杀人就是罪大恶极,必须偿命;但余欢制止了暴徒羞辱母亲,应该就是孝,毕竟百善孝为先。换作是你,你又该怎么做?又会怎么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善还是恶呢?
所以老子说,善与恶并不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候看似善良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某些被视为不善的行为,却可能出于无奈或正义。
接下来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意思是,这六种自然现象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不是绝对独立的。美丑善恶也是,都是相互影响而已。
仁泽义道认为,也正如道教所说的“天道好轮回”一样,只要今生就要好好对待自己,乐观对待生活,不消极不气馁,天道自有良性循环。重点是最后的“行也”,这在《道德经》通行本并没有这两个字。恒也即表示,在地球已知的45亿年里,白天黑夜交替,时间不停流转,春夏秋冬更替,都是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在阐述了自然法则之后,老子提出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这里的“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怠工,而是指顺应自然规律。就像转基因虽然增加了产量,但也在强行干预食物内在的发展,这就是“无不为”。
同时老子还说“行不言之教”,就是说身教胜于言传。如果教育孩子,你训他1,000遍,都不如示范一遍的收获大。
随后老子对圣人的品质和行为特征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句话是在告知那些圣人、名人、富人等,虽然参与了文化、权力、财富的创造过程,为此付出了努力,但并不能说你能贪天之功,自夸或炫耀地完全占有结果。
历史上韩信就是居功自傲,最后被吊死在了长乐宫;也不要像地产大亨许皮带和潘石屹那样,为富不仁,结果一个身陷囹圄,一个背负骂名。他们如果多读读《道德经》第二章,也不至于如此。
仁泽义道提醒我们,既然取之于民,就要用之于民,回馈给社会才是正道。
老子最后说:“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就是说不要去刻意的追求名利,要看淡职位的升迁降职,不要被欲望缠身、贪图享乐,而要看透财富的本质,顺其自然地积累和使用,不要处处计较得失,而要看懂活着的意义。只有不做名利欲望的奴隶,只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就无所谓失去。
仁者义道认为,正因为我们不能成为圣人,就是没有深刻理解“道”的精髓,更不懂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当然,要达成这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修行和磨砺,永保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